摘 要: 高校辅导员视域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出现了相互割裂境遇,实现融合是克服这种局面的关键。理论层面,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融合发展是在符合各自价值逻辑前提下,达到互为基础与融入的应然理性状态。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润物细无声”育人境界的实现需要嵌入规则有序的事务管理并根植于教育管理价值整体效应; 事务管理也正是服务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并统一于人性价值的基础上才完成了价值使命。实践层面,实现融合需要把控适时转换度,以认知回归为前提、适时指引为方法、网络思想引领为主阵地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为核心。
关键词: 融合发展;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 职业素养; 思想引领
王刚山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2-28
高校事务管理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并直接影响教育成效,既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的骨干力量又是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者的高校辅导员则是主要责任主体。以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领和网络教育为内容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引领事务管理理念、下沉融入事务管理并与其一道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当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却出现了难以落脚于事务管理状态,与其产生了割裂的尴尬情景。因此,新时代从高校辅导员作为组织、指导和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骨干的职业角色定位、理论角度厘清本质逻辑、实践层面把握适时适用,复合当前割裂状态,已迫在眉睫。
一、现实困境: 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割裂状态
就高校辅导员职业视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在工作实践中或处于隔离甚至本末倒置状态。事务管理总是以急、重、繁的姿态割裂甚至完全封闭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被有效融入。在此,“割”意指两者因为内在独特价值而呈现表面的完全相互独立于彼此的状态; “裂” 指向两者有相互融合的机遇机理却因人为和客观因素而被阻却的境遇。
( 一) 思维偏差: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局限状态
“现代人在观念层面所秉持的 ‘工具理性思维’,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工具化、实用化”[2],高校辅导员亦然如此,只注重繁杂的事务管理面上的实现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流程简化与方便,对于两者的终极价值却在所不问。因此,无限泛化的工作思维致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引领价值层面沦落为实现事务管理的实用工具,继而颠倒割裂了两者内在的本质联系与地位。本质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成果筑基立魂”[3]成为事务管理的鲜明理论根基,其有效开展基于需要融合事务管理而具有鲜明的指导性与潜隐性。但是,此隐性教育与显性事务管理却强化了高校辅导员此时此地体现即时性成效与可操作性手段的工具理性思维,从而出现重管理轻教育甚至忽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价值即 “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社会化的需要与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并且对主体现实生活的问题予以积极回应和引导,使得在理想和现实维度实现应然和必然的有机内在统一”[4]的现象。
此外,润物无声式的逐步深入思想领域、生活场域,且呈现于行为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独有的教育性和价值性,却因过度的工具理性思维而缺位。由于学生思想引领与成长须经历从青涩到成熟、从迷惑到清晰、从摇摆到坚定的持续过程,此时需要精准把握其独特规律与特征、合理运用多样的方式方法、具有持之以恒的耐性与恒劲。一味追求事务管理价值而忽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思维,外显于高校辅导员不仅过分强调高高在上的管理地位和发号施令的中心权威而不能放下身份,走进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而且擅自简化或删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实现事务管理目的的单一说教手段,从而人为斩断了两者之间的天然关系。
( 二) 协同缺失: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事务管理渠道不够畅通
当前,因为高校辅导员不能及时注入时代内涵、角色地位不清和事务繁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整体性思考与协同总是处于管理化、传统化的尴尬地位,与事务管理这一天然融合平台割裂。管理化指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平衡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的整体协同不能较好现实化,沦落为事务管理的具体工具与手段。调查显示,70. 1% 的学生联系辅导员只是为了办理日常事务而非思想交流,人生导师沦为空谈[5]。理论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植并超越于事务管理,实施过程中服务并引领于事务管理,最终达到完全融入,进而形成有效协同机制即适时指引。但是,实践中由于不能协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长期稳定性和事务管理的辅助性、短期即时性,完全颠倒了两者在 “坚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真正帮助莘莘学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6]的立德树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即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搁置为服务于事务管理的次要位置。
传统化意指新时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性协同不足,即不能统筹协调时代性与传统性关系、不能实现互为配合与补充的实践功能而与事务管理彼此割裂。实质上,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具体方法,两者皆应做到同步安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达到彼此在核心要素与开展模块的有效融合,最终实现育人之根本宗旨。然而,事务管理的方法手段创新因自媒体的运用日新月异,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却停留于传统线下模式,不能适应并有效运用自媒体同步开展网络思想引领并占领重点阵地,致使工作模式方法与事务管理基本脱节; 同时,内容上由于不能紧贴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和事务管理新变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有效从内容核心要素、思想观念构成、目标和任务等角度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系统全面的梳理、分解和融入。
( 三) 融合不适: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事务管理实践转换运用不足
高校辅导员职业不但有特殊的由基础职业化要求到高度专业化内涵的层级发展之路,而且在互为体系、互为支撑的职业体系内也有宏观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微观具体的职业责任。但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合力育人功能却因其不适应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而陷入实践适用与转换不畅的尴尬局面。
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业化程度与当前工作现状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在实践中运用不畅。基于工作碎片化、成果慢显示、角色之尴尬、社会认同低等表象因素带来的职业情感缺失,给高校辅导员由核心素养提升到事务管理时效调控,再到教育目的成效增强的畅通渠道造成了无形的致命障碍; 同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事务繁杂的怪象与多重身份的被动扮演所带来的职业倦怠,致使其丧失职业热情、降低工作要求甚至调离岗位。此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只有唯一选择———流于形式或混乱无序。
转换不畅指向在履行工作职责和处理具体事件过程中,既不能有效协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和事务管理显性关系,也不能适时转换在教育管理两个截然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致使实践脱节。事实上,两者是集教育和管理为一体、经由通才型即职业化到专才型即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从而成为既有内容模块分工交叉又有工作模式适时转换的融合体。但是,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通才到模块或某领域专才的发展路径却因为通才的整体培养不全面或过分强调专项模块单一发展,继而人为混乱或斩断了职业原有并必须经历的发展路径; 同时,由于忽视通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致使实践中不能有效把握两者之间的融合度,更不能自如做出适时转换角色与方式。
就职业而言,内容丰富和方法适当既是 “确立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能力的逻辑起点”[7],又是培养其潜在育人素质的价值终点。然而,其因工具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将之人为的相互分离、整体性协同思考与统筹缺失而阻塞融合渠道和实践适时转换难以把控区分等综合因素直接导致两者彼此割裂。因此,唯有在精准把握理论逻辑的前提下实现融合,才能从本源上解决当前割裂状态。
二、理论逻辑: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融合的学理阐释
走向本质上的融合是新时代粘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之间割裂状态的根本途径,即在符合各自价值逻辑的前提下,达到互为基础、互为融入的应然理性状态。
( 一) 本体论: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教育体系性
育人目的的不同和实践作用的协同决定了事务管理的辅助保障者地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归宿和制约支配者。两者统一于日常教育管理实践中,落实在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具体日常事务。就本体论层面,两者之间具有天然的互为基础与体系之实在最终本性,统一并体现于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职业职责不同的特殊教育体系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理论基础地位而引领指导事务管理,事务管理的效率、有序和创新始终根植于日常思想政治核心教育体系且互为联动。
作为持续实践的事务管理因离不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文化价值的传递被赋予了特殊 “教育性”。它不但蕴含了人所追求的民主、公正、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注重体现在日常之生活、学习与管理维度。高校辅导员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线骨干力量的特殊教育责任、教育内容和教育关系的实现并非通过系统正规的课堂教学,而是以日常最为普通、最为具体且表面看似割裂的单项事务服务或事件管理达成的。这是因为其独特的工作内容内含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独特的工作模式契合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要素而具有了润物细无声且自成体系的教育品格和教育境界。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的职责要求与职业素养内涵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应成为教育管理的融合者,这既是职业内在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否则,过分突出事务管理的工具化或失去下沉之场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悬空化之不良状态的出现将成必然。
此外,唯有以政治核心理论引领思想并深挖教育体系内涵,才能实现事务管理的效率价值和教育价值。换言之,只有将具体的事务管理作为宣传、引领学生政治方向的过程且落地,才能把以观念形态存在的先进思想价值转换为现实的日常言行并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然而,以精神信仰为核心的理想信念与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8],且全面展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对新时代现实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成为始终贯穿于事务管理全过程的首要理论。因为,它们不仅 “都根植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形成、发展和归宿方面具有社会生活的现实性”[9],而且也是解决思想总开关的核心价值理论。因此,高校辅导员应突出严格管理制度与理性管理过程并融入具体日常事务,引导学生认知由变强制为自发、变盲目为自觉的逐渐深入,最终达成思想行为的引领。
( 二) 价值论: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价值整体性
基于价值论,两者由于互为基础、相互协同并统一于人性价值,才形成了高校教育管理价值整体性效应,即人才培养的精准过程教育和标准行为管理。 “人性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管理可以看作是人性驱使的一种社会活动”[10]。因此,人性既是适用现行规章制度对学生日常言行进行规范的事务管理之价值基础,又是运用先进政治理论进行思想引领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价值意蕴,更是两者走向融合、实现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整体效应之价值旨归。实践中,由于漠视人性价值和教育价值取向,惩罚性强硬执行造成原本应有的纯洁师生之情缺失,出现情感冷漠、茫然麻木甚至过激言行的问题致使事务管理陷入尴尬境地。因此,事务管理必须以人性为价值依据和尺度并融入思想价值引领,确立管理即是服务学生的价值理念,充分尊重其主体价值并彰显自主性。
培育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专业上具有精湛技能和深厚知识的国家栋梁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宗旨。这一宏伟宗旨的实现需要其嵌入事务管理综合平台且深度融合,进而统一并展现于高校教育管理整体性价值。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是作为筑梦人的新时代大学的根本之道,但有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时代青年正确思想观念、合理逻辑思维与正当行为模式的培养,使学生有效融入社会发展并达到 “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至高境界。因此,将以牢固理想信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内容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事务管理,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重要职责并日渐凸显。此外,涵盖包括道德法纪、安全等面上教育引导和一对一点上教育引领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显现于事务管理过程,重在传道与思想解惑而非授业,引领学生领悟 “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真谛并为 “如何成为”而付诸行动。
假如缺失了以民主、效率、秩序为工具性价值的事务管理维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根基; 而脱离以自由、公正、发展为目的性价值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事务管理必将沦为茫然。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价值整体性的实现,本质在于如何协调、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融合为体系,从而提升巩固事务管理辅阵地的工具价值,继而守住并彰显日常思想政治引领育人的目的价值。
( 三) 功能论: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适时转换性
实践层面,不同职业基于自身情感特性与理念有不尽相同的职业情感。职业情感的交叉性与复合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不仅有教育也要有管理的职业情感并在角色 “身份取向的动态切换和协同中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践”[11]。因为职业情感是由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两种情感融合而成的独特情感并承载着相应的角色责任。事实上,合理的工作机制与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实现两者充分融合并适时切换的关键。唯有如此,在面对繁杂、无序、突发的具体工作时,高校辅导员才能认清性质、理清思路,适时切换职业角色,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产生消极情感。
合理的事务管理工作机制是适时有效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保障。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与融合性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构建在融合基础上的高校上下纵向转换与高校辅导员点面横向转换的网格化工作机制,才能在事务管理中有序实施、灵活适用、增强实效。纵向转换指向有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仅是辅导员单枪匹马,而是以集自上而下的精心部署、班主任与专业导师密切配合和学生干部全力辅助为一体并肩作战基础上的角色定位与适时切换。横向转换意指既要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管理,又要依据学生区分类型、性格、问题而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进行恰逢其时的个体思想教育和引导。
持之以恒的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不只是两者有效开展并适时转换的中枢,也是它们走向融合的根源。注重服务学生的职业情感是事务管理得以有序进行的出发点,更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落脚点,因为 “没有情感性,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少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12]因此,以人为本的根本遵循理念与管理工作准则,是赋予单调枯燥的事务管理于思想引领的教育性和真挚的师生情感意蕴的本源。此情景下,不但能增强学生主体价值感、提升事务管理效能,也能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维系师生关系和谐,更能促进实践中的适时转换与融合。
三、融合发展: 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实践出路
职业内在要求、实践工作境况和本质一致性决定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自然而然融合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前者是目的并重在启发思维而日益坚定,后者是手段且在于行为引导而日趋规范。实践中,既不可过分重视或过于忽视任何一方,更不能搞表面均衡而平分秋色,而是在各自教育价值基础上,达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嵌入规则有序的事务管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而事务管理则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任务实现自身价值。
( 一) 切入点: 精准把握适时转换度
基于两者工作内容与理念的内在不一致性,转换度的关键在于适时运用,即精准把握进阶性、循环性和融合性的开放、闭合与全面,深入理解教育管理之本质,适时适用长期性与即时性的统一。
教育与管理不仅遵循进阶、开放的特性,又是循环闭合的整体体系,更是走向全面融合的历程。进阶开放是指一贯以思想引领、政治保障和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过程中是螺旋上升具有明显进阶性,事务管理程序法治化与民主化、日常行为引导与监督措施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循环闭合意指两者互为支撑、互为渗透且循环往复并统一于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只是在内容、形式、方式等方面各有所重。全面融合则指向横纵向的事务管理皆须围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突出人才培养而展开,宏观到微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植于事务管理并为其提供导向与方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 “推动教育对象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推 进 本 我、自 我、超我三重境界的循序渐进。”[13]做到对学生明而清的思想引领,即把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意蕴全面融入事务管理转化为情感认同,将隐形的思想教育落根并外化于日常言行和习惯,指引学生思想明晰继而日益坚定、行为自律继而日渐规范。此时,高校辅导员不但应有客观平等的观念、走进学生的行动,还要注入人生导师之爱与知心朋友之情。在现行法律制度与道德体系下的言行适时规范是事务管理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目的、实体与程序正当原则,对学生事务进行民主化与法治化管理。育人则必须贯穿事务管理全过程并凸显制度他律与道德自律相结合,引导学生思想在日常事务中由自发反思向自觉思考转换并逐渐走向成熟,继而达成管理育人之成效。
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长期性与成效隐蔽性特点,决定其效果的教育方法即怎么引、怎样导是关键环节; 事务管理则是以奖学助贷等专项工作为内容,具有轻重缓急之分,具有明显即时性与定向性。空间跨度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涵盖网上与网下、校内与校外、生活与学习所有空间的立体全面的宣传体系。事务管理则是具有明确指向对象、规范操作程序、具体工作实体的单一维度的事务模块。因此,充分结合学生思想成长特点、言行时代化特性,在正确把握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内在本质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应把单一维度的事务管理与立体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既要有正当适合的思想指引方法和坚强毅力,也要以有形有序的日常事务唤醒并激起学生主体意识与价值,继而依序展开无形的思想引领。
( 二) 根本点: 认知回归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
“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感官认知、情感立场、知识结构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对于自身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具有重要作用。”[14]所以,思想认知必须回归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终点并为之坚定职业情感,认识到疏、长、导的重要价值,坚决杜绝过度甚至极端化的堵、短、管。适时调节疏与堵、长与短、导与管的关系,促进两者相互融入,继而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于日常事务。
1. 及时理顺疏与堵。疏是指在事务管理中,针对具体事件应树立教育思维即将由情感感化、心理疏导、情绪平复到明理辨析、观念回归的思想教育引领镶嵌于整个处理分析全程。堵是在处理具体事件中始终贯穿教育的体系性,杜绝或制度的严厉惩罚或说教后置之不理的极端化方式方法,不然细腻的思想教育应然状态将由于融入平台的缺失、失去认同被边缘化学生的心理思想矛盾而中止。
2. 合理厘清长与短。长指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与事务管理的日常性决定了融合不仅需要漫长、持续的时间洗涤,更需要高昂的职业情感投入、无限精力的付出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短则是虽然事务管理具有时间性和单一性,但其连贯性与周期性决定了其完全顺畅开展以及有效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久不息的创新与适应,是由于育人历程和转换思想既是漫长复杂又是隐蔽实化的过程。
3. 适时调整导与管。导意指在完成具体事务管理过程中,实现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与时代创新,培育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认知清晰、自我管理有序、自我教育有效,继而坚定理想信念并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管则是在有序管理基础上的教育引领,并不是让学生反感的形式应付、使学生抵触的观念淡薄甚至漠视、令学生反抗的行为严管,而是事务管理秩序顺畅、师生地位平等、关系和谐有序并深入融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质体。
( 三) 支撑点: 突出适时指引的协同方法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之职业角色地位不但充分显示了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性,而且也清晰定位于学生日常这一时间和空间的场域,还蕴含着适时指引是有效协同教育与管理两个不同领域逐渐全面融合的首要对策。适时意指结合具体事务管理在合适时间、合适环境、合适地点开展适合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即精准纵向时间跨度的融入点、精选横向事务模块的着力点、把握适时切入空间的艺术性,启发学生思维由生涩日渐走向成熟的协同过程。包涵引导、指导与疏导在内的指引是走向融合的根本意蕴,实现 “三导”则是以师生地位对等之下的人生导师和师生坦诚交心基础上知心朋友为根本。
引导意指以蕴藉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航向和思维趋向的启迪与暗示,诱导学生由自觉向自发的感悟,唤醒内心自我意识并在日常言行上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与针对性,重在育; 指导则指向在管理日常事务之中,思想认知上为学生确定明晰的指向方向,行为上以严谨有序的示范率领学生怎样行事,重在教; 疏导则是解决在教育过程和事务管理中凸显的集体矛盾与潜在的个体隐患,不但是情理法综合运用于学生思想、心理等的交融过程,也是思想从卡壳到畅通而更具条理性和拓展性的开导过程,重在通。
引导、指导与疏导不仅是互为体系、互为交叉、互为融合而非孤立运行的,也是微观小循环与宏观大循环交融、点面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引导是深入开展层面事务指导与具体事件疏导的核心; 指导是引导思想愈坚与具体疏导而通的关键; 疏导则是思想引导与事务指导走深的基础。三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中的综合运用,不仅把教育目的与管理手段充分协同,也使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零散走向集中进而走向融合,还使学生真正经历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索历程和成功体验,实现思想到行为再到思想的转变提升。
( 四) 着力点: 凸显网络阵地的思想引领
自媒体时代,基于固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被突破,高校辅导员应以网络事务管理为基础,打造网上网下为一体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掌握线上线下话语权的主导地位。虽然网络已完全成为思想碰撞、学习探讨和丰富生活的主要方式,但其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却使学生基于带来的从思想到行为的广泛且无界限的空间而陷入思想迷茫、行为失范境地。调查显示,97. 92% 的大学生通过便携式设备入网,每天入网时长超过 2 小 时 的 占 64. 36% ,进 行 “娱 乐 八 卦” 的 占 63. 32%[15]。因此,始终坚持把网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与单项事务管理模块高度融入网络,树立思维、丰富内容,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筑牢网络思想 政 治 教 育 这 个 主 阵 地,继 而 实 现 三 个引领。
1. 引领构建集教育管理为一体的积极正面、有序传播的网络。网络把关者与引领者是高校辅导员在信息时代的角色之一,承担着传播内容、如何传播、何时传播的把关职责。充分结合职业规划、党团建设等管理事务,深挖凸显各模块内部和模块彼此之间的 “思政元素”并融入日常管理; 同时,利用自媒体在合适时间与空间完成合适的事务管理、宣传合适人物与事迹、强化积极正面的导向,实现管教一体且重于教的网络思想引领。
2. 引领规范以事务管理为重点的网络安全行为。内控自律和外控他律的充分结合以及规范的事务管理行为是网络安全的根本保障。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利用事务管理模块注重学生网络日常行为监管与引导。在紧密结合学生成长规律,注重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价值发挥、关注其情感体验、激发其内在需求与动力的同时,强化法律意识与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媒介运用能力,形成自律与他律的网络规范体系。围绕事务管理,积极拓展自媒体运用空间,使之成为既是融教育、学习与娱乐为一体又是学生认可、关注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3. 引领重构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网络文明素养。外在行为只是内在思想的外化,以政治素养为核心、道德素养为底线的网络文明素养培育是融合关键。紧紧抓住日常行为与日常学习两条主线,搭建并运用好贯穿于两者的隐形桥梁———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在有形并实质化的事务管理中实现无形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政治情感、提升学生政治认知、坚定学生政治态度,引领学生将内在政治素养与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观并指导、规范外在行为,进而形成以德性与规范、自律与他律融合为内核的道德素养,提升自律与鉴别力、培养他律与慎独境界。
( 五) 核心点: 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特殊性和事务管理的复杂性、教育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必须围绕以学生为本位,切合其思想特性与发展需求,适时运用专业与综合方法将知识技能灵活、有效地融入教育和管理,寻找两者工作交汇点、把牢两个领域切入点、突出两种价值融合前瞻性并致力于创新实效。以职业信念为根本、职业技能为前提和职业行为规范为基础的高校辅导员点线面体之职业素养则是核心,否则一切皆是纸上谈兵。
1. 高校辅导员的点是厘清职业定位并聚焦于组织、实施和指导的三个职业角色,即在教育管理两个领域之中且具体细化的具体工作职责。角色定位的复合性决定了教育和管理视域下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具体工作模块,自然而然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基础点。三个角色既是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点又是教育管理融合的交汇点。
2. 高校辅导员的线既是师生点与点的联结又是职业化思考的延长。点动成线,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到与工作服务对象建立成联结的线,即围绕学生需求与成长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人际连接力,实现与学生共鸣,继而成为其成长之路上的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此外,随着职业信念的增强、职业行为规范的深化、职业技能提升的线性发展,不但是职业化宏观纵深发展的内在前提,也是教育管理领域中微观工作职责具体模块的独立延伸和交叉融合的应有之意。
3. 高校辅导员的面则是指事务管理各个模块的纵横深入促进并落脚于专业化。线动成面,具体工作模块中的任意一项都有独立的工作方式方法与理论价值,高校辅导员必须就该专项模块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从实践与理论维度进行面的拓展与深化。拓展是专项模块面之实践维度的横向发展,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范畴皆要有全而精的观念,掌握运用技能熟练有序的开展模块工作。深化则是专项模块面之理论维度的纵向深入,须立足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在提升实效性的同时推动队伍整体和自身向专业化发展,继而成为专项模块领域的专家。
4. 高校辅导员的体即是在点线面运动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三层次全面立体的职业素质综合体。主要是高校辅导员把控全局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现实工作的贯通创新。把控全局不仅要求能掌握学生成长规律、紧跟其思想意识活跃特性、理解其学习生活特点,继而从内涵外延对教育和管理进行全面布局谋划的环境控制能力,而且还要求具有由点到线、由线捋面、交叉编织稳固工作体的结构控制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拓展深化教育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对现实工作的贯通创新也是高校辅导员必备的能力,即紧密结合国家教育宗旨、高校根本任务和职业发展,实现教育管理两个领域下的由宏观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到组织、指导和实施三个中观层面的职业角色定位再到微观具体职责的适时转换与交叉融合。
四、结论
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由实然的割裂困境走向应然的全面融合,既是一项复杂且长期、宏观到微观的体系工程,又是一个由理论走向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进阶的系统过程。互为基础与体系之实的教育体系之本体论、互为协同并归于人性的整体性之价值论、融合教育管理并统一于以人为本的适时转换之功能论是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由实践到理论、实然到应然的理论起点与逻辑终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实践 “融合”,需要变革高校辅导员观念回归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终极价值之根本点,着力打造其 “点线面体”的职业素养综合体之核心; 需要寻求把握教育管理的进阶、循环、适用之适时转换的链接切入点,合理调节教育的疏、长、导与管理的堵、短、管之间关系; 需要抓住新时代网络阵地之三个重点思想引领,突出适时指引的协同方法。当然,全面融合高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还需要后续的高校教育培养与管理制度的合理设计、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才能到达两者和谐共存并深入发展,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