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会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测量。针对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首先分析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结合当前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教学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崔丽文,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12
语文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还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我国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开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是新课改全面育人的要求,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教育部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 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教师还需要从它的四个层面上来分析。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它需要学生在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语言经验,从而在书面表达和日常交际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和语言建构与应用相互依存,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教师需要通过语言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审美鉴赏与创造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创建审美性的教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理解、借鉴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二、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方面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本应该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语文试卷中没有与“听”“说”相关的问题,反而是阅读和写作占据着“半壁江山”,因此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忽视了学生的 “听”“说”训练,这造成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平衡发展。另外,关于阅读和写作教学,教师所采取的方法比较落后,学生缺乏浓郁的阅读兴趣,不善于总结阅读方法和技巧,所以不仅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还存在“无话可写”的问题。
(二)思维方面的问题
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加强,还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倘若学生在课堂只懂得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是难以掌握知识的内在本质的。再加上,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学生欠缺总结学习经验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发展限制。
(三)审美方面的问题
审美教育需要教师联系教材内容和日常生活来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没有重视美育教育,缺乏将美育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意识,导致学生的对审美没有过多想法。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都以学生的学业为主,缺乏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意识,所以使得学生的审美视野过于狭隘,创造力难以被激发。
(四)文化修养方面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加强我国本土文化的输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逐渐开始喜欢西方食物,开始过西方的节日,而缺乏对中国传统食物、儒家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以及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了解,如此一来难以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修养和底蕴,同时也会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开展听、说、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开设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读书认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上正确使用语言,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优秀的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在听、说、读、写上比较侧重阅读和写作,不能达到全面训练的要求,使得学生的聆听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比较欠缺,而在阅读、写作方面,教师所采取的方法比较传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创新能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必须要采取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全面发展。
1. 创设情境,重视口语交际训练
在生活中,语言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于沟通交流,所以口语交际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具体的口语交际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执教《请你帮个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即“你和同学约好去图书馆碰面,但是下了公交车后,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这时有一位路人经过,你该如何向他寻求帮助呢?”基于此情境,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训练,之后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如,说清楚自己寻求帮助的原因;态度要诚恳,声音要洪亮;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如“请问”“您”“谢谢”等。
2. 课堂活动,促进听、说、读、写一体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例如,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玻璃销售” 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玻璃销售员和顾客,来体现各种玻璃的性能。这样既能够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又能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一种新型玻璃,联系生活实际,创编一个关于它的小故事,以锻炼学生的写作和创新能力。
(二)以问导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知,疑问是促进学生思考和进步的源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知识技能和思维态度方面的收获。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多个小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童话的情节性强,内容简单,学习起来也没有难度,十分受学生的喜爱。在执教这篇文章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完成生字、词语的学习,并能简述课文内容。其次,让学生合作交流以下问题:“老屋活了多少年,为什么它总是也倒不了?”“你们在读故事的时候,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猜猜老屋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第一,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 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在认真写作业时,不断有同学来借你的铅笔、橡皮、铅笔刀等工具,你会怎么想、怎么办呢?”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老屋乐于助人、心地善良的品质。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本节课的内容,从整体上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巩固。
(三)赏析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生命的美好与激情。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中富有特点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展现了一幅色彩缤纷、丰收美味、动物忙碌的画面。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或将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充分彰显了秋雨的神奇与美丽。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中感受秋雨所带来的五彩缤纷和丰收场景,也可以让学生从“秋天的雨,吹着金色的小喇叭”中领略秋雨是冬季来临的信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十分有帮助。
(四)结合教材,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的载体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例如,在执教《传统节日》这节课时,笔者一共确定了三个主题带领学生探究传统节日,第一,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第二,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第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这三个主题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传承演变,也有助于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春节与学生一起包饺子、制作春联;端午节举办赛龙舟活动;中秋节让学生与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等,由此营造节日的氛围,激发学生过传统节日的兴趣。
四、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语文教师应在把握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问题、采取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收获,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