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二语学习动机的学者近年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动机研究,提出了许多教师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动机策略。为了证明其有效性,这些动机策略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接受检验。本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以及他们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教改实践活动,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不同,他们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差异。经过教改实践,原本学习动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继续维持较高水平的动机,而原本动机水平低迷的学生则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张勇, 东北亚外语研究 发表时间:2021-09-15
关键词:动机策略;日语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跟踪调查
学习动机是影响二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Ellis, 1994; Dornyei, 2005)。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学习动机研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情境,提出了许多旨在提高学习者动机水平的教师课堂动机策略,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为了证明这些动机策略的有效性,还需要将其置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调查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动机策略之间的关系,为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动机策略提供参考。
一、研究述评
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它驱动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相应行动。具体到二语学习动机,它是指驱动学习者学习某一外语的态度和意愿。学习者的动机状态深刻影响其外语学习,决定了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程度和最终可能达到的水平。Dornyei(2006)的研究显示,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巨大,它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通常都保持在r=.50或者更高水平。而许宏晨和高一虹(2011)通过大规模调查也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和英语成绩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学习动机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Boo等(2015)的研究显示,2005-2014年间国际上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李炯英和刘鹏辉(2015)回顾2004-2013年间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发现,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研究数量保持动态增长,从侧面反映出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早期受Gardner等学者的影响,比较侧重二语学习与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这些研究更加务实,更加关注外语课堂教学情境,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旨在激发和保持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Dornyei, 1994, 2001; Williams & Burden, 1997; Dornyei & Csizer, 1998)。例如,Dornyei & Csizer(1998)调查了匈牙利英语教师,总结出了 “激励语言学习者动机十诫”:(1)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2)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3)准确说明学习任务;(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增强学习者语言学习自信心;(6)上课生动有趣;(7)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8)学习过程采用个性化设计;(9)培养学习者的目标意识;(10)让学习者熟悉目的语文化。
上述研究虽然有力推动了动机策略研究的发展,但是Dornyei(2001)反复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提出的策略和方法虽然很多,却很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为了能够将这些动机策略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根据Dornyei & Otto(1998)的学习动机过程理论, Dornyei(2001)提出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动机策略的循环模式(图1),对各项动机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该模式指出,如果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ient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量表调查了韩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和学习者的课堂行为。该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和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说明了图 1 循环模式的合理性。在国外二语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之下,我国学者借鉴 Dornyei & Csizer(1998) 的调查问卷,在我国高校和中学进行了英语教师动机策略的调查研究(季明雨,2004;赵娜 王俊菊,2010;尤陈静,2010;方雪晴 陈坚林,2013)。其中,季明雨(2004)归纳出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和频繁使用的 10 项动机策略,并比较了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的异同。赵娜和王俊菊(2010)总结出了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认为重要的 8 项动机策略。而尤陈静(2010)则比较了城市和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动机策略
为了验证图1循环模式的合理性,Guilloteaux & Dornyei(2008)采用MOLT(Motivation Orient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量表调查了韩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和学习者的课堂行为。该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和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说明了图1循环模式的合理性。
在国外二语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之下,我国学者借鉴Dornyei & Csizer(1998)的调查问卷,在我国高校和中学进行了英语教师动机策略的调查研究(季明雨,2004;赵娜 王俊菊,2010;尤陈静,2010;方雪晴 陈坚林,2013)。其中,季明雨(2004)归纳出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和频繁使用的10项动机策略,并比较了英语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的异同;赵娜和王俊菊(2010)总结出了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认为重要的8项动机策略;而尤陈静(2010)则比较了城市和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动机策略使用的差异;方雪晴和陈坚林(2013)调查了大学英语教师动机策略的使用频率以及动机策略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而徐智鑫(2014)参考Guilloteaux & Dornyei(2008)的研究,调查了我国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和学生动机行为的关系。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动机策略是什么”“动机策略与哪些因素有何相关性”等问题,探索了我国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使用情况。
综上所述,近年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愈加关注外语课堂教学情境,在教师的课堂动机策略方面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尚未能充分用于教学实践。如果积极地将这些动机策略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否能有效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本研究以我国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首先调查他们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动机的基本状况。同时调查学生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态度和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设计激发学习动机的教改实践方案,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检验该方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和作用。
本研究有以下三点特色:一是针对Dornyei(2001)所指出的动机策略研究存在的不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并检验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有效性;二是采取跟踪调查的方法,动态考察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弥补了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缺少纵向比较的不足,如李炯英和刘鹏辉(2015);三是当前日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如蒋庆荣(2009)、洪优(2017);学生自己对动机的调控如杨豪杰(2017)。本研究调查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动机策略使用效果,改变了以往动机策略研究以英语教育为主的局限性,弥补了我国日语教学动机策略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又分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两部分。
1. 学生访谈
访谈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学生的日语学习和上课情况。笔者根据课堂观察,挑选出数名学生进行访谈,每名学生用时约15分钟。笔者采取半开放式的访谈法,询问了诸如“你觉得上日语课开心吗?”“有没有觉得学习日语非常有趣?”“上好这门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等问题。征得学生同意,笔者对访谈进行了录音。
2. 日语学习动机
该部分问卷主要调查日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本研究参考高一虹等(2004)的学习动机调查量表,根据需要设计了5个日语学习动机选项,内容包括语言学习(如“我喜欢学习日语”等)和课堂教学(如“我喜欢上日语课”)两方面。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记分,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分别对应1分到5分。合计分值越高,说明该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水平也越高。
3. 教师课堂动机策略
该部分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态度和看法。本研究参考Dornyei(2001)的课堂动机策略一览表,根据需要设计了动机策略问卷。问卷包含4 大类共16个选项,具体内容如下:第1类“营造利于学习的环境”,选项包括“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班级氛围融洽和谐”等;第2类“激发初始学习动机”,选项包括“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老师要告诉学生努力就能成功”等;第3类“保护和维持学习动机”,选项包括“老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等;第4类“鼓励肯定的自我评价”,包括“老师要给予学生肯定的反馈”“老师要让学生体验学习后的满足”等。该部分问卷同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记分,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对应1分到5分。合计分值越高,说明学生认为该策略对日语学习的重要程度也越高。
笔者从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两方面对访谈录音进行了整理。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问卷调查的数据则使用 SPSS13.0进行处理。
(二)调查过程
参加本次调查的是某大学日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 32名学生,教学实践依托的课程是综合日语(每周8课时)。调查为期8周,调查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学第2周,笔者根据第1周的课堂观察,挑选出6名学生进行访谈,询问有关学习的情况。其中S1和S2上课一直坐在前排,课堂表现活跃,笔者将她们作为动机水平高的学生。S5和S6一直坐在后排,平时上课低头,沉默寡言,笔者将他们作为动机水平低的学生。S3和S4介于上述两组学生之间,笔者将他们作为动机水平中等的学生。
第二阶段:第4周上课时进行了第1单元测验,同时进行了第1次学习动机以及动机策略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看法。笔者根据学习动机分值的高低,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为了今后的跟踪比较,调查采用了记名的方式。
第三阶段:根据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从第5周开始计划并实施了课堂教改实践,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改实践内容详见下文。
第四阶段:第8周上课时进行了第2单元测验,同时进行了第2次学习动机问卷调查,以便发现教改实践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又对第1次访谈的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S1同学告诉笔者,她从初中开始就非常喜欢日本的动漫,报考大学时的第一志愿也是日语,所以她一直就非常喜欢日语。同时,S1觉得当前的课堂气氛也是自己喜欢的,不会感到紧张。S1特别强调说,“自己积极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就像课堂活动,“有些活动虽然自己不用参与,我也会抓紧时间看一些其他课本内容”。 S2同学则表示,“为了考级,现在就想学好日语”。她的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也非常投入。从上述谈话中可以推测,宽松的课堂气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有效提升学习动机。
S3同学表示,他比较喜欢现在的上课模式,理由是大一精读课上语法讲得太多,而现在的日语课更加注重交际活动。笔者在课上安排了三分钟演讲、学生调查发表、同学互改作文等活动。S3说,“课上经常要求我们开口说日语,还是有点刺激的”“有很多活动,感觉上课挺有意思”。S4同学说,现在的课堂气氛不错,老师上课时介绍的一些日本时事新闻和趣闻,大家听了觉得非常有意思。
S5同学说,“大一刚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学好日语,以后就一直低位徘徊”。 S5在访谈中指出,有很多课堂活动,上课还是挺有趣的,“就是这个课本内容真的没什么意思,比较枯燥”。S5受家庭影响,一直想读法律专业,毕业之后做律师。S5大一结束的时候准备转专业,但是后来没有成功。自己的未来目标和当前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这可能是造成S5缺乏动机学习日语的原因之一。S6同学则表示,课堂上各种活动挺多,但是语法讲解和教师点评太少,总是感觉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上课总是有点心不在焉。S6还表示,平时和班级同学的接触较少,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二)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的信度与描述统计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2次)以及4类动机策略的信度均在α=.72~.89 之间,说明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表1)。学习动机的均值都在3.70以上,表明学生总体上能够积极学习日语。从两次调查的均值可以看出,随着学习的进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从第1次的3.71 上升到第2次的4.02(t=-2.10,p<.05)。4类动机策略的均值都在3.65以上,表明学生们对课堂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也是肯定的。特别是第1类动机策略“营造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均值达到4.25,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气氛对学习很重要。
第1次问卷调查结束后,笔者根据学习动机分值将学生分为3组(表2)。均值高于4分的学生为第1组(9 人),4分~3分之间的为第2组(16人),低于3分的为第3组(7人)。访谈中动机水平高的2名学生仍然分在了第1组,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教改实践前的课堂教学中,他们能够保持自身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访谈中动机水平中等的学生1名分在了第1组,另1名分在了第2 组。这一方面说明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内在因素,不一定完全显现在外表,但同时也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访谈中动机水平低的2名学生仍然分在了第3组,说明教改实践前他们的学习动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在教改实践前的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第 1次和第2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比较分析详见下文。
(三)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的相关性
为了调查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和动机策略重要性认识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笔者对第1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不同,他们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差异。第 1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所以4类动机策略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该组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水平已经很高,如S1在访谈中所表述的那样,他们可能更多地会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依靠教师采取的教学活动和动机策略。第2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1“营造利于学习的环境”以及动机策略2“激发初始学习动机”有着显著相关性。如果从第2组中的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有所提高的现象来看,说明动机策略1和动机策略2具有提高学习动机的可能性。第3组学生除了动机策略4“鼓励肯定的自我评价”之外,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其他3类动机策略都有显著的相关性。该组学生教改前的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一直徘徊不前,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想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需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
(四)教改实践
根据学生访谈和第1次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本研究调整了课堂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面从四个方面介绍本次教改实践的主要内容。
第一,访谈结果表明,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各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第1类动机策略“营造利于学习的环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见表3)。因此,在教改实践中,笔者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笔者以往经常使用PPT介绍日本的时事新闻,教改时增加了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例如日本演艺界的资讯,当今日本的流行时尚等。PPT中多使用视频、动漫和歌曲,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和形式。笔者还积极鼓励学生用日语介绍自己熟悉和了解的相关流行信息,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出来,就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笔者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特别关注了动机水平偏低的第3组学生,努力使他们参与进教学活动之中。
第二,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3组学生的动机水平偏低,上课时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综合日语课的教材每课开头都标明了学习目标,但是笔者以往没有关注这部分内容。从表3可以发现,第3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2“激发初始学习动机”有很高的相关性(r=.80)。因此,在教改实践中,笔者在每课开始时都会强调这部分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明白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每课结束时,通过复习再一次回顾学习目标。
第三,针对有学生认为课本内容枯燥的问题,在教改实践中,笔者利用网络资源,注意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日语时文等材料,做成PPT在课堂上播放。同时还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对比分析课本内容和日语时文,并进行中日比较。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
第四,从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看到,第3组学生需要经常给予鼓励。而且表3也显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动机策略3“保护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相关性达到了r=.58,说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改实践中,例如学生的三分钟演讲,笔者就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在修改和讲评学生作文的时候,注意挑选作文中好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鼓励和表扬学生。
(五)教改实践的效果
下面从两方面综合分析本次教改实践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首先,比较每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改实践前后(第1次问卷调查→第2次问卷调查)的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第1组学生在教改实践后继续保持着高水平的学习动机(第1次4.43→第2次4.41),第2组学生的学习动机继续保持着中高水平(第1次 3.86→第2次3.84)。而第3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改前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是从第1次调查(2.85)到第2 次调查(3.82),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t=-4.64,p<.001)。由此可见,依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习动机原本就较高的学生继续维持较高水平的动机,同时还可以让学习动机处于低迷状态的学生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机水平。
其次,比较各组学生之间的学习动机水平。第1次动机调查结果显示,3组学生之间的差异都达到了统计显著性(F=28.32, 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第1组高于第2组,第2组又高于第3组。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 3组学生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差异(F=-4.63, p<.001),不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第1组高于第2和第3组,而第2 和第3组之间的显著差异消失了。由此可见,第3组学生经过教改期间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已经赶上了动机水平处于中高水平的第2组学生。
第2次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结束之后,笔者再次对第 1次访谈的学生进行了跟踪回访。学生们的一致反应就是课堂上的娱乐性增加了,上课变得更加有趣。这主要应归因于笔者在教改期间较多采用视频动漫介绍日本娱乐时尚等内容的缘故。由于笔者采取的动机策略很多是针对第3组动机水平低的学生的,他们对这些策略做出了较为明显的反应。例如S6说:“课堂上的语法和单词讲解增多了,感觉到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S6还表示,在老师的安排和要求之下,参与课堂活动的次数增加了,这些举措促使他开口说日语,增加了和同学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了上课的积极性。
四、结语
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检验了这些动机策略的有效性。虽然本次调查的学生人数偏少,范围有限,但是得出的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动机水平不同,他们对教师课堂动机策略的看法也不一样。依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习动机水平较高的学生继续维持较高水平的动机,而且可以使动机水平原本偏低的学生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这一结果表明,本研究探讨的教师课堂动机策略具有明显的功效,可以有效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谈两点今后的研究方向。Dornyei(2001)反复强调指出,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动机策略,策略使用需要依据教学情境和师生状况而定。本次研究调查了日语专业的综合日语课程,今后希望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加调查的课程和专业,了解不同教学情境下动机策略使用的效果,分析影响动机策略使用效果的制约因素。另外,以往研究都指出,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本研究的教改实践活动既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今后的另一个研究方向就是,通过实证研究调查本研究的课堂动机策略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以及提高日语水平的具体过程。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