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谈互联网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08-07
简要:在智能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中。2002 年,顾德希老师提出了双课堂的设想,即利用网络构建虚拟教室,以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互为

  在智能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中。2002 年,顾德希老师提出了“双课堂”的设想,即“利用网络构建‘虚拟教室’,以‘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互为补充、互为延伸所形成的教学环境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1] 的教学组织形式。双课堂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如课时限制、实体课堂容量有限、教学难度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谈互联网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黄偲奇,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08-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在双课堂中发挥着作用。正如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双课堂上,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根据教学需求找到最适合的虚拟教室呈现形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基于网页论坛创建交流式课堂

  运用网页论坛需要使用电脑,相比只需要使用智能设备的移动互联网产品,PC 端的互联网产品在使用时间上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使用。因此,使用这种技术形态的虚拟教室,更适合拥有大块时间、有组织、有管理、相对集中的教学行为。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在电子阅览室等有 PC 电脑设备支持的场所开展完整课时的教学活动(如图 1)。

  同样是借助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课上的集中发言讨论与课后的不定时发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交流类型。学生在固定时间、同一空间的网上交流是一种实时交流,更容易激发对某一感兴趣问题的下意识反应和相互间的及时互动。笔者课后使用网络收集学生想法时发现,有的学生可能自己发完言后就不再使用网络,也就无法及时看到同学的回复,完整课时的虚拟课堂则不会存在这样交流时间错位的问题。

  而且,虽然电脑的使用时间不够灵活,但其大屏显示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打字体验,有利于学生一定时间内进行较大阅读量和发言量的交流互动。不仅如此,在 PC 端开发的网页论坛,还可承载比移动端更复杂的操作互动功能,便于学生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

  传统课堂上,往往受限于课时容量,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发言需求。比如,有的学生即使发言多次,但仍觉意犹未尽,而有的学生虽然想说,却因各种因素影响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内敛风格的班级则会有一种互相影响的害羞,学生或思维慢但深入,或不习惯当众表达想法,或担心自己的发言不够完美,都不主动发表意见,除非教师点名安排。网络交流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以阅读所有同学的作品,不限次数同时发言。有了网络作为媒介,一些内向、害羞的学生也有了安全感。所以,笔者将写作交流借助虚拟教室呈现出来,进行以网页论坛为载体的完整课时交流活动。

  例如,教学“动物主题图文”线上交流课时,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在动物主题单元开展了学生创作动物主题图文的写作活动(如图 2)。写作活动中,创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间的交流是真正激发互相成长的学习活动。因此,如何设计学生间的交流活动成为笔者主要思考的问题。课堂上,笔者利用电子阅览室(每人一台电脑)、校园网系统下的网页论坛平台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并将这些设计发在网页论坛上,提前讲清任务群学习要求。

  1. 任务一:写评语

  (1)留言数量 2+3 要求:你的楼上与楼下 + 任意挑选至少 3 个帖子,鼓励多写。完成 5 个合格评论平时成绩计 2 分,每多写 2 个评论平时成绩计 1 分。

  (2)评语内容:A. 你的感受:你喜欢这篇作品吗?为什么? B. 鼓励优先:至少找到一处你觉得值得称赞之处(图文皆可),略作点评。 C. 尝试“触发”(可选):从这篇作品中,你有了什么特别的联想?

  (3)评论要求。

  不合格评论示例:Very good !写得很形象,值得学习!

  合格评论要求:非灌水,内容完整,至少 100 字,即三行左右。

  精彩评论要求:见解独到,有思考(在原基础上加 1 分)。

  (4)奖项设置。

  “最受关注奖”——收获评语最多的前五名作品,加 2 分。

  “评论家推荐奖”——获得精彩评论推荐,加 1~2 分。

  “ 精 华 帖 子 奖” —— 加 入 精 华 帖 子, 加 1~2 分。

  2. 任务二:创作小记(完成任务一后完成)

  在自己的主题下回复,写一写自己创作时的构思和过程,至少 100 字。提交加 1 分,提交且内容充实、具体加 2 分。

  示例:

  我其实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猫的小说了,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时间,才一直拖到现在,又因为自己擅长写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这篇小小说才得以呈现在这里。我也比较喜欢体味那些情感背后的故事,所以才有了创作的欲望。

  在这次网上虚拟教室的交流评价尝试中,笔者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平时成绩中计分、设置各种奖项等,尽量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活动。学生有了更多阅读同伴作品的机会,也能更充分地表达心声、互相交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这是只有在以网页论坛为载体的虚拟课堂才能实现的大体量、较复杂的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传统课堂不曾出现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表了相当具有文艺风格的评论,这种风格只有在文字中才能呈现出来;还有学生采用了另一种“野生”风格,他们使用比较夸张但很有语气感的表达方式(如非常喜欢使用感叹号表达情绪);而一些几乎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内秀学生,却在虚拟教室中发表了精彩的评论。

  更重要的是,当教师在传统课堂上请学生评论作品时,他们大多以“这篇文章”“这位作者”“某某同学”为主语,因为他们的发言对象是教师或是全体同学,但在网上交流时却几乎都选择以“你”为主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的创作小记就可以很好地展现这种点对点的直接交流对学生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二、借助教学软件,延伸课堂讨论,创新作业形式

  工具类教学软件作为互联网产品,对使用时间要求不高,可以让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特别适合课后自主学习。作为独立开发的产品,这类教学软件大多能实现网页论坛的基本功能,不仅可以互相留言评论,还具备较完整的板块层次。

  以教学软件“语文真好”为代表,教师不仅能够按照教学目标建立不同的学习圈(类似群组),在圈内还可以设定不同专题,各专题下还可再分主题。这样多元化的分类形式可以让教学设计序列更加清晰、有层次,也适用于积累资料。笔者就曾借助它设计了讨论式专题和展示性专题(用于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例如,郑振铎的《猫》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文章结尾所呈现的作者的深切愧疚感。通过梳理文本,学生可以感知到这份愧疚,但感知不等于理解。十二三岁的学生对于生命的珍贵还没有切肤认识,特别是对象仅为一只动物的情况下,他们真的能对这份愧疚感同身受吗?对此,在课程最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思考性问题:你认为作者有必要对一只猫的死亡感到愧疚吗?(配合引导问题:假如在咬死鸟这件事上有嫌疑的是第二只猫,他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课堂上,学生简直组织了一场小辩论赛,认为有必要和没必要的两方来回交火,场面十分热烈。但渐渐地,笔者发现了交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氛围看似积极,但发表想法的其实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大部分学生只是听众。其次,因为有一位认为没必要的学生态度强硬,另一方的几位学生努力想说服他,争论渐渐变成互相捍卫所执立场的输赢争夺,有偏离重点的风险。

  眼看着快要下课,争论就要不了了之,笔者灵机一动,决定将讨论转移到虚拟教室,便布置了在“语文真好”App 发言的作业,请学生课后在网上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这份作业为笔者带来了惊喜。第一,许多学生发言时基本能做到有理有据,一些学生还体现出较强的文本意识,能够引用原文内容为自己的观点佐证。第二,因为网上发言在打字时可以整合修改,所以逻辑更为清晰,有分层次的意识。第三,学生发言的深度也较课堂实时发言深入许多,既有联系自我,思考“换作是我”的情况,也能触发学生平时的一些积累。这是因为传统课堂受时空限制思考时间较短,查阅资料无从谈起,虚拟课堂则可以有更多的查阅资料和思考时间,使思考更从容和理性 [2]。另外,网上发言也使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不用担心说得太多而占用课堂时间。之后,笔者也询问了一些学生的感受,他们表示课堂上吵得太厉害反而插不上嘴,课后在网上则可以不受干扰地梳理自己的想法,或专心阅读他人的想法。

  这次实践也有一些缺憾。如果网络交流时教师能设定好规则,让每位学生挑选自己的发言进行评论,再组织发言,交流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与纸质作业相比,网上的这些发言还可作为再利用的资源,让学生随时回看该话题及当时自己和同学的想法。这里面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不足,这是理解能力不足导致的,加深理解需要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想法、积累发表经验,接收他人的建议,理解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三、巧用微信小程序,实现写作分层教学

  同样作为移动互联产品,微信小程序不仅与教学软件一样,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它还省去了安装、学习使用软件的时间成本,操作更为简便。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微信生态下适配性较好,非常方便在微信群中分享和传播。其中,打卡类小程序发展较为成熟,可支持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特别适合虚拟教室使用,辅助传统教学。

  以“灯塔打卡”小程序为例,它对教学最有帮助的设计在于激励机制,连续 21 天打卡即可得到一座小灯塔的标志(如图 3)。这样的操作虽然简单,但仪式感满满,也让学生的坚持有了可见的反馈。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今天你写作了吗?——自愿每日写作打卡活动

  (1)活动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培养“语言积累与建构” 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时指出,首先应该“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他们的实践过程。尤其在初中学段,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不强,与其一开始要求他们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如把重点放在量的积累上,引导他们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能积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反映生活。

  就此反观日常教学,教师让学生动笔写的机会真的太少了。而且,学生面对平时的写作任务,大多抱着一种面对作业的被动态度,写作练习容易事倍功半。

  (2)活动过程与反思: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现实,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差异的,他们需要及时的写作交流、多样化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指导,在虚拟教室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只要转换观念,就能够实现写作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个别化和经常化设计 [3]。受双课堂研究“多样化、生活化写作”模型的启发,新冠肺炎疫情居家学习期间,笔者开始让学生在微信小程序上进行自愿每日写作打卡活动。它始于一位平时懒于动笔也不经常交作业的学困生。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笔者建议他每天做一点类似记日记与读书笔记的写作练习。坚持一段时间后,他的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之后,笔者将其作为例子在语文课与家长会上进行宣传,并将自愿每日写作打卡活动(“今天你写作了吗”)推广开来。

  这个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自愿,没有任何强制要求(包括时间和内容),不与作业、考试成绩挂钩。在学习环境日渐功利的今天,这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设计。由于宣传到位,活动伊始,大半个班的学生参与了打卡活动。但渐渐地,坚持的人越来减少,最终两个班平均每天只有大约 10 人坚持打卡。笔者不禁担心,这个活动失败了吗?

  意义只有在过程中才得以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卡的人数虽然不算多,但打卡质量越来越稳定,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文学创作、读书感受、日常生活记录等方面都有佳作。最令笔者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互相评论和彼此交流中开始形成了鼓励、支持的氛围,自发对活动感受进行总结(如图 4)。

  很多学生说,日常积累最大的好处在于思维的进步。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追求高效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追求“快”,而逃避“慢”。但语文是一个实践性学科,正如所有实践性学科一样,需要日复一日、打磨练习,才有技能可言。

  网络展示的便利性也使互相交流和评价变得更加方便。这里有一种微妙的心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夸奖往往会有点儿不好意思,下意识地觉得对方是不是客套;当这种夸奖诉诸文字,就变得正式多了,更容易让被夸奖者生发自信。时常出现的几十条评论,大多只能存在于网络平台上。

  自愿这件事的最大红利在时间中逐渐显现出来,自发的、主动的学习不知不觉发生了。与其教师苦口婆心教育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锻炼写作,还不如利用同伴真实鲜活的语言进行引导。自愿每日写作打卡不仅在语文学习上为学生提供了积累的机会,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寄托着他们的情感需求。

  正如高中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最真实的情境其实就是学生自发创造的情境。每有佳作,教师就可以实时分享到班级微信群,既起到鼓励的作用,又有宣传的效果。打卡活动中不断有人员的流动,教师也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只要参与,不管数据是否连续,对学生来说,它永远是一个可以发声并随时欢迎他们发声的平台。

  这个活动还在继续。虽然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不尽相同,根据学情进行差异化教学固然重要,但根据学生学习态度进行差异化指导是对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最好回应,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在这间虚拟教室,学生都在主动寻求进步。而且,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语文综合能力。双课堂则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持。根据不同技术形态,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开展活动,能使双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其实,没有最好的虚拟教室,只有最合适的虚拟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