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的实践探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08-04
简要:摘要: 1 + X 证书制度具有职业价值导向作用,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延伸、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发展的有力抓手。 高职院校实施 1 + X 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现代化

  摘要: 1 + X 证书制度具有职业价值导向作用,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延伸、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发展的有力抓手。 高职院校实施 1 + X 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 1+X 证书制度中 “1” 和 “X” 既是独立的, 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对于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 主要从遴选 X 证书试点专业 (群)、 修订 X 证书试点专业 (群) 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对接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以及学分银行建设这三个方面展开设计, 并基于课程体系完善、 课程结构分项重组实现书证融通。 最后, 从完善顶层设计、 强化执行力、 改善评价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 优化教师队伍、 强化校培联合, 提升培养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推进的建议。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的实践探究

  李乐; 朱倩谊, 现代农村科技 发表时间:2021-08-03

  关键词: 1 + X 证书制度; 书证融通; 设计; 实施方法; 实践探究

  2019 年伊始,国务院印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 (简称“职教 20 条”)[1],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 1 + X 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依据试点方案,先后公布了 16 项 X 证书、试点院校、培训评价单位名单,标志着 1 + 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 + X 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进了职业教育深入改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轨的矛盾,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全面认识、理解、落实 1 + X 证书制度,完成学生教育成果与职业技能成果之间的转化,建立健全证书、学生成果评价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育人体系是当前 1 + X 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2, 3]。

  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学者纷纷针对 1 + X 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展开了探究,王亚盛[4]等根据 1 + X 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结合当前试点院校 X 证书实施的现状,设计出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合的模式、融通方法以及实施步骤,以试点专业为背景,从顶层设计、组织管理、校内培训等多个方面阐述书证融通的实施路径。张盼盼[5]分析了 1 + X 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意义,总结出 1 + X 证书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基于课堂体系及课程架构,探究了 1 + X 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的方法,并以“动漫制作技术”为例,从教学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融合、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 1 + X 证书制度与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通的可行性实施路径,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参考。

  1 1 + X 证书制度的内涵

  1.1 1 + X 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职业教育育人的角度看,1 + X 证书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 与 X 结合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推进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实现。1 + X 证书制度中,“1”代表学生的学历证书,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学业的学历证明;“X”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取得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水平凭证;“ + ”不是简单意义上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叠加,其起到了 1 + 1 > 2 的作用;1 + X 证书制度是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学历证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水平。在 1 + X 证书制度试点实施后,促进了 “X 证书”与“1 学历证书”的融合,使得职业教育趋向新常态化,职业教育培养的双创型、复合型人才,也获得社会、企业的充分认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2 “1”和“X”独立、互补,相互提升。当学生没有取得学历证书的情况下,仍可以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学习、考试达标可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当学生没有 X 证书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学分修满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X 证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指标,不影响学生学历证书的正常获取;学历证书是学生获得“X 证书”的有力保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 1 + X 证书制度中“1” 与“X”是独立的、互补的。与此同时,“X 证书” 又是学历证书的延伸,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意识。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启动 1 + 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培养面向行业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的设计

  2.1 遴选 X 证书试点专业(群)。在试点方案中,已公布 16 项试点专业、试点院校名单,因此相关高职院校应依据本校现有专业群基础,综合考虑未来就业发展方向、就业需求等因素,围绕着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证书展开专业调研,遴选职业技能证书建设试点专业(群)。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围绕着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的试点工作,先后建设工程造价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两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并获批 10 个证书试点项目,包含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 / 中级)、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 / 中级)、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证书(初级)、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和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等[6],促进了 X 证书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同时对试点院校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修订 X 证书试点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育人的基本型方案,专业(群)负责人应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深入了解企业就业需求,将 X 证书技能要求纳入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试点专业(群)建设中,从教师、教材、教法出发,探索符合职业技能提升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教材的适应性、教法的灵活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以职业技能证书为基础,重点优化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标准,修正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确定专业核心内容;与职业技能考核一致的课程,出台免修方案,鼓励学生获得 X 职业技能证书以免修相关课程,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获取 X 证书的积极性。

  2.3 积极对接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以及学分银行建设。在 1 + X 证书制度试点过程中,试点院校、试点专业应积极响应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建设,积极对接国家资历框架标准,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基于本校校情,开发学分银行信息系统,开展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之间的成果互认和转换。根据课程体系、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建立机构账号及个人账号,完善考虑 X 证书的含金量,建立学分转化的标准,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等级分级、认定、转化。通过学分银行建设,X 证书的等级可作为学生将来职称职位评定的基础,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了 X 证书的社会化。

  3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的方法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单一知识型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结构性就业矛盾也日益突出,亟需改变当前单一化、模式化的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多元化、灵活化、专业化的职业教育。1 + X 证书制度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完善学校职业技能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型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1 + X 证书制度促进了课证融通,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主要基于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课程结构的分项重组。

  3.1 基于课程体系的完善。将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 X 证书要求进行分类、对比,将职业技能证书中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中。对于学历证书中已经完全包含有关 X 证书要求的课程,则不需要进行修正。对于学历证书中没有完全包含 X 证书要求的课程,则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在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试点过程中,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 CAD 制图与 BIM 建模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 CAD 制图与 BIM 建模课程的同时具备 BIM 专业知识,并通过“以证代考”的方式促进了书证融通。

  3.2 基于课程结构的分项重组。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实训操作课、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类型。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双创型人才,应打乱现有课程设置,基于高职院校已有的实训条件,对当前课程结构进行重组,满足 X 技能证书的培养要求。于此同时,课程结构中还分为理论教学、实训实践教学,基于高职院校已有的实训条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拆分教学过程,使得分项技能训练对应“证书技能任务分项”。

  4 1 + X 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推进的建议

  4.1 完善顶层设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顾名思义,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完善顶层设计是政策发挥最大化的根本。1 + 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推行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生态化的推动力。第一,针对新时代就业环境,从学生初就业、再就业、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落实职业技能证书的专业范围,为更多的高职学生提供发展、选择的机会[7]。第二,协调各级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主次分明,加快国家资历框架以及学分银行建设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第三,建立督查、自查机制,在职业资格证书“放管服”的基础上[8],保障 1 + X 证书制度的秩序性,严格把关首批试点院校考核工作。第四,落实“第三方评价”和建立“退出机制”[9]。

  4.2 强化执行力。随着结构化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教育的普及性、职业证书的适应性、学生技术技能复合性等是解决相关问题的主要突破口。立足于 1 + X 证书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政策的精准化、完整性解读,协助相关教育培训部门、试点高职院校落实 1 + 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第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合理分配试点专业、试点院校资源。第二,建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甄选该领域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为相关培训部门、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支持。第三,组织试点院校以及其他具有优势学科院校建立优质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第四,考证通过率奖励化,对高通过率的院校、教师队伍、学生考证队伍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五,对试点院校、试点专业进行全方位评价,依据评价指标,合理分配教育支持经费以及后续专业申报,采用末尾淘汰制度,提高试点院校的竞争力。

  4.3 改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地方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分层次、全面化设计培训评价体系。在职业培训原有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社会需求、企业需求、院校校情、学生学情等,各级实施主体共同讨论、设计、完善评价体系。第一,紧跟国际先进职业证书认证模式,探索适合国内校情、学情的标准评价体系。第二,多领域、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共同开发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编写、甄选优质考证教材。第三,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第四,加强监督,建立分层监管机制,保障职业技能证书的平等化、公平化。第五,降低考证收费标准,扩大考证的普及率。

  4.4 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是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习、传道授业的导师。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尤为重要,直接影响 X 证书的技能培训水平。“职教 20 条”、“双高计划”等职教政策对教师教学队伍的专业水平有了明确规定,要落实教师队伍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在 1 + X 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中,落实“双师”教师培养的任务较为突出,应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校外培训基地的建设,培养知识渊博、技能精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此外,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应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并落实于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与此同时,建立双导师制度、校企职工双向轮岗制度,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

  4.5 强化校培联合,提升培养环境。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均是 1 + X 证书制度的相关利益方,二者在试点工作中互利互惠、相互监督,其中培训评价组织属于建设标准的“甲方”,试点高职院校属于培养培训环境建设的“乙方”。因此,在整体建设培养过程中,双方应加强联系,细化建设标准,强化建设条件,建设符合 X 证书技能培训标准的实训环境。结合X 证书差异化,以 BIM 证书为例,第一,高职院校机房硬件设施需更新完善,满足 REVIT 软件的培训、学习要求;第二,完善硬件设施维护、保养流程,建立应急保障机制;第三,考核过程,采用第三方巡考、评阅机制,避免行政干预及人为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