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创造性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高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全由于教师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而被扼杀。因此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宽松土壤。
引言
创造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新活动,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了解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以及消除妨碍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施展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要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前提条件是要有创造性的教师,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努力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规律。
首先,创造性教师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面对知识文化日益更新的年代,许多知识可能瞬间就失去意义,狭窄的专业化学习只能适应静态的社会,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孜孜不倦的追求,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动态的社会发展。教师作为创造性学习的实施者,不仅具备钻研本专业的能力,而且也该多方涉猎,加强学习,以消化更多的新知识,提炼出精华内容,并尽量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不存在知识僵化、死板硬套的现象,保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有利于激励学生以师为榜样,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促使他们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美国著名科学家泰勒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因此,作为要施教于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自己的知识不应是一潭死水,而应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
其次,创造性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师德。师者,楷模也,教育传承是通过教师教的过程来体现的,要培养大批的出类拔萃的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教师的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来实现。作为教师就应有忠于教育事业,有立志为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的雄心壮志,并能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不压抑他们、打击他们、挖苦讽刺他们,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作为教师就应该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高贵品质;要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教师应该做到孜孜不倦的追求,无怨无悔的奉献。
再次,创造性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不再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注重学法指导。中国《学记》中记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强调好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这一点,就应加强疏导和启发而非一味灌输,如果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而不顾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逐渐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厌烦,甚至到憎恨学科教学的教师,并很快把所学知识忘的一干二净。因此,要使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抛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积极促进"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形成对事物、问题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学生在群体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积极的学习。
最后,创造性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高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全由于教师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而被扼杀。因此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宽松土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单单重视那些具有高创造性的学生,而也应该重视低创造性的学生,注重他们提出的任何“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问题,欣赏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观点,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并对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计划加以支持、理解、论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育发展的今天,要为社会培育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必须明确:只有自身富有创造性才能施教于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固有的程序和模式,能够在教学情景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的组织教育内容,灵活地采用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把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内容、过程以及自己与学生的特点作整体考虑,以使教育过程优化并取得高效。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