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及其加工质量对结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分别从钢筋原材、加工、连接、安装 对钢筋分项的质量控制过程加以阐述。
《工程管理学报》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综合类国家科技期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业协会管理现代化专业委员会主办。期刊原名是创建于1985年,1987年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年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研究同意,更名为《工程管理学报》,现为双月刊,刊号:ISSN1674-8859/CN23-1564/TU;国内外公开发行代号:14—173。
在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及其加工质量对结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钢筋工程又属于隐蔽工程,在砼浇注后,钢筋的质量难以检查,故对钢筋的进场验收到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和最后的绑扎安装,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结构的质量,现根据本人多年的施工经验分别从钢筋原材、加工、连接、安装 对钢筋分项的质量控制过程加以阐述。
一、钢筋原材
钢筋进场后,由技术员协同质检员、材料员检查钢筋合格证有效性,并核对是否与现场实物相符,检查现场钢筋的外观质量有无损伤、锈蚀、油污等现象。检查合格后由资料员填写工程材料报审表,说明进场钢筋的规格、型号、产地、数量等等情况,报送现场监理工程师,请求验收。监理人员接到材料报审表后,组织现场验收,验收合格后按照《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的规定,进行抽取力学性能检验试件,由送样人和见证人共同送达到甲方指定的试验室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得投入使用。
二、钢筋加工
钢筋加工是钢筋分项中重要的环节,在操作前,由技术负责人首先对施工的部位向钢筋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交底中应强调图纸会审内容、设计变更等对本部位的变更要求,并交代具体施工过程,这是钢筋工下料算量的前提。钢筋下料前,下料单必须经技术负责人核对审批, 避免因技术水平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
钢筋在下料切断前,应先将盘条钢筋调直,清除钢筋表面的的油污、漆污,用锤敲击剥落的浮皮、铁锈等准备工作,钢筋下料切断将同规格钢筋根据不同长短搭配,统筹排料,一般应先断长料,后端断料。减少短头、减少损耗。断料时避免短尺量长料,防止在量料中产生累计误差。施工中我们采取台上标出尺寸刻度线,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等措施来控制。
三、钢筋连接
常用的钢筋连接方式有:焊接、绑扎连接和机械连接三种。
1、焊接
在开工正式焊接前,首先由技术员检查焊工有无操作证,焊剂、焊条的规格、型号、合格证、试验报告等等,具备条件后,参与该项施焊的焊工首先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工艺试验,即班前焊,经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生产。在正式施工中也必须按规定留取试样即班中焊,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到工序的施工。焊接接头施工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重点就是接头的位置、数量等必须都符合设计及《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的要求。
2、绑扎连接
绑扎连接其工艺简单,主要要求绑扎位置准确、牢固、搭接长度及绑扎点等符合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
3、机械连接
施工前应检查连接套筒的出厂合格证,并对钢筋接头的试件进行试验,其工艺也比较简单,接头的位置、数量等也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四、钢筋安装
钢筋安装是钢筋分项中最关键的工序,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位置超差等现象,现结合本公司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以下现象,介绍钢筋安装的质量控制过程。
A、墙、柱主筋移位
在墙、柱钢筋绑扎后,由于固定措施不可靠或浇筑混凝土时被振捣器等工具碰撞,未及时校正,造成墙、柱主筋位移。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1、根据柱截面钢筋位置特性(根数、直径、间距),进行分类,每种类型做一道模具式定位箍筋,套在柱头部位并绑扎牢固,使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均得到控制。
2、在墙体根部钢筋接茬部位和墙顶部各设一道水平梯形定位筋,竖向筋按梯形格间距绑扎牢固;墙体水平筋用竖向梯形定位筋控制,每道墙不少于2道,长墙每5米设一道。其余部位钢筋骨架的外侧必须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按规定绑牢。梯子筋端头涂防锈漆,防止后期刮腻子出现锈点。
B、松扣和脱扣
由于没有按照规定绑牢,或在搬运钢筋骨架过程中,或振捣混凝土时,发生绑扣松脱,钢筋骨架松散。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如下:
1、严格采用八字扣顺序绑扎,容易松脱的部位应采用十字扣绑牢,绑丝采用两股或两股以上,绑扎牢固,成型后注意免受冲击荷载。
2、在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中心和两端均应绑扎牢固;双向钢筋的交叉点必须全部进行绑扎、不许跳扣;钢筋直径12mm以下,绑丝采用22#铅丝,钢筋直径16mm以下,采用20#铅丝,钢筋直径16mm以上,可采用双根22#铅丝。
C、保护层超差甚至露筋
由于保护层垫块脱落或振捣器撞击,使保护层厚度不足,个别部位超厚。由于钢筋松散位移,混凝土结构构件拆模时出现露筋。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1、对砂浆垫块采取可靠措施,垫块强度不应低于M15,面积不小于40×40mm,间距1m左右,垫块上预留18#绑扎固定铅丝,不得采用碎石片等代替垫块使用。
2、地下室顶板等需作板底保温的混凝土结构构件,不得将保温板直接铺在模板上进行混凝土浇筑,应采取后粘保温板方法施工,以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D、梁面或梁底多排纵筋排距超差
梁面或梁底多排纵筋,现场绑筋时,钢筋排距无控制措施,造成纵筋下落、位移。
采取质量控制措施:梁的两排纵筋之间的净距规定不小于25mm,为此,使用直径25mm的短筋做为分隔筋,两排纵筋与分隔筋三者靠紧,用十字扣绑牢,梁面第一分隔筋距支座0.5m处设置,其他部位每隔3m设一处;梁底第一分隔筋距支座1.5m处设置,其他部位每不少于2处。因纵横梁、主次梁相交处钢筋互相穿插,则可不设梁端的第一根分隔筋。
E、主梁、次梁、楼板节点处主筋位置超差
相交节点处各向钢筋交叉,常因考虑不周,发生主筋层次不明确,位置偏差较大。
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1、在节点处,设计单位应在设计图纸上注明梁、板钢筋示意图。
2、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要求,详细研究钢筋排列方法和绑扎顺序,必须根据板、次梁、主梁的实际截面,按钢筋排列的位置,计划好主、次梁交叉处的主筋、箍筋的穿筋和绑扎次序,然后按方案进行绑扎。
3、主、次梁交接处箍筋加密区,应按下图进行绑扎。
F、梁、柱节点处主筋相碰
在梁、柱节点处,各向钢筋交叉,梁主筋插入柱节点,位置偏差较大,柱箍筋丢失等现象。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1、框架梁与柱侧面一平时,如设计无说明,可将梁外侧纵筋按1:12缓斜度弯折入柱,梁箍筋应做相应调整。
2、节点范围内,柱的箍筋应按加密区的间距要求设置,不得遗漏。
在施工中为控制好钢筋分项工程,要求我们加强过程管理,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加强每道工序的管理,不断尝试改建和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地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范》GB50300-2001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