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我国很多历史研究的专家们也都进行过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历史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发展。
【摘要】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方向盘。任何政治实践的探索和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是从政治思想的变革开始的。因此,政治思想是推动政治实践由一个旧的阶段向一个新的阶段前进的重要思想动力。中国近代历史,正是在一次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下,逐步由传统政治走向近代政治的历史过程。贯穿于近发表展历程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具有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理论丰富、思想论述严谨等特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源和思想宝库,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界定
政治思想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适应特定的时发表展需要,反映和体现特定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并为某一阶级实现政权目标而服务的政治性的思想、见解、诉求、态度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中国近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孕育产生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史条件下的独特性和鲜明特征。从时间上进行界定,政治思想是指1840年至1919年这一历史阶段所产生的出现的各种政治思潮。
二、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使得中国原有的传统儒家政治思想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惊醒了一些具有先进觉悟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一批开明士大夫,开始对中西技术、制度等进行对比,并将目光投向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意识到中国传统“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和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并通过翻译、著述等介绍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和政治思想,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开始向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转型。其中,以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等著作为代表。(二)洋务运动思潮。由于对外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对内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的冲击,为了维护和“挽救”腐朽的封建王朝,缓解严重的政治危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等封建官僚和爱国地主,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以坚持和维护封建政治制度为前提,开始了向西方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科技的学习,并兴办了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现代工业,进行了许多许多实践尝试。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以坚持封建制度进行的技术性革新的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三)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中国政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在此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以“公车上书”为开端,开启了“戊戌变法”的百日政治维新运动,登上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思想,是要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的变化和改良,通过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兴办新式学校、放开言论自由、编练新式军队等来将中国改造为君主立宪制式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太强大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致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热闹”后就宣告失败。(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进入20世纪,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腐朽的清朝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成为“合流”和中国人民的双重压迫,国内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封建政府的统治,才能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革命团体。同时,资本主义入侵下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能获得较快发展,奠定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以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为发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革命思想,并进行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要包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抨击封建文化、倡导资产阶级新道德等内容。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引导下,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等,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但由于其解决软弱性和局限性,使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革命果实被窃取,因此只能够呼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资产阶级民族工业的发展之下,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日益成为最具有坚定革命性的革命阶级。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送来了重要的核心理论基础。同时,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思想武器,从而寻找到了救国救亡的“钥匙”。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反帝反封建,并提出了通过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策略。历史已经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是引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思想,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与人类的政治历史进程。
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主题及历史必然性
(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主题。通过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纵向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主权、领土和利益不断受到蚕食和侵害,国家日益陷入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危机,使得所有的爱国有志之士都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并积极向西方国家寻求解决中国亡国灭种威胁问题的良方。因此,几乎所有的政治构想、政治思想、政治实践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这一核心主题。另一方面,随着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不断丧失,使得实现民族独立成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又一主题。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变革口号,还是《资政新篇》的改革方案,或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论战与实践,抑或是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虽然在具体内容、形式、表现上存在很大差异,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这一重要目标而提出的,并且对实现民族独立都产生过或大或小的积极影响。(二)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综合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必然性。笔者认为,其必然性逻辑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建立的深厚思想基础,为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恒久而持续的力量源泉;二是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夹缝中产生和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需求刺激;三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逐步发展壮大,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载体和人才队伍。
四、结语
在所受屈辱最多、爆发战争最多、革命运动最多的中国近代史阶段,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这些代表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利益的政治思想,既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又经历了历史和时代的淘汰与选择,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检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开启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对于这些不同派别的近代政治思想,我们不能遗忘,而要积极珍视和不断学习研究,因为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持续探索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政治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焦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与中国政治的发展[D].山西师范大学,2015.
[2]段正佼:试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本质及其影响[J].世纪桥,2011(03):83-84.
[3]巴东侠: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01):138-140.
[4]左玉河: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9(01):112-124+59.
[5]胡波: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其特点[J].现代哲学,2012(04):104-109.
历史学研究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看历史》以“古今见识·天下情怀”为办刊宗旨,为追寻明智之自我的思想者提供高品位的休闲历史阅读;肩负普及大众历史的责任,为读者配一副看清历史的眼镜,使读者知史明理,看清自我与当下;保持高端历史品位,构建大历史格局,激发个人的精英意识与担当意识,超越历史,关照现实。2013年,在积淀了五年之久的品牌基础上,《看历史》进行全面改版,扩大内容领域,覆盖文化史、经济史、工业史、教育史、军事史、政治史、改革史等。同时,在视野上保持广角,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拓展更宽的阅读方向。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