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印度乡村数字素养教育:演进历程、路径选择与现实挑战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12-01
简要:摘 要:在数字印度建设框架下,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此消除城乡信息鸿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数字乡村建设并非简单通过技术路线来强化乡村

  摘 要:在“数字印度”建设框架下,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此消除城乡信息鸿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数字乡村建设并非简单通过技术路线来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而是融合乡村新组织建设、乡村领袖建设、社会意识变革这样的深度社会变革,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模式转变,内生出新的治理结构作为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数字技术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技术+人”构成数字乡村建设的完整结构,数字素养教育及实践在“人”的要素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有关印度乡村数字化政策及实践,分析在数字赋能导向下印度乡村的数字素养教育与服务的演进历程、路径选择与现实挑战。

  关键词:数字印度;数字乡村;数字素养教育;数字赋能引用本文格式:刘春玉,任家乐.印度乡村数字素养教育:演进历程、路径选择与现实挑战 [J]. 图书馆论坛,2022.

印度乡村数字素养教育:演进历程、路径选择与现实挑战

  刘春玉; 任家乐, 图书馆论坛 发表时间:2021-11-29

  1问题的提出

  印度是农业大国,印度政府一直为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所困挠。进入 21 世纪后,印度网络覆盖率大幅攀升,政府及民间数字化需求活跃,迈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体现出的去中心化、透明化、快捷性、安全性等特点令印度政府寄予厚望,提出很多数字工程,诸如“智慧城市”(Smart City)、“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数字印度”(Digital India),谋求通过数字化技术、方法及思维运用,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福祉。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印度政府制定“数字乡村”计划(Digital Village Scheme),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数字乡村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治理痕迹,但并非简单依靠技术投入及升级换代来推动目标实现,而是采取“技术+人”或“互联网+数字素养教育”发展模式,对乡村社会数字意识的培养构成“数字乡村”计划实现的另一支点。这一模式混合数字社会乡村组织的形成,乡村领袖的培养,以及社会认识的转变,是印度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目前学界对印度快速发展的数字化进展研究极少,相关文章寥寥无几。本研究涉及了两个重要定义:数字素养与数字赋能。数字素养是指在交流与信息获取主要依赖诸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社会中学习、工作和生存的能力。[1]美国图书馆协会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查找、评估、创建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包含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2]印度电子信息技术部将数字素养定义为:个人或社区在生活场景中能够理解并使用数字技术从事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3]因此,数字素养主要是指一种个人在数字社会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个人的特别技能,而是普通民众都应具有的一种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数字赋能的定义则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场景改造、技能提升等而实现价值的过程。[4]前者是指个体或大众群体所具有的基础性数字能力,而后者则指一种数字能力发挥程度或者说可能达到的边际。沈费伟在总结了有关赋能理论的各种观点后认为,赋能理论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赋能的对象看,赋能主要针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二是从赋能的方式看,赋能主要借助传播交流、对话合作、学习参与、管理决策等过程或机制。三是从赋能的目标看,赋能旨在激发被赋能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在于“帮助别人成功”。[5]赋能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数字技术从城市流向乡村,相应的数字观念也须同步扎根乡村,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数字社会的效能。对于乡村而言,数字赋能具有多重意义,即个人、组织与社区赋能。本文以印度乡村数字建设中的数字素养教育为视角,分析在数字赋能导向下印度乡村的数字素养教育与意识唤醒教育的演进历程,路径选择,以及面临怎样的现实挑战。中国虽然在数字化建设上远远走在前面,然而在农村数字社会发展上具有诸多共性的印度乡村信息素养教育仍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 演进历程:从“数字印度”到“数字乡村”

  “数字印度”是印度政府最核心的数字工程,目标是把印度从传统社会转变为数字赋能与知识经济的社会,而数字乡村则是这个庞大数字计划的重要部分“数字印度是印度政府政务管理及服务电子化渐进发展的结果,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印度电子政务管理就以民众服务为中心展开,信息交流技术(ICT)被广泛应用于铁路管理计算机化,土地记录计算机化等等,当时的重点是发展信息系统,之后许多邦开展了个人电子政务项目服务的尝试。但是这些系统有孤立发展及交互性较差等缺点,成效低于预期,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服务工程以改善这种状况。2006 年,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计划(NeGP)启动,包括 31 个任务模式计划,覆盖了如农业、土地记录、健康、教育、护照服务、警务、法院、市政事务、商业税及国库等广泛的领域。考虑到国家电子政务计划的不足之处,包括政府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缺乏整合、政府流程再造程度低、利用移动和云等新兴技术的空间有限等等,印度政府批准了“电子革命”(e-Kranti)计划,提出“变革电子政务以变革政府治理”的愿景。该计划提出以后诸多数字计划需要遵循的原则,如“转型而不是翻译”、“综合服务而不是个人服务”、“政府流程再造在每个任务模式项目中都是强制性的”、“ ICT 基础设施按需建设”、“默认云”、“移动优先”、“快速跟踪审批”、“强制标准和协议”、“语言本地化”、“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安全和电子数据保护”,这些规则的形成对后来“数字乡村”计划的实施有重要指导意义。电子政务计划不断有新任务模式计划加入,目前已达 44 个。[6]这些任务模式计划最终形成 2014 年 8 月印度总理莫迪领导下通过的数字印度工程。

  数字印度的愿景主要有三个。一是建设面向全体公民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核心公用设施。包括:国家提供高速网络作为向公民提供服务的核心设施;每位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唯一的、终身的、在线的、可验证的数字身份是;公民可以通过移动电话和银行账户参与到数字与金融领域;便捷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公共云中可分享的个人空间;安全的网络空间。二是按需治理与服务。包括:跨部门或辖区的无缝综合服务;实时提供在线或移动平台服务;随时随地通过云端便携利用公民权益;数字转型服务以便利商业经营;金融交易电子化和无纸化;运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开发。三、公民的数字赋权。包括:普及数字素养;可以普遍访问的数字资源;使用印度方言均可获取数字资源与服务;为参与型治理打造的协同数字平台;公民不再需要提交实体形式的政府文件及证书。[7]“数字印度愿景包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信息赋权三个最重要的结构。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2018 年印度城市网络覆盖率是 66%,乡村为 25%,仍有 55000 个乡村因为缺少商业价值而没有网络连接。[8]印度数字识字率仅 6.5%,每百人网络覆盖率仅 20.83%。[9]印度数字社会发展任重道远。数字赋权需要民众掌握互联网基本技术,这样才可以更好参与公共服务,达到协同参与式政府管理的程度,确保“数字基础设施对每个公民都是一种实用工具”。[10]愿景反映出对公民在数字化服务中地位的重视,一定程度地淡化了政府的角色。 “数字印度”鼓励将传统的行政服务数字化,重视公民的参与性,政府及公民的政务服务互动性大为增强。政府、公民在数字时代的角色变化对公民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印度”的实现仅靠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进公共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凸现出数字赋权的重要性,“数字赋权”要使人们能够认识数字社会带来的好处,并且愿意将日常生活与数字服务结合在一起。

  作为数字印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乡村目的是让印度社会的根“乡村”实现数字互联,让每个农村公民都具备数字素养,使数字福利发挥作用。印度公共服务中心电子政务有限公司是这个计划重要参与者,该公司在各地主要是在乡村地区建立大量的公共服务中心(common service center),承担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公民提供基本公用事业服务、社会福利计划、医疗保健、金融、教育和农业服务的网络终端,它是一个泛印度网络,满足了不同区域、地理、语言和文化多样性需要,使政府能够实现社会、金融和数字包容服务,政府希望通过公共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乡村民众的需求,简化服务流程,推动新的政府服务模式及商业模式的形成。在许多地区,公共服务中心正在兼并已经过时的邮政系统,成为乡村与城市信息联接的中心。2015 年印度政府又发起了公共服务中心 2.0 计划,着重强化通过技术平台传递服务,注重政府对公众服务及商业对公众服务,并且鼓励妇女参与各地公共服务中心乡村创业。根据 2021 年 7 月的调研来看,已经有超过 30 万个公共服务中心存在,[11]说明印度数字乡村计划推进非常迅速。

  3 路径选择:有关乡村数字素养教育和信息服务计划与实践

  与中国在上世纪末所开始的蓬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似,印度城市化发展也在不断吸引农村的精英人口流入,是利用城市资源反哺农村,还是利用数字技术内生出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从印度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是选择了后者。这就涉及在数字技术与服务推广到乡村以后,如何使普通民众了解数字技术,接收数字社会带来的新变革的问题,与其说“数字乡村”是一场技术革命,不如说一次社会思想的革命,数字印度的前身 e-Kranti 使用“革命”一词别有深意。在数字乡村计划中,印度政府提出为每个数字乡村提供一个知识中心,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能够接受数字素养教育。这些教育工作既有长期性的数字素养教育,也有专门性质的短期教育,还有一些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实践展示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数字启蒙工作。本文以数字赋能所涉及的个人、组织结构与社会思想三个层次分别加以阐述。

  3.1 个人教育:数字素养教育计划

  个人数字素养教育可以分为普及型教育及专门型教育两种。普及型教育有三次重要的数字扫盲运动,2014 年 8 月印度通信与信息技术部下属的电子与信息技术司发起了一项互联网技术大众扫盲班,第一阶段的全国数字扫盲运动(NDLM)为一些邦试点区域内的 100 万民众提供这种教育,要求每个数字文盲家庭至少要有一个成员接受教育。第二阶段的数字扫盲运动(Digital Saksharta Abhlyan)启动于 2014 年 12 月,为 425 万民众提供基础数字扫盲训练。到 2016 年 10 月,这项工作提前结束。有超过 1000 万注册民众接受数字扫盲教育,其中超过 876 万人受训,534.6 万人结业。上述计划成功实施后,2017 年 2 月,专门面向乡村地区的 PMGDISHA 计划对乡村地区的 6000 万公民开展数字扫盲教育,如果按每户一人的数字计算,将覆盖印度乡村家庭户数的 40%,各处的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机构具体实施这项计划。[12]还有一些长期的在线教育课程。专门型教育包括面向特殊人群的数字培训工作,比如由印度少数民族事务部推行的数字计划的子计划 Cyber Gram Yojana,专门为一些来自少数民族社区的学生提供数字扫盲培训。以及公共服务中心与 NABARD 合作的金融数字知识扫盲计划,司法数字知识计划等。很明显,数字乡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学员可以在线获取到大量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通过电脑与放映机相联,学员还可以进入到数字课堂,学习到不同农村地区不同教师所发布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免费的。数字化教学的引入对乡村地区年轻一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对于消除城乡信息差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2 数字架构建设及数字领袖的培育

  数字乡村计划需要与之适应的数字组织结构来提供数字教育及数字意识唤醒工作,还涉及乡村数字领袖培育,二者构成了“数字乡村”的数字结构建设。公共服务中心构成一个个深入乡村的数字节点,通过数字服务与传统服务的结合,减少人们对数字社会到来的焦虑感,同时将多种服务集中于公共服务中心以增进人们对数字服务的粘度。这些服务包括政府对公众、商业对公众、金融包容服务、教育等,很多业务需要在公共服务中心专门网站 CSC Digital Seva 办理。具体而言包括数字支付、保险业务、银行业务、退休金、身份证、个人信息更新、节能、卫生巾推广、铁路订票、教育、医疗服务、技能培训、村级创业市场、退税、电费账单、选举、村级互联网接入、旨在增加乡村创业者收入的新服务等。

  除以实体形式出现的公共服务中心,有一些专门的网站也是数字架构重要部分。印度农民移动门户网站(mKisan portal)是乡村数字计划中又一重要的信息中心,该平台通过手机平台向乡村用户精准的推送有关农业生产、天气信息、政府公告、农村生活等等各种信息、短信、或音频,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了信息的生成和发布,印度农民移动门户网站还通过呼叫中心回答农民各种特别的问题。该计划启动于 2013 年,至今已经发送了数十亿次的短信息和音频信息,农民不仅可以接收到推送的广播消息,还可以获得基于网络的服务,即使在没有互联网的区域手机也能接收到信息,半文盲和文盲农民还可以通过语音消息了解相关资讯,这就很大程度方便了民众使用。几乎每个政府部门和组织,只要他们的工作与农业和相关部门有关都被许可使用该网站向农民提供有关信息。在目前印度农村网络覆盖率还较低的情况下,短信信息有着更好传播效率。由于农民移动门户网站通过信息推送具有覆盖面广、精准投送的特点,越来越多基于信息推送的服务项目被整合到短信服务中,比如一些买家卖家界面、机器和经销商的选择、农民呼叫中心、市场价格、农业咨询、农业推广、农场机械化、微灌溉、畜牧业、肥料测试等。农民移动门户网站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推出凸显个性化需求的短信服务,以满足不同区域民众的需求。比如将农作物管理系统融入农民移动门户网站,在泰米尔纳德邦为数百万持有手机的农民用户提供服务。同期,印度国家电子和信息技术研究所也在各地认证了 5000 多个促进中心,用于培训课程,使印度农村地区民众能够了解基本的在线活动。[14]

  “农民门户”网站(FARMERS’ PORTAL)是印度又一重要的农民专业网站,目标对象是农村地区的家用或在公共服务中心上网的用户。该网站旨在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农民有关农业、畜牧、渔业、农产品销售和存储的信息需求,使其不再需要耗费时间在各种相似的网站上检索,该网站提供英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马来语、马拉地语六种语言,可以满足印度地方语言多样性的需求。一些民间机构也积极参与到“数字乡村” 计划的工作中去,印度生活在线(lifelines-india.net)就是由一群专业自愿者自发创建的面向农村的网站,该网站会不定期的发布一些对农业、园艺有帮助的信息。比如“日本使用狼型机器人驱逐野兽”,“适合室内空气净化的日本竹及其他六种植物”,“运用有机农业系统的五大好处”等等,文章不长又图文并茂,对农民而言是比较有趣味的信息。该网站以电话服务为依托,由各方面的专家为农村民众提供有关农业、园艺技术等相关知识及建议。不论是公共服务中心,移动手机用户,还是乡村电脑用户,已经形成了以印度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数字素养教育及传播的架构,形成了延伸至绝大多数乡村的公共服务中心,移动手机数字端及固定数字端门户网站。在印度农村网络覆盖率还很落后的客观事实,这样的信息教育结合了互联网、手机信息平台、电话服务等多重方式,基本做到了数字素养教育对乡村的全面覆盖。

  数字乡村计划注意培养乡村创业者以保持公共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有专门的计划扶持乡村创业者,比如提供创业贷款等等。政府鼓励贫民、妇女创业,乡村创业者一般是各地公共服务中心的管理者,这些乡村创业者需要具有头脑灵活,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社会责任感,还具有财务稳定的特点,他们在当地社区有声望并受到尊重,是乡村数字计划的引领者、宣传者。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出现的新的社会组织,具有相当广泛的服务功能,当然也具有相当大的管理职权。举例来说,乡村创业者在提供很多公共服务时都会有一定的收益,比如作为保险公司在农村的业务指定人,只要乡村创业者通过考试获得这一资格,他(她)就有权从诸多的保险项目中收取佣金;作为银行业务、养老金业务代办、个人信息更新业务等等,乡村创业者同样可以获得收益,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乡村创业者很快实现经济稳定,产生更大的工作热情,从而使公共服务中心能够获得稳定、长期的发展。目前大约有 27.8 万名乡村创业者分布在各地乡村,为乡村提供在线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这些乡村创业者促进了全国乡村和小城镇的创业和就业,是公共服务中心计划活跃和稳定的中坚力量,政府鼓励他们通过公共服务中心对农村提供数字服务,并且他们的行动对于在乡村推广数字素养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3 数字乡村有关的实践对民众数字意识的影响

  随着乡村数字化的发展,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尝试通过数字化教育展开,正在影响农村地区,最重要的就是数字经济开始影响到传统交易方式。Akodara 是一个距离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约一小时车程的乡村,该乡村在 2015 年就实现了印度政府提倡的去现金化运动。该村的 225 户家庭至少每户有一部手机,在 ICICI 银行的帮助下,这里的每一个成年人都开设了一个银行账号,他们的所有交易都通过手机银行完成,数字化帮助他们免受欺诈和腐败的风险。网络购物开始在农村出现,一些著名的电子商务品牌通过公路交通把网购的商品送到 Akodara。村委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互联网设施访问 NCDEX 上农产品的最新价格。[15]从而帮助村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里的数字文盲率虽然很高,但是村民正在从数字乡村建设中受益。Dhasai 是另一个实现数字化的乡村,这里每天有近 100 名商人会产生 500 万卢比的现金交易,以前使用现金交易,人们每天必须到 10 到 12 公里以外的银行存储点才能将现金存入银行,既耗时又有风险,所以交易者对于推广无现金交易总体上是欢迎的。银行向该村约 40 名商人提供了刷卡机,免除安装保证金和月租,开户额也降至 2000 卢比。[16]这些数字金融的试点工作正在吸引一些邻近乡村的浓厚关注。印度政府在 2015 年发起了一项名为 Pradhan Mantri Jan Dhan Yojana (PMJDY)的金融包容计划,为每一位公民提供一个基本账户,这项计划获得巨大成功,吸引到的女性多于男性。[17]

  公共服务中心为乡村民众提供医疗健康咨询及兽医咨询服务。非急症病人可以在公共服务中心寻求远程医疗服务,通过电话及实时图像的形式与医生进行沟通,通过公共服务中心病人可以获得医生开具的处方,每位村民一年有五次医疗咨询(一次病史+四次随访)权利。这种方式正在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补充医疗方式。牲畜养殖对于村民而言很重要,如果村民遇到养殖问题,可以将牲畜带到公共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兽医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为牲畜进行诊断并开具容易买到的药物。[18]公共服务中心还致力于安装太阳能路灯以照亮乡村。配备备用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确保基站始终处于低功率的开启状态。这样可以促进社会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与传统路灯相比可以降低路灯的维护需要,消除外露的电线,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公共服务中心还负责联系技术人员维护和维修电力设备或装置中使用的电子元件和设备,并且还提供汽车(两轮车)维修培训、手机维修培训。这些工作对于数字乡村建设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4 现实挑战

  从数字印度到数字乡村,印度政府正在寻求通过数字技术及数字思维的运用,实现民众参与型“良治”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的社会转型。这样的电子政务过程涉及到四个阶段。第一,政府创造数字平台,像网站、APP,以及鼓励人们使用这些平台。第二,人们意识到数字化带来的各种机会并加以利用。第三,不仅仅是将现有流程数字化,政府也进行垂直整合以转变服务。第四,横向整合政府职能,以便跨服务领域共享信息,从而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潜力。公民的作用是实现善政数字化成功的关键。[19]以这样的划分而言,印度“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从第二到第三阶段过渡的状况。Lynnea Erickson 等在对印度喀拉拉邦的土著部落与非部落农村人口进行调研以后,提出农村居民应具有的包含性的数字素养框架 IDLF(Inclusive Digital Literacy Framework)的六项数字素养。[20]

  尽管印度政府在乡村数字素养教育及意识唤醒工作上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架构,和较为深入的工作实践,然而仍旧面临着不少现实挑战。本文以对印度农村地区影响最大的信息素养、在线教育素养以及金融素养为例加以阐释。

  第一,试图将数字扫盲教育推行到乡村地区面临着很多基础性问题,包括较低的识字率,较差的互联网带宽,缺少数字基础设施及频繁停电等状况。扫盲培训时间表可能会减少受教育者的谋生时间,从而会影响他们的收入,因此会导致较低的出勤率和较高辍学率。因此,包容的数字教育框架要考虑资源差异、低识字率,甚至剥削问题。[21]由于印度各地语言的差异性,数字教育还存在着需要解决语言兼容性的问题。印度政府大力提倡乡村创业者担任当地公共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但是印度各地面向农村的数字网站往往只能兼顾除英语以外的二、三种主流地方语言,因此对于在各地乡村推广数字扫盲教育仍有相当大的阻障。

  第二,由于对数字福利、服务和权利缺乏认识,农村地区的许多低识字率人口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并利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预先通过展示数字化所带来的好处来吸引民众,而数字乡村似乎并不能脱离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孤立前进。上面提到的 Dhasai 村虽然实现了数字化,但是它是一个离城市较近的乡村,在数字连接到这个村庄之前,该村就已经有了较好的物理联接。该村通过高速公路与城市相连,而且家庭普遍富裕,拥有名副其实的财产和车辆。他们以棉花、小麦和奶制品为生。[22]数字化的到来实现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质变,但是这个质变前提是已经拥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对这些数字村庄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一些共同的趋势:这些村庄与城市中心连接良好;大量人口富裕;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很高,并且在数字驱动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发展的迹象。 [23]“物理基础设施对人们的愿望有着潜在的影响。只有在基本面得到照顾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期待像技术这样的增值。是专注于尖端技术进步还是解决手头的关键问题,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困境。” [24]因此,试图把数字乡村建设视为解决城乡问题,农村贫困问题的万灵药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第三,在一些地区启动数字素养教育可能为时尚早,在此之前还需要多方面的传统教育为先导。从喀拉拉邦的调研情况分析,土著部落民众由于极低的识字率,不能有效的利用国家的法律制度、行政规范、银行系统等等来保护自身的权利,对抗外来民众对他们生活空间的挤压,导致了经济状况不佳、酗酒、人口贩买、妇女权利被剥夺等等社会问题。因此,这些地区民众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识字率,增进对自身权利的认识,跨越基本的识字教育阶段直接进入数字扫盲的并非易事。当然,现有的状况并不排斥数字意识觉醒的启蒙工作的同时进行。又如在印度许多地区保守的民众认为妇女没有能力管理现金数字交易。[25]并且,在印度很多地方,长期盛行的男权意识、深闺制度都限制了妇女参与公共服务,尽管国家在宪法及“数字乡村”的普及工作中都在极力突出妇女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妇女在参与潘查亚特时的权利常常被架空,沦为“橡皮图章”似的存在。[26]有很多人对于数字金融需要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对在线交易安全心存疑虑,在这些社会认识阻碍没有化解之前,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具有数字账户,启动对妇女的数字金融教育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意味着,适应在农村地区普及数字素养教育的许多前置性的思想基础必须先行具备,传统的、多方面力量介入的教育方式仍是必要的和关键的。

  5 总结:数字素养教育与数字赋权

  “数字印度”宏伟目标成功与否,从印度国情来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乡村的建设,而参与型政务治理需要民众普遍性的具有数字权利意识,这就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制度建设、数字素养教育上加大投入,这三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研究者已经证明,数字渠道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联接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特别是对那些偏远封闭的、服务不足的居民很有价值,运用数字技术每年可以帮助数百万人脱贫。[27]这是印度政府认为数字化乡村是超越传统治理手段,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而数字素养的培养可能与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制度建设同等重要,或者更为重要。可以说自“数字印度”计划提出以后,印度乡村的数字素养教育才真正的走向实施阶段。从印度政府现有的政策、措施及实践来看,有关乡村数字素养教育已经有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数字印度”作为宏观计划提出未来的总体目标,以“数字乡村”等计划为主要的实施方案,在政府、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参与下,通过公共服务中心、个人电脑用户、手机客户端用户等来实现对乡村人口的数字素养教育覆盖。乡村数字素养教育可以分为单向教育、意识唤醒两方面的内容。前者通过系统性的数字文化教育,帮助乡村民众学习基本的互联网操作及基本的应用软件与服务的使用,通过不断发起的数字扫盲计划来实现数字扫盲工作。后者通过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专门的农民门户网站、手机网站、手机短信开展的工作和传播的信息来推动人们对数字社会的了解,达到数字启蒙的目的。这是与印度农村不断增长的手机用户和电脑用户群体相适应的,数字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通过与各地潘查亚吉合作,公共服务中心正在延伸到每一个乡村,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调研发现,如果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服务及权利,许多乡村民众,特别是那些低识字率人口就没有意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利用政府及民间组织提供的服务。因此公共服务中心要做的就是把一些数字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展示给民众,比如说与银行合作开展的无现金化运动,与卫生部门合作的远程医疗服务,推广太阳能路灯项目,培训机动车、电脑维修师等等。这样就使数字乡村的建设形成了一种长期性的存在。这些有形的工作也构成了实际的数字意识启蒙工作。事实上,公共服务中心正在取代邮局成为各地区乡村基层多功能服务的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将作为可实施的,多功能的,传递政府及商业信息的终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印度政府需要培育各地乡村创业者承担起公共服务中心管理工作,各级政府需要加强与非政府组织、企业的合作,这虽然存在诸多不稳定性,但是也很好的把数字乡村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了起来。当然,“数字乡村”的建设仍旧面临不少挑战,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可归纳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如何解决最后一英里的数字联接问题,各地地方语言的适配问题;配套制度建设的问题;数字金融在全国适用的制度规范及技术规范的问题,如何解决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滥用,如何解决人们对线上交易的信任等问题;社会意识认识问题,比如各地存在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观念偏差等问题。这些挑战只是依靠技术进步仍然是不够的,数字赋权所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包括有形的建设和无形的建设。换言之,数字素养教育并不能解决数字赋权所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数字技术带来乡村社会的局部跨越发展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摈弃其他因素而完全寄希望于数字技术实现全面性的跨越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