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五策略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06-05
简要:[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起步早。基于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理解编者的意图,并通过激发学习兴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起步早。基于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理解编者的意图,并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朗读指导、活化阅读理解、注重文化传承等途径展开教学,让学生走进文言文,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从而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五策略

  本文源自袁红强, 小学教学参考 发表时间:2021-06-01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朗读指导;文化传承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篇目比以前更多,文言文教学的起步也更早(三年级)。这样就使文言文的教学由小学中段开始,一直到初中、高中阶段。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范式有初步的理解与感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要做好基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学生后续的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

  一、揣摩编者意图

  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语言范式。教学时,教师要从教材编排特点出发,揣摩编者的意图,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注重文言文阅读与单元目标相呼应

  统编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形式进行结构编排。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而且要观照单元整体,从单元整体出发落实语文要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一课,是第四单元——神话单元的一篇小古文。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上,而要从神话特点出发,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领略神话的魅力;同时,从本单元语文要素出发,让学生了解精卫填海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讲一讲。这样教学,把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整体性,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梯度提升

  从统编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编排来看,不仅在内容与篇幅上呈现出阶梯状,而且课后练习也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整体融通,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文言文的课后练习基本按照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故事内容、积累语言等顺序展开,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性。教学时,只有把握这种梯度,才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精准的指导,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如,对朗读要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要求是 “跟着老师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这是基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的特点提出的。这时候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很陌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停顿与断句,跟着老师读课文就是他们朗读文言文的最好方式。而四年级的《精卫填海》《文言文二则》这些文言文的课后练习,对学生的朗读则上升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则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这“声断气连”是文言文朗读的高级要求。因此,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把握好目标要求特点,能有效避免盲目随意等现象的产生,逐步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纵观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编排,可以看出文言文的篇幅是逐渐变长的,内容也是由较为简单逐步变得复杂、深奥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文言文阅读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融通,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养成文言文阅读的好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显得比较晦涩难懂,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

  (一)看图激趣

  生动形象的插图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插图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司马光》一文配备了一幅相应的插图。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并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出了什么。在学生看图的基础上,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你们知道画中的孩子是谁吗?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这样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故事激趣

  统编教材的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教学时,教师可先把文言文所描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来阅读文言文,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厚。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这样讲述:“精卫,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一天,她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她不平的精灵化作了一种神鸟。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发出了‘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是在呼唤自己。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呢?” 在故事情境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他们阅读的兴趣更浓厚了。

  三、加强文言文朗读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细化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

  (一)读准字音

  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或者比较难读的字。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借助课下注释或者工具书把这些生字的读音标注出来,以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如,《司马光》一文,教材对比较难读的字大都标注了读音。在朗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借助注音把 “瓮、跌、皆、弃、持、迸”这些生字读准确,再让学生结合句子来读,力求把每一个生字都读准确,这样为学生熟练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二)读出停顿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是不会断句与停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教给学生根据标点或者句子意思停顿的方法,尤其要注重对长句子的停顿指导,帮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声断气连之感。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把停顿的节拍画出来,然后再按照标点符号和语义停顿的形式进行朗读,鼓励学生把古人读书的那种抑扬顿挫、声断气连的感觉读出来。这样,使学生的文言文朗读更具有韵味与魅力。

  四、活化文言文阅读理解

  在文言文阅读中,根据文言文的词句特点,猜读和悟读是学生理解词句意思的有效途径。

  (一)在猜一猜中理解词义

  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词和现在相比,意思变化很大。在学习这些字词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对照注释理解字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对文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中的“尝”一词,许多学生认为是“品尝”。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后,学生发现“尝”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曾经”。再如,“诸儿竞走取之”中的“走”字,学生猜测是 “走路”的意思,可实际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跑”。这种明显不同的词义,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让他们印象深刻,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深入发展。

  (二)在文本语境中理解词义

  在阅读文言文时,教师要避免学生孤立机械地理解词句等现象的产生。为此,要引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词句的意思,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如,《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自相矛盾》这些课文,有许多包含“之”字的句子。如,“光持石击瓮破之”“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 “取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些句子虽然都有 “之”字,但是在不同语境下,“之”字的意思是不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它们的意思,建构出属于文言文词语理解的新模式,帮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真正内涵,向文言文阅读的深处迈进。

  五、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阅读不是了解几篇古文了事,而是要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借助意象,触摸文化

  意象是古诗文的灵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从意象入手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的意蕴,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在《少年中国说》一课中,作者主要以“红日、大河、潜龙、乳虎”为意象来赞美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尤其是课文第二自然段,以四字短语为句,语言铿锵有力,给人一种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教学时,教师就可从意象入手,引领学生感受体会作者对“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的坚定信念以及作者的豪迈情怀,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和意蕴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二)含英咀华,渗透文化

  文言文言简义丰,意蕴悠远。教学时,教师应挖掘其包含的文化意蕴,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囊茧夜读》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囊茧”是什么意思、谁“囊茧夜读”。在学生阅读时,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怎样一种精神?”在学生对勤学的精神感悟体会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古人勤学的故事。在教师的启发与引领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王冕画画”等故事出现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这样教学,挖掘出文言文的内涵与价值,使勤学等文化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及作用,明晰教材选文的功能价值定位,注重对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的精髓,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