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论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多维取向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2-02-17
简要:摘要:语言景观研究作为相对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为研究城市语言多样性和多语言现象的映射提供了一种跨学科创新路径。梳理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探讨语言景观最新定义和主体范围,结合

  摘要:语言景观研究作为相对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为研究城市语言多样性和多语言现象的映射提供了一种跨学科创新路径。梳理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探讨语言景观最新定义和主体范围,结合语言政策差异化、少数民族语言商品化、语言身份认同、共时和历时聚合、实体和虚拟空间交互及语言资源的跨局域化多维热点问题,探析现代社会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转变和延伸,提高全球化城市治理过程中语言互通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为中国特色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语言景观;研究热点;多维取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语言凝聚力量和释放能量,提升语言服务能力。语言景观反映和描绘了社会语言使用的现实状况,在空间语言和社会复杂的交互过程研究中有潜在优势。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已开始对语言景观内容的研究,但当时并未引入国外“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而后为国内语言学界正式提出[1]:公共道路标志、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商业商店标志和政府大楼上的公共标志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地区、地域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2]该定义符合现代民族语言假设,即用某种特定语言与某特殊的社会或种族往往存在一致性。2015年首次出版的国际期刊《Linguistic Landscap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提出了一个更为广泛可行的新定义:语言景观试图理解在公共空间中的动机、用途、意识形态、语言多样性和争议各种形式的“语言”[3]191,取代以前的定义。

  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多聚焦于两个层面:一是对国内外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的综述,如吴剑锋、章近勇《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4],孔珍《国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5],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6],徐茗《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7],夏娜、夏百川《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8],闵杰、侯建波《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国内外语言研究比较》[9]以及张杰《语言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10]等,主要回顾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现状,对比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厘清研究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二是对实体语言景观的共时个案描述性研究,为国内学者分析城市语言服务规范和公示语翻译问题提供了借鉴。但对历时性、移动性多模态景观及深层次社会权势、身份认同和经济、文化因素等问题聚焦不足。国外语言景观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地理学等交叉融合,如Biró在《More Than a Facebook Share: Exploring Virtual Linguistic Landscape》一文中對动态移动性虚拟社区开展了深入研究[3]181-192,Gorter认为不仅要研究符号语言的纯经济价值,也要考察非市场价值和多语言主义的附加价值[11],重点关注共历时多模态语言表征、虚拟空间及社会权势地位、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落差等宏微观研究前沿。通过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成果的梳理,透视语言景观研究最新热点问题及取向动因,探析全球各地多模态语言景观如何反映复杂的社会语言现实及语言角色,可更好地服务国内语言景观建设与发展。

  一、语言景观研究热点问题的取向内容

  语言景观创新研究推动了定义和研究对象分类的更新和延伸,研究问题热点呈现多维取向,主要体现在语言政策差异化、少数民族语言商品化、语言身份认同集体化、语言资源共时和历时的聚合化及教育环境的跨局域化等层面。

  (一)语言政策差异化:有意识的景观塑造

  对公共标志语言使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言政策和规划领域。公共语言符号研究是探索和塑造城市多元文化生态的语言管理工具。语言景观作为城市语言多样性表征,重点关注公共领域中语言文字符号的使用和语言政策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语言景观是语言政策施行效果的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社区的社会冲突背景下,以语言划分空间的方式被认为是解决或缓解社区间摩擦的制度化策略,表面上反映了特定群体中语言的多样性,实际却使某些语言意识形态和地位永久化,如日语在大连的多语言景观中的高可见性,反映了语言政策对语言景观的影响。[12]大多官方语言政策都暗示了特定的环境中谁负责或掌握权力,官方存在过度使用标识语言的做法,如欧洲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活动人士经常把写错的标牌涂上颜色,发出争取语言权利的信号。

  另一方面,官方语言政策规定会影响标准通用语、外语和方言的语言实践。语言政策研究者应该重点关注语言规划中自下而上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13],结合国家语言政策提出规范化的建议。在种族冲突的背景下,由于公共空间有些独特的规则和规定,官方标志的语言使用可能具有高度的象征价值,政治和社会领域有争议的语言景观往往会违反公开的政策,扭曲政策施行的效果。语言景观曾成为意大利一些城镇的政治战场,当地通过立法禁止汉语出现在商店招牌上,确保意大利语主导地位。

  因此,语言景观成为政府施行政策的方式之一,利用公开的权力控制和引导语言选择与使用,优先考虑某些语言群体,规定使用某些语言,排除或减少其他语言群体的存在,进而严格管制其他语言。世界范围内语言景观政策存在两个极端案例,加拿大魁北克的“法案101”保护了法语在所有官方和商业公共标识的可见性,而东京采用没有法律约束力,且限于行政管理的日语语言政策建议和指导方针。[14]全球大多数城市、地区或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定在官方标志上使用官方语言,而商业和私人铭文则不受约束。大型跨国公司使用全球标牌呈现国际公认的形象,本地的商业企业可能需要符合当地政策,个体商户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预期读者进行选择。国家权力往往与企业利益相混合,官方自上而下和非官方自下而上的标志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使得政府标识语言与私人标牌语言之间的差异成为语言景观研究的焦点之一。

  推荐阅读:语言学论文参考文献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