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站站前广场人流量大、交通情况复杂,对空间的安全性的提升有着急切的需求。笔者从CPTED理论中的6个要素出发,对南京站站前广场的空间安全性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更专业、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现状环境改造策略。
关键词:城市广场;空间安全性;CPTED核心要素;现状调研
《画刊》(月刊)创刊于1974年,是由江苏美术出版社主办的专业性的艺术杂志。30多年来已成长为著名的品牌杂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拥有一流的作者队伍和广大的热心读者。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画刊》,由编辑部提升为杂志社。
0 引言
CPTED的中文说法为“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最早由美国犯罪学家C.Ray Jeffery提出,是犯罪预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1]CPTED理论包含6个要素,分别为领属性、监控、出入控制、景象维护、目标强化和活动支持。[2]
1 领属性
领属性主要是指空间或事物所表现出的所有权属性。[3]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领属性一般有两种,一为具象的方法,譬如栏杆、挡墙、绿篱;二为象征的手段,有场地内地形的高差变化。本文结合南京站站前广场现状,依次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空间安全性分析:
1.1 周围交通情况
南京火车站位于南京老城区北部,站前广场周围的地上交通要道为龙蟠路。为了管理复杂的交通情况,一方面设有龙蟠路隧道,将穿梭的车辆引导进入地下;另一方面设计了高架,方便乘车前往南京站的旅客直接停留在二层进站口。这一成熟的交通规划有效防止机动车进入广场内部,增强了内部使用人群的安全感。
1.2 广场大小和形式
南京站站前广场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集散主广场面积约2万平方米。平面布局以火车站建筑为中心,呈中轴对称的形式展开,景观格局分为集散主广场区、过渡性引导广场区和湖滨亲水休闲区三部分。[4]
1.3 边界形式
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边界形式有4种:栏杆式、石墩式、“栏杆+石墩”结合式、“绿篱+栏杆”结合式。东西两侧广场主入口处为“栏杆+石墩”结合式,非机动车停车场外围的边界为“绿篱+栏杆”结合式,机动车停车场外围、主广场集散区与绿化过渡区之间为栏杆式,进入绿化过渡区的边界形式为石墩式。
不同样式的边界围挡高度不同,栏杆的高度为1~1.2m,形式分为曲尺形和直线形两种。石墩的高度为0.5~0.65m,样式也有两种,分别是均匀圆柱形、上小下大圆台形。用来界定边界的绿篱的高度为1.3m,植物品种采用修剪整齐的大叶黄杨。
栏杆式、石墩式、“栏杆+石墩”结合式这3种形式的边界形式通透性优良,连续性明显。由于绿篱本身密集栽植,“绿篱+栏杆”结合式的通透性一般;由于后期维护不足,部分绿篱长势不好,在空间连续上出现了间断。
1.4 内部空间的限定形式
(1)人工设施。为了保证人安全和非机动车的快速同行,广场在雕塑南侧用围栏進行人工分隔空间,在进入滨水空间之前人为划分出了一条宽2.5米的非机动车通行道路。道路上车流量大,车辆类型以电动自行车为主,行驶速度快。虽然这一举措对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但也做到了人车动线的隔离,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游人和驾驶者的生理和心理安全性。
(2)自然植被。主广场空间标高统一,利用树池坐凳、雕塑等小品设施进行内部空间的分割,整体的通透性良好。绿化过渡区以自然式栽植的植物划分内部空间,有健身步道区域和林下休闲区域。亲水平台区主要利用台阶体现地形变化,结合场地不同的标高对内部空间进行限定。
2 监控
监控的形式包括正式监控、机器监控和自然监控,其中正式监控是由警察、看门人和保安所执行,机器监控是由监控器等组成的,自然监控是由人们在进行自己的日常活动时所提供的偶然性观察。[5]笔者对这3种类型的监控依次做出了研究:
2.1 治安防控现状
(1)警卫岗亭数量。在站前广场的东入口处,有一处南京市公安局警务工作服务站,其是整个场地的治安防控警力的集中管理处。在站前广场的最北侧和火车站建筑灰本身空间的交界界面处,设置了4个警卫岗亭;不同位置的岗亭值守人员数量不一样,显示了广场不同区域所需要治安管理的力度不同。西侧入口和周围的公交站以及地面停车场相邻,交通和人流较为混乱,设置了两个警卫岗亭,分别承担着安全督查、人流疏导的功能。
(2)组织巡逻。通过现场观察,发现站前广场共有5辆联勤联动的巡逻车和1辆特警车。联勤联动车辆会定点顺着特定路线进行规律的巡逻活动,巡查范围为主广场区域,有助于排查主广场的安全隐患,而在绿化过渡空间和亲水平台空间未见公安人员进行安全巡查。特警车警力的设置便于紧急情况的处理,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2.2 监控系统完善程度
从整体来看,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监控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主要有5种不同型号的设备。监控设备在东西两侧的主入口处、广场北侧与建筑灰空间交接处、绿化过渡空间、停车场等空间均有分布。监控设备的种类较多,不同厂商不同批次的监控设备不利于后期的及时维修,具备夜视功能的摄像头数量有待增加。
2.3 周边建筑的层数、性质、主立面面向广场的比例
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周围建筑性质以商业建筑为主,东西两侧建筑物布局情况相似,建有3层中国邮政大楼、曙光大酒店附属商铺以及2座高耸的酒店建筑。火车站作为一个体量较大的交通枢纽建筑,相邻建筑离广场中心的距离较远,监视情况并不理想。
2.4 各个活动场地间的监视效果
3个分区之间由于在空间尺度上相隔较远,且人群活动不连续,互相之间的监视效果不理想。分区内部的自然监视可以达到一定效果,主广场空间视线通透,人流量大,大多为通过性行为。过渡广场上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树池座椅,方形树池座椅呈3*3均匀布置,间隔3.6~4.8m,长条形树池坐凳也为条带式规则布置,为不同人群提供了集中的休憩等待的空间,人群可以有效地进行互相监督。滨水空间由于顺应场地地形的变化,场地范围内竖向标高不尽相同,人群的视线可以在不同高度上互相监督。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