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角色混乱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发展顺利会形成自我认同,对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整合协调一致,具有较完善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人格,对自己和未来发展有明确方向;发展不好就会出现角色混乱,心灵茫然,难以获得成就感。关注大学生成长,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落实高等教育全人培养的重要举措。
张晓宁, 现代职业教育 发表时间:2021-09-24
[关 键 词] 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一方面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也是人生中身心发生较大变化、心理成长矛盾纠结、趋向社会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是人生中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加之社会发展节奏快,所带来的冲击感使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择业等多重选择压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遭遇各种挫折,从而出现矛盾、冲突、困惑。但大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大多数都是“成长的烦恼”,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甚至是成长所必需的。正是在经历种种压力和挫折的过程中,大学生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心理发展和自我成长。但在经历中也需要科学地引导和培养才能逐渐发展出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特质,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了解并认真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主要反映在大一新生阶段。几乎每个新生都会面临环境适应所带来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大部分学生会在适应期间表现出轻微的失落和茫然,只是问题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说,迈入大学的校门意味着远离熟悉的人和地方,开始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如果他们不能尽快适应,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方式;有的学生不能面对自己在高中时作为一名学习上的佼佼者在进入大学后显得没有优势;有的学生努力融入环境但是不得方法,因此屡屡挫败。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虽然主要体现在大二、大三阶段,但是往往排在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首位,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首先体现在希望解决交友等人际关系问题上。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极为强烈,表现出极强的愿望去认识周围环境、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精神上的各种需求。但学生自我意识不足却个性强烈,似乎成熟但实际缺乏社交经验和技巧,对人际关系的追求表现得理想化,通常导致他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不满和落差,归属和爱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由此产生挫败感和孤独感。
(三)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学习的动机、态度、学习技巧等方面。由于大学期间学习内容、接受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改变,部分学生依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或者因为离开了高中强压力的学习环境,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学习等原因,导致学习方式不灵活、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兴趣的培养,学习缺乏良好动机,进而导致焦虑、挫败、自卑、厌学等不良学习情绪反应,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
(四)情绪问题
大学生情感丰富、细腻敏感多变,然而由于正在成长过程中,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表现出急躁情绪、感情用事。由于他们的情绪情感两极性又具有矛盾性,期望张扬自己的个性却又缺乏深度,自控能力也不强,常常会因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而情绪敏感波动。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较大的挫折时,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无助、自暴自弃等不良的情绪情感。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学学科基础较为薄弱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辅导员招聘过程中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聘任的专业背景基本没有特殊要求,以新华学院辅导员招聘为例,历届招聘中均未对辅导员专业做相关要求。绝大多数辅导员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背景及相关的知识储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缺乏制约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导致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专业知识的缺乏制约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
(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身份具有优势但不专业
辅导员由于受专业知识及工作内容缺乏等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情况。一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所能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教师等专门机构人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被弱化。二是在处理学生心理相关问题中,作为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往往把握不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尺度。这两种想法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被弱化,从而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察觉和分辨,致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而错过最佳心理疏导时间。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从当前形势来看,完全依赖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现实。从工作的性质上来说,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长久和广泛的人,从一定程度上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优势。虽然大部分辅导员在从业时没有专业的相关知识,但已然在从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思政司每年都会委托部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到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各省市也依托省内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机构或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虽然有培训,但这些培训的力度及覆盖面都有所欠缺,对辅导员而言,培训的系统性、连续性、层次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知识的更新和工作的开展。并且这些培训多采取理论讲解的模式,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运用较少。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中多次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新形势下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心理健康和教育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辅导员队伍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工作者,必须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辅导员自身工作职责的要求。
(二)发挥辅导员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
与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工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辅导员普遍参加工作时间短,比大学生年龄稍大,具有工作的热情和耐心,对学生富有亲和力。辅导员刚经历了大学阶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有很好的了解,能够发挥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如掌握专业心理相关知识,就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在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萌芽阶段给予及时疏导,就可以避免大学生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即使辅导员无法解决问题,也可以及时转介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进一步转介到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三)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培训
由于绝大多数辅导员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背景及相关的知识储备,因此学校应定期为辅导员老师安排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培训,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可以以竞赛、讲座、活动等实践或体验方式进行培训,尽量不局限于理论授课的方式。也可以对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主动考取心理咨询等相关资格证书或参与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学习并获取证书成果进行奖励。鼓励辅导员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专业的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既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每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让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启发、引导和支持作用。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