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孝德建设困境与保障机制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19-10-24
简要:摘要:我国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深度老龄化阶段,蕴含着物质无忧但亲情变淡的社会风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社会孝亲养老的孝德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孝德教育、社会涵养、法律保障、

  摘要:我国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深度老龄化阶段,蕴含着物质无忧但亲情变淡的社会风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社会孝亲养老的孝德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孝德教育、社会涵养、法律保障、产业敬养等措施,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孝德精神,构建完善的孝亲养老保障机制,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中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孝德;孝德建设;孝亲养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推荐阅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文刊)和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英文刊)是科技部主管,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12孝德作为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其伦理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追孝”,一方面要求祭之以禮,另一方面需要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祖先的规定办事。其二“善事父母”,这也是孝的基本要求。其三“立业扬名,以显父母。”面对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如何使老年人乐享晚年,提升美好生活质量水平。孝亲养老的孝德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笃行。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就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我国自2002年该指标就已经达到7.3%,超过世界人口老龄化标准。①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3]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增长迅速,我国已然进入了一个深度老龄化时期。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子女们的孝亲养老压力也就不断加剧。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尤为突出的是社会孝德建设的问题。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子女拒绝赡养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反映出青年一代的孝亲养老孝德观念有淡化弱化趋势。

  二、当前社会孝亲养老孝德建设困境

  (一)孝亲观念淡漠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多元的影响,中国传统孝德文化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蔓延致使青年一代忽视传统孝德文化的精神要义。一些不肖子孙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好逸恶劳,一味啃老;另一些享乐主义者则是有能力赡养父母却追求奢华生活、拒绝尽孝;还有些极端个人主义者视老人如“包袱”,往往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年事已高的父母不尊重、不关心、不赡养,这些都是孝亲价值观淡漠的集中表现。

  (二)孝德教育缺失

  古代社会“以孝入仕”“举孝廉”等孝行政策或措施多与做官联系,使得全社会普遍重视孝道,无论家庭教育还是私塾教育都很重视孝德建设。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就谈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4]而当今,学校教育长期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孝德教育长期停留在形式化层面。家庭教育中关于孝德教育的内容也处于碎片化、阶段化的状态,主要集中在尊敬长辈的口头教导及祭祀祖先时的耳濡目染等过程中,所以在孝德教育的主体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手段与方法。另外,对传统孝德文化的误读误解。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5]孝的赡养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赡养、亲情赡养与物质赡养。子女在赡养父母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要给予老年人足够的物质这一点,缺乏对父母的精神关怀以及“常回家看看”的亲情实践。子女对传统孝道伦理精粹不能深刻体悟只会造成能养却没有“善养”的窘境。

  (三)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影响

  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有着显著的“未富先老”特征。与未富先老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四二一”家庭结构导致子女赡养父母力有不逮。所谓“四二一”家庭结构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四位老人的养老重任,并承担至少一个孩子的家庭压力。这就衍生出力不从心等孝亲养老问题。这种力不从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困境。行孝主体的日益缩减是造成“孤独死”、“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二是经济困境。受限于“未富先老”的经济现实,父母的退休金以及社保已不足以支付高额的养老医疗支出、养老院支出等费用时,子女面对的经济压力就变得更大,也致使子女发出“孝顺才是最大的奢侈品”的感慨。三是精力困境。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子女们的精力应付不足,导致陪伴父母的时间必然减少。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亲养老孝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党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6]在新时代,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孝亲养老问题,可从教育传承、社会涵养、法律保障、产业敬养等措施出发,进而形成一种不断增进社会孝德的保障机制。

  (一)教育传承机制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1孝德作为一种德行规范进行教育引导,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学校对学生进行以“六礼、七教、八政、乡三物”等内容为主的教学,其中“乡三物”中的“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就包含了孝德教育。其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无论是为了增强孝之政治功能,还是社会功能对孝德教育都极为重视。汉朝举孝廉入仕更是将孝德教育的实践推向巅峰。

  孝德教育传承的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弘扬孝亲敬老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一是家庭教育。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父母长辈应当重家风、善家教、践行孝亲敬老的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子女孝德观念,形成尊老爱老、家庭和睦的和谐氛围。二是学校教育。运用孝德理论与孝行实践并举的宣传教育方法。孝德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通过融入课堂德育教育,并开展孝行生活实践体验。如以弘扬平等、友善的尊老爱老价值观为目的,在教科书中适当增加孝德文化相关联的传统典籍章节、训歌、人物、古事等,进行专门讲授。适时开展孝德理论知识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而对于行孝个体的自我德性修养,应在接受家庭和学校孝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认知、实践和内省进行孝德的建构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