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城镇规划评职论文社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3-07-29
简要:摘要:以延安市延长县安沟乡新型农村社区为例,选取坡度、起伏度、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因子进行生态适宜性及敏感性分析与评价。结合景观功能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

  摘要:以延安市延长县安沟乡新型农村社区为例,选取坡度、起伏度、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因子进行生态适宜性及敏感性分析与评价。结合景观功能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等方法,分析了安沟社区的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借鉴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将社区划分为生态保育、生态管护和生态建设单元,并针对各生态单元区的特点指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及优化调控措施,最终提出景观格局优化方案,以作为未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生态功能分区,生态规划,生态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虽较多考虑了土壤侵蚀,但对作为水保工作实施主体的乡村居民及聚落分布考虑不周。对于黄土丘陵区的乡村聚落,已有研究关注其类型、趋向性、内部组织、平面形态、空间结构、分布密度与规模、动态演变及经济特征等方面 [1-5],对乡村生态建设单元有一定的关注[6、7],但仅限于聚落分布的自然生态影响因素的研究,因而与小流域治理结合程度不高,以致于村镇规划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效果欠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必须要重视人类社会的影响,规范人类活动,减少人为压力,并根据不同水土流失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建设,减缓自然压力[8】。经过多年治理,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程度已经下降,未来生态治理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对人居环境的建设,因此开展生态分片建设研究十分必要。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安沟乡地处延安市延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9°56′48″~110°9′10″,北纬36°21′29″~36°33′7″。全乡辖25个行政村。本次规范围为安沟乡中心社区,包括安沟、东卓等16个村,人口规模5156人,面积136.9Km2。社区土地肥沃,光照时长,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规划区内有水库一座,为安沟水库,坝址延河一级支流安沟河下游,距县城15公里。

  2 生态环境保育

  应用GIS技术,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的基础上,划分了规划区的生态建设单元,并提出规划区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

  2.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 .1 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来自外界的干扰,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但是,不同类型、不同状态的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反应是不同的。在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干扰或压力下,生态系统偏离动态平衡状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发生变化,正常的功能受损,这就是生态脆弱性。安沟社区属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脆弱性不仅取决于系统内自然要素变动的强度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敏感性和可承受程度,同时也受系统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基质脆弱性。该区属以黄土为基质的环境单元,在流水作用下,极易产生土壤侵蚀,形成各种劣地景观,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2)自然干扰脆弱性。自然干扰主要表现为暴雨,这是该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夏季,因其具有突发性和猛烈性,加之规划区内地形破碎、汇水面积小和土质特殊等因素,极易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

  (3)人为干扰脆弱性。事实上,人为的扰动是不可避免的。人类要考虑居住择址的问题,首要选址靠近自然河流、沟谷廊道,以便于其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转移。其次,当沟谷廊道附近的土地不足以支撑社区居民生活的必要空间需求时,塬面斑块的存在,便成了第二选址。随着社区居民发展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间的交换与转移变得更加频繁与剧烈,自然廊道的功能渐显捉襟见肘,此时,人为创造的廊道——道路系统便随之产生。道路系统廊道的出现,一方面增强了斑块之间的定向交流,另一方面却也成为自然斑块与基质交流的障碍与屏障,例如,硬化道路的出现,阻挡和减少了如蚯蚓等小型动物的空间迁移。社区居民必须考虑其生产的发展,进而产生生产性扰动下的农田斑块。农田斑块之所以靠近生活性斑块,是出于耕作便利性的要求。但生产性斑块在生活性斑块的基础上,进一步挤占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并由此形成了具有空间异性的现状景观格局。而社区化之后,景观格局中的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将产生一定的分离。此过程可以总结为:生活性斑块、生产性斑块和道路廊道系统,在自然景观格局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剧了自然景观格局的演化与变迁,其结果是产生了具有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但同时,也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1.2 植被结构简单

  规划区近几年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植被得到一定恢复,覆盖率逐年提高。历年来累计退耕58665.15亩,其中退耕还林30619.55亩,荒山造林28045.6亩。但种植树种单一,栽种苗木质量差,成活率较低;治理中重工程轻草种、重治理轻管理现象普遍,长此以往,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多重浪费,而且极易挫伤民众的积极性,最终制约社区生态建设。社区植被方面,下部陡坡多为以天然灌丛为主的黄草坡,中上部以人工刺槐林为主,局部种植侧拍,阴坡和凹坡分布少量山杨、油松等。塬地、阳向缓坡和梯田基本为果园。从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看,除灌丛外,其他类型多为单优势群落,并集中连片分布,景观单调,特别是刺槐林因种植密度高,前期生长迅速,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消耗,造成土壤干层,后期生长减缓,甚至出现“小老树”,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大打折扣。这种生态植被布局,其水土保持功能作用虽然突出,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空气调节、美化环境等方面,服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亟待作进一步的改良和调控。

  2.1.3 土地利用缺乏规划

  由于安沟乡地处延长县边缘地区,行政上虽属延长县管辖,但其与周边县区联系更为密切。这种空间区位客观上造成了散落的居民点格局,进而导致土地利用杂乱无章。一直以来,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土地利用方面,目标含糊、功能不明,生态和居住用地混杂,整体环境质量差。面对这种情况,急需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长效的环境整治工作。

  2.2 生态系统保育原则

  自然优先原则。规划区功能定位上,除沟域和塬面为生产生活功能区外,其主体为生态功能保育区。因此,沟域的生态保育要在充分考虑其自然特性,了解其自然本底状况演变的基础上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然景观屏障和休闲娱乐的服务支持系统。

  注重自然原则。生态系统保育应当与特定的生态调控目标相适应,根据规划区的定位和功能,必须注重自然本底情况,结合地域微气候设计选择不同的组分,在空间布局和数量结构上满足要求,使之高效保育。

  生物措施为主原则。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把自然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采取生物措施扩大森林覆盖率,做到美化绿化同步进行。

  2.3 规划区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的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和生态开发的重要性等生态因素,将整个空间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过程[9]。生态功能区划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功能,判断生态系统分异和变化特征,提出生态退化恢复策略的基础[10]。科学合理的生态区划,是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地域组合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合理开发与保护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区域环境整治策略的依据。遵循《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要求,参考《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内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2.3.1 生态敏感性分析

  影响规划区生态敏感性的因子很多,根据本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情况,选择对生态保育影响较大的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多样性、生态价值、地表水体等五个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其分级及权重如下表所示。采用底图叠加法,在Arcgis10.0软件支持下,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

  I:高度敏感区。多分布在坡度大于35°,生态价值高的成片林地。这些区域对于开发建设活动极为敏感,一旦出现干扰破坏,恢复较难,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严重,是生态保育的重点区。

  II :中度敏感区。为坡度15°~35°之间的成片林地,对人类干扰活动较为敏感,生态恢复难。对于I区有着重要的维持作用。

  III :轻度敏感区。主要为荒山灌草丛和果园,能承受一定的人类活动干扰,但一旦干扰超重,易诱发水土流失等问题。

  IV:不敏感区。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农田,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土地用途多样。

  2.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有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缓水旱灾害,产生、维持与再生土壤肥力,生物传粉,生态旅游,科教文化等一列复杂的功能与效用。

  评价社区属于延河三级支流安沟河所在小流域,针对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的具体要求,采取主导性原则,只评价对社区所在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三个因子分若干小项和等级,水资源依赖程度以及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土壤侵蚀对上下游河床和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与范围的评价。主要评价指标系统如表2。

  2.3.4 生态环境单元

  综合分析,参照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将规划区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I:生态保育单元:生态敏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及对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此区域需要重点管护,以生态保育为主。

  II:生态管护单元:以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土地利用上主要表现为荒坡、林地和耕地。此区域要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土地利用集约度,设计和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型观光农业及采取有重点的绿化工程。

  III:生态建设地区:以已有人工系统为主。土地利用上主要为规划建设区。此区域管护的重点是合理划定规划区,避免居民点范围无序扩张,土地须严格监督使用。同时,控制土地开放强度,避免污染。

  2.3.5 景观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构建合理的景观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是景观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部位。景观安全格局对维护或控制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从构成景观安全格局的重要组分方面分析,安沟社区化之后的景观安全格局在空间上表现为:

  ①源: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主要为中心社区之外的各个塬面斑块,它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②缓冲区:环绕塬面周边地区,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③源间联接:安沟河所在的主沟构成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④辐射道:由塬面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⑤战略点:社区化之后,中心社区就成为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因而,中心社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102-106.

  [2]甘枝茂,甘锐,岳大鹏,刘啸,裴新富.延安、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4:101-104.

  [3]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05:1-4.

  [4]林斌,邸利,张富,黄海霞,彭静波.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安家沟小流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5:31-36.

  [5]郭晓东,牛叔文,吴文恒,马利邦.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9:27-32.

  [6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04:17-24.

  [7]王丽华,张小林,俞金国.我国乡村社会地理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6:100-104.

  [8]陈国建,李锐,杨勤科,任洪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问题[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05:361-363.

  [9]罗怀良,朱波,刘德绍等.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划分[J].生态学报,2006,26(9):3144一3151.

  [10]河北省生态与灾害研究课题组.河北省生态区划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5):83一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