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译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关注文本的翻译实证、翻译过程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学派的兴起和翻译理论”文化转向”则给西方翻译学界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作为翻译研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吉迪恩·图里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詹姆斯.霍姆斯的翻译理论观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观和方法论,在西方译学界影响深远。
《海燕》(月刊)创刊于1953年,由大连市文联主办。本刊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表内容健康,主题积极,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即突出社会主义旋律,在艺术上鼓励探索,欢迎各种风格流派,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热诚扶植文学新人,使《海燕》成为本市、本省乃至全国中青年作家的摇篮。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上世纪七、八年代西方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沿袭“翻译研究学派”先驱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的理论思路,兼以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出发点,系统阐述了霍姆斯关于描述翻译的理论观,并有创见的成体系的提出了翻译描述研究的理论观和方法论。 图里的译学著作较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描述翻译学及其他》、《翻译规范与希伯来语文学翻译研究(1930-1945)》以及《翻译理论探索》等。
一、吉迪恩·图里的翻译理论
图里的研究工作可分为阶段:第一阶段自1972年至1977年,主要与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合作,采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对1930-1945年间影响外国小说移入希伯莱语的诸多文化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研究,其代表作是《翻译规范与希伯莱文学翻译研究》;第二个阶段自1975年至1980年,其理论范式仍然是多元系统理论,但已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和相应的理论假说,主要根据自己从调查中所采集到的资料数据致力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描述翻译学研究。从1980年到1995年大约十五年的时间是图里对该理论的修正期。他的著作《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就是实践和发展霍姆斯描述翻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翻译学涉及面最广大,系统性最强的专著”(蒋晓华,1998)。
(一)关于描述翻译学研究的观点
图里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描写研究对翻译研究学科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以经验方法进行的描写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Toury,2001:1)。他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其中包括检验、否定、修正并完善理论的过程。描写分支和理论分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研究成果更完善、更具有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研究内容,并使学科应用成为可能。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是现实中的现实,而不是预先假设和理论模式中得出的推断(Toury,2001:1)。描写研究在实际研究中积累丰富的事实根据,不仅对翻译行为做出详尽的描述和解释,从而有充足的根据做出合理的预测,而且为学科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以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在针对多元系统论的理论探讨中,图里认为以源语为取向, 关注源语研究的理论模式有失偏颇。他认为翻译作品会受不同的社会文学情景制约,译作应视为目的语文化所认同的思想表达,是容纳他目的语文化的文字产品,“翻译是受社会文化规范制约的活动译作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目的语文化的构成(Gentzler,1993:129)。他认为,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只要目的语文化的受众(读者)内容认可其为翻译,那译作就是成功的翻译。总之就是特定目的语文化如何去看待从其他語言译本转译过来的翻译作品的问题(Toury,1980:22―39)。图里因此提出翻译应关注译语为导向的观点,形成注重翻译的译语文化、译语文化特征与翻译的关系的研究方法。
(三)关于翻译规范的问题
图里认为,“描写研究中的所有发现,能够形成一系列连贯的法则,阐明翻译所涉及的一切变量的内在联系。” 形成这些法则是翻译研究学科理论方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具体情况下预测翻译行为和结果,因此,首先要建立翻译行为的规范以及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功能、过程和译品的参数(Toury,2001:16) 。基于此观点,图里提出了翻译研究的 “三规范”及其方法论观点:初始规范(initial norm)、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图里认为,初始规范指译者首先须在源语文本规范与译语文化规范之间做出选择:译者要么受制于前者,要么服从于后者,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认可(2001:56)。初始规范反映出译者是尽量忠实地保留源语文本中的各种参数,还是寻求最大限度地使译语文本适应目的语中盛行的语言和文学规范,即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谭载喜译,2005:108)。按照图里的解释,预备规范被界定为在两个不同但明显相关方面发生作用的规范。第一个论点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以及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如什么作者、哪些文学类型、源语文献等等;第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也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操作规范指用来“指导翻译过程中做出实际抉择”的翻译规范(Toury,1980:54),一般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使用的翻译技巧的策略。它影响篇章中语言材料的分布方式、篇章结构和文字表述,具体说,译文中所谓省略、增添、位移和篇章切分等都受操作规范制约。
二、描述翻译学研究的价值
(一)描述翻译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翻译描述使翻译从注于语言转换过程和翻译本身开始转向翻译之外,并开始和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研究等诸多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翻译有了全新的并且更加深入的认识。原著不再被看作翻译过程中唯一的中心,译者、社会文化、翻译目的、读者需求和政治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对翻译产生影响, 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取代原著的中心地位而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描述性翻译学研究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翻译、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看待翻译和进行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以译语取向的研究方法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
传统译学理论以源语为关注点,以译语文化因素为衡量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社会文化观点的转化和同化问题。图里认为翻译不可能充分地反映原文,因为文化规范不同造成迁移而偏离原文结构;翻译也不可能完全被译语文化接受,因为它带有与译语文化系统不同的信息和形式,译作总是受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依从于某一时期主导译者抉择的力量。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很难界定什么是“正确”的翻译,这种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有助于我们客观的评价过去的译作,正确的看待“经典”作品的重译现象及不同翻译手法的运用,乐观展望新的翻译标准问题。
三、描述翻译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翻译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描述译学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图里把翻译定义为任何移入视为翻译的语篇,无论是什么根据。尤其是伪译现象的引入,显然将翻译的概念空前扩大化。虽然图里举出了一些伪译的例子,苏珊·巴斯耐特也进一步的讨论了这种情况,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而伪翻译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图瑞提出任何译文的产生都涉及译语文化系统内的文学倾向。其论点是对“语言等值”有保留的批判,否定了“源语”信息必须固定不变的观念,同时摒弃了翻译中的对应观念、也即“语言等值”的可能性。值得提出的是,在特定的领域和年代,有些规范常常是权力斗争和等级制度等造成的。图瑞的论说忽视了社会因素中的权力关系和等级关系,从而忽略了语言文化之间权力和等级关系的失衡。
四、结语
吉迪恩·图里的描述翻译学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解释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尽管该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描述翻译学所提倡的经验方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分析途径,很值得我们重视。翻译从其根本上将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是个心理和社会的过程,因此,翻译活动必然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谭载喜, 2000:122)。中国的译学研究也需要转向对描写的关注,通过对翻译进行一种比较全面、客观的描写,从而避免传统译学研究中的片面化和对翻译主体的忽视。
参考文献:
[1]蒋骁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J].外国语言文学,2003(2):41.
[2]Toury,G.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Jerusalem:Academic Press,1980.
[3]Toury,G.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
[4]Gentzler,E.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Mark Shuttleworth &Moira Cowie. 翻譯研究词典[K].谭载喜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