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传播游戏理论视阈下微信人际传播现象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2-03-17
简要:摘 要 斯蒂芬森于1967年提出了传播游戏理论,斯蒂芬森所认为的传播就是为了传播快乐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另一新奇的视角,传播所体现的游戏意味无处不在。探寻智媒时代传播游戏理论下微信

  摘 要 斯蒂芬森于1967年提出了传播游戏理论,斯蒂芬森所认为的“传播就是为了传播快乐”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另一新奇的视角,传播所体现的游戏意味无处不在。探寻智媒时代传播游戏理论下微信人际传播的嬗变,有助于我们对它更深入地理解以及更有效地运用。以社交媒体平台微信中的人际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游戏传播理论框架分析其发生的机制,并对未来社交平台的升级迭代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传播游戏理论;微信;人际传播

  斯蒂芬森在1967年提出了关于大众媒体传播的游戏理论,尝试从当今人类游戏的视角来对大众媒体传播的现象做出解释[ 1 ]。斯蒂芬森指出,传播的核心就在于“传播快乐”(CommunicationPleasure)[ 2 ]。他还提出了传播的三大重要属性:1)传播行为的发生——作为玩乐和消遣的主体诉求;2)传播过程的契合——自我取悦的个体选择;3)传播效应的形成——基于游戏规则的互动行为[ 3 ]。由此,他从与“信息理论”截然相对的“游戏理论”视角出发,指出传播研究应当注重人的主体性。并且,随着游戏逐渐占据人类的生活空间,游戏说对传播现象的解释力也将大大提升。传播游戏理论的游戏化视角以及对人的关注为传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人际传播成为网络空间的基础网络的今天,不妨将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框架应用于网络人际传播之中。

  那么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游戏性体现在人的主动性——信息是人的玩物;角色扮演的快感——可随时丢弃的社交名片;会话、社交、选择性会聚——随意结成的趣缘群体、社交网络的圈层化;受众与媒介互动中的大量重复性动作——根据自身的既有认知基模对新信息进行套路式的解读。这些都是网络人际传播中人们得以获得快感的方式。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机App,目前已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所具有的免费通信、弹性社交网络和LBS与O2O的功能是它迅速登上中国乃至亚洲社交媒体使用率榜首的基础。免费通信使它迅速挤占移动电话和短信市场;弹性社交网络使用户个人既能处于熟人网络的强连接中,也能与陌生人共处于同一个群聊、共同阅读同一篇公众号文章;而LBS技术使用户的地理位置等场景信息被最大化地利用,通过对用户全方位信息的分析,商家、平台可以为其推送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O2O使线上与线下紧密连接,微信平台中的私域流量成为商业变现的资源宝地。

  本质上讲,微信是一个围绕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服务延展开相关业务板块的社交媒体平台,而其蓬勃地发展势头同样离不开对用户社交意向的把握、迎合与引导。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微信早已不仅是我们使用的工具,更是成为能够重塑我们传播社会结构的掌权者,其平台上用户的人际传播行为颇具趣味性。笔者试图用传播游戏理论观察其行为机制,并洞察用户使用心理。最后,笔者从传播游戏理论对微信的启示出发,对传播业界提出了展望。

  1 传播行为的发生——作为玩乐和消遣的主体诉求

  2021年1月19日晚,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披露微信最新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4]。除了个人间的直接交流外,每个人的微信中都有数个群聊的存在,个人的选择性会聚组成了一个个业缘、趣缘、地缘社群。正如喻国明所说,社群传播中关系要素和情感要素正在崛起。个人的赋能在互联网社会再度复活了社群传播[ 1 ]。正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各个活跃群聊中都及时传播疫情数据、疫情消息,人们的恐惧和焦虑感在微信群中扩散和蔓延,同时人们也为了拥有使自己更具安全感的信息来源而加入更多相关群聊或是更积极地参与群内交流。

  2 传播过程的契合——自我取悦的个体选择

  2.1 高校萬能墙“舍近求远”的另类运营模式

  2014年,一类名为“××学校表白墙”的QQ账号在学生的QQ空间中活跃起来,素不相识的校友在空间动态下聚集聊天。后来由于“表白墙”收到投稿的消息越来越杂,于是又衍生出“万能墙”“失物招领墙” “学习墙”等账号。而笔者观察到,随着“95后”的社交注意力从QQ转移到微信,“表白墙”一类账号也开始出现于各位同学的朋友圈中。有趣的是,由于非好友关系不能看到对方在同一朋友圈动态下发布的评论,微信朋友圈动态其实并不便于陌生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学校表白墙”仍在微信活跃十足,并且运营者尽职尽责地充当着中间联络人的身份。比如一位同学投稿到表白墙想要购买一本二手书,那么运营者可能会通过私信告知投稿者最新留言,或者是将其收到的留言复制粘贴于自己动态的评论区,以便表白墙的好友都可以看到最新消息。

  这种“舍近求远”、不求效率最高的方式确实另类,在信息的曲折传递路径中,人与人的交流增加了,为了传递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变成了颇具玩味的互动过程。这种传播方式是在每位用户的共同参与下自然形成的,是一种符合传播过程参与者意愿的传播方式,这体现了人们对愉悦感、趣味性的追求。在与“表白墙”以及“陌生网友”的直接互动或间接互动中,用户体验到了更多的快感。

  2.2 微信状态助力个人形象塑造

  2021年2月微信更新至8.0.2版本,更新的功能之中,最具关注的就是“微信状态”。选项增多之余,表达更贴合用户的社交习惯,新增了“裂开”“沉迷学习”“吃瓜”“浪”等网感十足的状态选择[5]。B站、抖音、快手……“微信状态视频素材自取”式样的标题“屠”了广大网友的主页界面,俨然一副刷屏之势。

  用户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微信状态,在向其好友传达其目前的心情、行为、想法的同时,也是一种娱乐传播的表现。据笔者观察,除去少量好友编辑自己的微信状态意为“不便联系”外,更多的微信用户是用来使自己更加愉悦,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名片。

  推荐阅读: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