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疆农业科技服务的实践及思考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09-07
简要:摘 要:文章系统归纳总结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疆农业科学院开展科技服务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力度、系统构建互联网+科技服务

  摘 要:文章系统归纳总结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疆农业科学院开展科技服务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力度、系统构建“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健全农业科研人才激励制度、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多元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提升新疆科技服务成效的对策。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疆农业科技服务的实践及思考

  郑峰; 代兴荣; 王成, 农业科技管理 发表时间:2021-08-26

  关键词:疫情;新疆;农业科技服务;科研院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都需要把科技支撑放在重要位置[2] 。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服务是普及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3]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新疆农业科学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积极推进科技示范和服务工作,探索“互联网+科技服务”方式,推广优良品种,集成组装配套技术,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为保障粮食安全、决战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疆农业科技服务的实践

  习近平同志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4] 。新疆生态类型多样,南北疆农业种植结构和模式差异明显。南疆地区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荒漠地区、高寒山区、农牧业易灾区于一体,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低,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多,既是新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5] 。在科技助力农业全面丰收、农产品稳产保供等方面,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 。作为新疆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主力军,新疆农业科学院按照自治区关于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农牧业生产工作的要求,先行先试,探索提出疫情防控期间农业科技服务的措施,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情况,解决技术困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全年示范推广各类作物品种(系)101 个,示范推广各类作物综合或单项栽培技术 126 项,各类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推广面积 277 万 hm2 ,新建示范基地 18 个,举办各类培训班、观摩会等 1 337 场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 20.6 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宣传资料 10 万余份。

  1.1 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材料 一是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壮大扶贫产业、促进产业兴旺为目标,组织专家对和田、喀什等地区县市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多形式调研,找准产业发展短板、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整村推进的产业发展和巩固提升方案。全年为自治区各厅局、各级政府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 9 项。二是为方便各地抓好农业生产,组织专家按照作物生产管理关键环节和节点编写“管理历”“技术要点”等培训指导资料,发放给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供大家参考。同时,根据往年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预测病虫害、气象灾害等发生形势,发放编写的预案、补救措施等相关材料,为各地科学防灾应灾提供指导。三是加大外来入侵生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等外来生物的形态、发生、监测、防治等相关科技知识的追踪了解,充分应用大数据、媒体和即时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1.2 充分发挥驻场站、基地科技人员“传感器”作用

  一是及时了解一线生产困难和科技需求。组织驻场站、基地专家在严格落实当地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及时了解掌握一线农情,联合相关专家策划进行常态化专题网络授课,助力当地农业生产。二是强化防灾减灾研究和预案编写。驻场站、基地科技人员切实把抗灾减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集成各种防灾减灾技术,根据一线生产情况,研究分灾害、分区域、分品种、分生产环节的技术应急措施。在开展技术培训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充实培训教材,将抗灾减灾措施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任务。例如,2020 年 5 月,喀什、阿克苏地区的部分县市出现强降温天气,对当地棉花、蔬菜、玉米等作物苗芽造成了冻害,驻场站、基地科技人员迅速赴受灾地进行现场救灾指导,并通过微信群向分布在其他地区的科技人员及村干部发布冻害预警及预防、补救措施等信息,减少了当地农户受灾损失。三是与科技服务队密切配合,提升培训服务效果。例如,在西甜瓜整枝打岔关键节点,若农民操作不科学、不及时将会直接影响西甜瓜的质量和产量。在疫情期间,驻场站、基地科技人员与领域专家通力合作,录制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双语教学的实操小视频,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普及,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1.3 立足“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平台,打造农业产业示范亮点 新疆农业科学院驻喀什地区疏勒县 4 个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 8 个第一书记紧紧围绕国家、自治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克服疫情影响,因地施策,扎实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着力打造农业科技示范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适用品种和推广实用技术,持续巩固“制种小麦+ 复播谷子”“制种小麦+双膜瓜”“制种小麦+鲜食玉米”等“一村一品”优势,聚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拓展全产业链,帮助当地建立鲜食玉米、农机服务、畜禽养殖等合作社 6 家,各项产业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 1 688 户,使户均增收 1 000 元以上,新疆农业科学院“访惠聚”驻村工作和第一书记工作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和特色品牌。

  1.4 实施“互联网+科技服务”行动

  1)开展“访惠聚”农业科技巡回服务。遴选 68 名科技人员,组成 8 个农业科技服务队,重点服务南疆四地州,按照“一村一策”的精准服务模式,坚持技术示范推广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相结合,现场培训与农科微课堂、微信群、钉钉、短视频 App 等网络服务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示范与服务。及时解决疫情期间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做到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培训不间断、培训课堂不停课、服务质量不打折。全年为 25 个县市 600 余个村开展技术服务 623 场次,指导服务基层技术人员、农民等近 5.3 万人次,电话咨询近 200 次,发放双语技术手册、光盘 1 万余份。

  2)开展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科技服务。遴选 10 名林果技术骨干,通过“现场指导+微信群服务”开展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工作督导、技术指导工作,根据基层技术人员、第一书记等反馈的一线生产技术需求,因地施策,“把脉开方”,围绕核桃、红枣等林果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及时开展培训指导,全年指导建立产业科技示范园 27 个,示范面积 484.67 hm2 。

  3)开展农业实用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 6 个专家工作组,以“互联网+县市包干服务”的形式开展技术服务工作,重点服务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特色作物等农业产业。全年指导建设示范基地 6 个,示范面积 153.33 hm2 。

  4)开展边远贫困县市科技服务。选派 55 名科技骨干,依托新疆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为 55 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依托《新疆科技报》技术专栏等发布农作物管理技术要点。

  2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新疆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 互 联 网 + 科 技 服 务 ”的 系 统 性 、针 对 性 不 强

  农业科技服务的传统方式主要为科技大讲堂、现场观摩会、示范展示基地建设等。一方面,实地授课、面对面讲解时,专家可以根据需求和问题随时调整培训内容,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农民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相对不高,传统的培训大多需要“领域专家授课+少数民族技术人员翻译”的方式才能完成。而目前探索实施的“互联网+ 科技服务”存在“散小碎”问题,急需搭建供需精准、整体统一的平台,制定质效为先、科学系统的方案,同时,提高科技人员服务的积极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2.2 与县域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不够紧密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科研院所应将县域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为主要服务对象,提高其科技应用水平,从而带动农民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目前,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农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农民,科技培训存在“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的现象,仅仅依靠服务农民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必须加强与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技术示范推广,才能提高服务效果[7] 。

  2.3 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新疆乡镇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和“块块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新疆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因素[8] 。专家团队赴基层开展技术服务时,普遍存在缺乏懂技术、精翻译的少数民族技术人员的问题,已经不适应乡村振兴和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和考核评估等过程中,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9] ,没有系统性地将服务数量、服务对象满意度、服务水平和示范效果等同步纳入考评体系。

  3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提升新疆农业科技服务成效的对策

  3.1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力度 一是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科技服务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健全县市稳定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机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落实县级财政推广经费。二是建立农业重大技术需求计划制度,按照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疫情期间技术需求,建立“基层提需求,部门立项目,专家给答案”的服务机制,促进专家组团开展服务,按需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三是建立区、地、县、乡四级农业科技需求通报制度,每年举办 1~2 次农业科技需求交流发布会,引导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与生产实际相匹配。

  3.2 系统构建“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 依托正在建设的新疆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自治区层面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构建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专家信息库、成果技术数据库,加大组织协调和宣传引导力度,使农业、工信、宣传、气象等部门和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形成合力,结合各地生产实际和具体需求,按需提供技术方案。在生产管理关键节点,及时录制、推送相应的科技知识内容,发布灾害预警、防灾减灾措施等信息。同时,让更多的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专家建立联系,使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答,而科技人员可以依托企业等主体,示范、转化和推广自有成果、技术。

  3.3 健全农业科研人才激励制度 要进一步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兼职取酬、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在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兼职兼薪、顺畅流动,提倡科技人员合理取酬,以此调动全体科技人员积极性[10] 。把科技服务实绩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科技人员职称晋升、年度考评、绩效兑现的重要指标。同时,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动服务农业生产的效果作为申报项目、申请贷款、评级评优的重要指标。

  3.4 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多元化发展 在财政资金扶持、科技项目支持、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技术合作社等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生产全程的科技服务。地方政府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全面提升现有科技示范园运行质量,联合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