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围封转移作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工作,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稳定与经济发展。本文在了解当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围封转移的战略内容,结合近年来生态环保工作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分析如何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实施围封转移的生态发展战略,并提出有效的恢复措施,以此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关 键 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围封转移;生态发展战略
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不仅能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化,而且可以提升当地经济与文明建设步伐。贺兰山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座名山,由于所处地理条件特殊,且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所以形成了较为健全且具有标志性的山地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其也是西北地区非常关键的生态屏障,既可以阻止腾格里沙漠的移动,又能拦截阿拉善的沙尘暴。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当地山区人口与牲畜数量的增加,面对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当地自然保护区出现了大量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开采、放牧等不良行为,不仅破坏了生态稳定,而且降低了森林的涵养水源等功能。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轉移发展战略”。这样不仅能解决以往发展残留的林牧矛盾,而且还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因此,下面对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实施围封转移的生态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介绍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地处宁夏西北部,跨域了银川市、永宁县及贺兰县等多地,整体保护区域的面积达到了193535.68hm2。其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气候与植被分界线,以东属于草原气候和草原植被,以西属于荒漠气候和荒漠植被。因此,独特的地理环境促使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类群,不仅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还是我国唯一位于北方的生物多样性中心。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处在我国华夏系与西域系的界限处,植被为中国温带荒漠与温带草原的过渡带,区域尺度为银川平原与腾格里沙漠的分界线,因此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对我国生态系统研究及保护措施落实具有积极作用。现阶段,随着当地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要求,成立了贺兰山环境资源保护法庭,这是宁夏成立的第一个环境资源保护法庭[1]。此时,为了减少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保障当地生态稳定与经济发展,还要加强“围封转移”生态发展战略内容的探索,以此在整合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保障自然保护区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围封转移的战略内容
在我国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要从时代需求入手,根据牧业、牧民及草原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样有助于促使人口、资源及环境统一协调发展。而围封转移战略就是自然保护区可以选择的最佳战略。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畜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自然保护区在长期粗放经营下,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牲畜,但受自然灾害所影响,将会加剧草原受到的创伤,并导致牧民正常生活陷入困境。同时,越发严峻的草原生态环境不但会影响草原畜牧业发展,而且会改变整体生存条件,这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社会经济而言具有极大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整体生态稳定[2]。
自然保护区不仅会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在人为干扰下产生了严峻的生态问题。虽然水资源匮乏、干旱少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大量的人为破坏也是影响当地生态稳定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受经济效益与发展畜牧业理念的影响,草场载畜量持续上升,各类草场大都存在超载过牧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而且会降低实际拥有资源。因此,现阶段大部分天然草场都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化,沙化草原畜牧业也展现出了前所未闻的生态危机。在这一背景下,牧民获取利益会随之降低,草原畜牧业开始在严峻形势中寻求发展。从全局发展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所受损害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针对新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自然保护区要从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入手,针对当地生态保护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转移战略。换句话说,要科学管控草场的围封禁牧力度,通过提出季节性休牧和划区域轮牧,不仅能有效保护植被资源,而且可以科学利用草牧场。同时,也要结合退牧还林、建设高产饲草料基地等方案进行全面推广,这样有助于从传统自然放牧转变为“舍饲半舍饲”模式,而农业生产也将从“广种薄收”转变为“少种种好”。此时虽然种植品种及数量得到了控制,但实际品质却得到了优化。通过在自然保护区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围封转移”战略进行全面推广,既可以科学调节当地经济结构,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生态问题,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言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围封转移”战略解决自然保护区难题,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助于从基础上强化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三、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措施
本文针对自然保护区提出的生态恢复措施,主要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容易治理,土壤和水分条件较为优越的沟谷。通过在规划建设中严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从上到下有序综合治理,有助于达到蓄水、保土及拦沙等工作目标。其中,实践应用生态恢复措施有:
(一)工程措施
在治理小流域时,植被固坡工程建设是控制土地水土流失的最佳选择。通过了解当地生态环境,观察现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坡度低于20°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水平竹节沟、鱼鳞坑等方式实施整地,这样有助于在优化山坡立地条件的基础上为后续植物种植提供保障。同时,在幼苗生长期,要运用植被固坡工程控制水土流失,以此为幼苗提供充足养分。等到幼苗成林后,就可以持续保持水土,这样不仅能有效积蓄水源,而且可以控制坡面的水流冲击。
推荐阅读:土壤生态学方向论文投稿期刊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