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 年 7 月—9 月,在南江县开展了岩松鼠核桃危害防治效果试验。针对研究区域岩松鼠活动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放置方式的毒饵取食情况比较、核桃落果统计和防治前后岩松鼠数量调查等方法,得出最佳防治方式。结果显示:1.挂箱中取食毒饵数量总体大于堆箱;2.挂箱和堆箱样地中的咬痕果占比不存在差异,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中咬痕果占比。3.通过防治可使核桃损失率从 11.90% 降至 1.09%;4.在防治后的放置鼠铗样方中未捕获到岩松鼠。
关键词 南江县; 岩松鼠; 防治效果; 核桃损失率
王疆评; 王旭明; 王兴旺; 徐敏; 王琛; 唐斌; 刘少英 四川林业科技 2021-12-15
本次在岩松鼠室内饵料选择和药物筛选试验的基础上[1],开展了毒饵不同放置方式对岩松鼠核桃危害的防治效果研究。从整个松鼠类危害防治的研究报道来看,采用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毒饵防治和驱避剂防治等方法,现有报道以化学防治案例居多,且多选择第二代抗凝血剂溴敌隆[2,3,4,5,6]。在毒饵放置方式的选择中,挂式毒饵箱应用较多,其防治对象多为赤腹松鼠[4,6],目前尚无针对岩松鼠毒饵放置方式的效果比较研究。岩松鼠生活习性不同于赤腹松鼠,其偏爱岩石地形,并在岩石缝隙之间的深处筑巢[7],可见在自然环境中,其地面活动较多,我们在人工核桃林中发现,为了方便取食,岩松鼠在核桃挂果期间于核桃林中树干和树枝间穿梭活动较多[2]。本研究选择适用于当地岩松鼠防治的最佳饵料苹果,最佳浓度配比值的防治药物 1.5/10000 浓度的溴敌隆,针对岩松鼠的活动行为特征,采用挂式毒饵箱和地堆毒饵箱两种放置方式开展防治效果研究。通过捡拾设置样地林下核桃落果,统计损失的个数和重量,比较分析岩松鼠危害防治效果,得出最佳防治方式。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南江县光雾山镇槐树村(原白头滩村),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的川陕交界处。光雾山镇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 14.5℃,平均降雨量 1 245 mm。槐树村面积 41 km2,下辖 7 个社,共 281 户 948 人,耕地面积 98 hm2,林地 4000 hm2,核桃种植面积达 124.33 hm2。区域危害核桃鼠类主要为岩松鼠[1] 研究区植被属于米仓山植被小区,位于大巴山西部,西端以龙门山为界,与盆边西部中山植被地区相接,东端以万源为界,由于其西北有龙门山、东北有米仓山,山体均为中切割的中山,其基质以石灰岩为主,与盆地相接的部分有砂页岩。
2 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踏查在槐树村选择 3 处样地进行挂式毒饵箱和地堆毒饵箱展开防治,另外选择 1 处对照样方对比核桃落果数据。防治研究:采用无二次危害的化学防治方法,以溴敌隆作为防治母液,浓度配比为 1.5/10000[1]。采用挂式毒饵箱和地堆毒饵箱作为防治岩松鼠危害的毒饵投放平台。放置密度大约每 1 000 m2 核桃林地一个毒饵箱。投放饵料为苹果,每 500 g 苹果放入 15 ml 药物均匀搅拌后投放 1~2 个毒饵箱,并在箱内食物两侧添加引诱剂(采用锯木面、香蕉水和白醋按比例混合)。毒饵箱为小型透明收纳箱加工而成,材质为塑料、有盖,两边取直径 10 cm 圆孔,下面设置松鼠栖息台,便于松鼠取食和进出。防治 1 周之后,重新添加毒饵或更换毒饵并记录取食毒饵情况。
核桃落果统计:核桃落果统计与防治换饵同步开展,在本次防治之初,开始布置挂箱和堆箱时,即对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林下植被稀疏的区域作为捡拾落果样方,样方均为 3 333.33 m2,对照样方设置在长田边,面积也为 3 333.33 m2。通过统计核桃林下核桃落果重量、个数和有岩松鼠咬痕的落果重量、个数,利用 SPPS 软件进行多重比较和方差分析,比较岩松鼠在防治区和未防治区对核桃的危害程度。在防治区内,分析随着防治时间的推进,岩松鼠危害核桃的强度变化。岩松鼠数量调查:在 9 月中旬,防治正式开始之前,在研究区域安置鼠铗,样地选择在未防治区域和 2018 年防治过的区域。在 10 月,防治工作完成之后,再次安置鼠铗。从 2 次获得的数据计算岩松鼠上铗数量和上铗率,印证防治工作成效。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放置方式的毒饵取食情况比较
本次共获取 6 组数据,结果表明:岩松鼠在第一周毒饵取食量最高,之后每周取食量递减。将 6 次毒饵取食数据进行组内多重比较,除第 5 周和第 6 周毒饵取食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两两比较均为显著。
由以上表分析可知,挂箱中取食毒饵数量总体大于堆箱,说明在核桃林下,岩松鼠的空间活动主要是在树上,挂箱的放置方式更利于岩松鼠发现并便于其取食。另外,从挂式和地堆的组内多重比较分析来看,均表现在第 5 周和第 6 周的毒饵取食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防治工作进入第 5 周后,区域内岩松鼠毒饵取食量已趋于一个稳定的低值,岩松鼠数量已显著降低,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3.2 核桃落果统计及比较(1)落果统计分析结果
数据显示:核桃落果中咬痕果数量和个数逐次降低,从第 4 次开始样地核桃林下未统计到有咬痕落果。在挂箱防治样地,咬痕果重量占比 4.65%,个数占比 4.86%。在堆箱防治样地,咬痕果重量占比 4.45%,个数占比 4.72%。在对照样地,咬痕果重量占比和个数占比结果与防治样地情况差别较大,占比高,其中重量占比 52.86%,个数占比 52.49%。
从咬痕果占比这一指标来看,挂箱和堆箱不存在差异,防治效果均较明显。挂箱和堆箱与对照样地比较,差异均为极显著,岩松鼠在未采取防治的核桃林下取食活动未受限制,危害较大。
(2)损失率估算
本次挂箱防治面积为 8 hm2,地箱防治面积为 4 hm2。通过核桃落果样地计数,在 3333.33 m2 挂箱样地中,统计到落果重量共计 22.35 kg,其中咬痕落果重 1.04 kg,估算整个 8 hm2 样地落果重为 536.4 kg,咬痕落果重为 24.96 kg。在 3 333.33 m2 地箱样地中,统计到落果重量共计 33.35 kg,其中咬痕落果重 1.485 kg,估算整个 4 hm2 样地落果重为 400.2 kg,咬痕落果重为 17.82 kg。本次所有防治样地核桃实际收成为3 000 kg,加上损失核桃重量,应为3 936.6 kg。根据对照样地的咬痕落果占比数据,若不进行防治,我们按 50% 来统计,则损失量为 468.3 kg,因岩松鼠导致核桃损失率为 11.90%。实际损失量估算为 42.78 kg,因岩松鼠导致核桃损失率为 1.09%。我们最终推算,因采取防治措施,防治样地内的核桃损失率从 11.90% 降至 1.09%,防治效果显著。
3.3 防治前后岩松鼠数量研究
在本次防治前,共设置 5 个样方放置鼠铗,其中对照样地 3 个,项目组于 2018 年防治样地 2 个,共下铗 300 个,捕获个体 29 只,岩松鼠 4 只。核桃林下捕获鼠类个体情况见下表。从表中可看出,仅样方 1 捕获 4 只岩松鼠,其余样方均未捕获到岩松鼠,从捕获种类数量上来看,高山姬鼠最多共计 14 只,社鼠次之共 5 只,岩松鼠 4 只,灰麝鼩 3 只,针毛鼠 2 只,巢鼠 1 只。除岩松鼠外,其他鼠类均无法上树,因此不会对核桃果实产生危害,参考岩松鼠的捕获情况,也是本次防治布点的重要依据。本次防治后,在同样的 5 个样方放置鼠铗,共下铗 250 个,捕获个体 18 只,未捕获到岩松鼠。捕获鼠类个体情况见下表。
5 个样方在后期均位于防治样地范围内,上表显示捕获鼠类组成中无岩松鼠,说明防治成果明显。
4 讨论
根据目前针对岩松鼠防治药物的最新成果[1],锁定岩松鼠这一主要危害核桃鼠类,通过本次扩大核桃防治区域,采取挂式和地堆毒饵箱两种方式开展防治工作,并设置对照样方,引入核桃咬痕果占比这一新指标,同时,在防治之初和防治之后调查防治样方和对照样方内岩松鼠数量情况,以此综合验证防治效果。
4.1 毒饵取食结果分析
从挂式毒饵箱和地堆毒饵箱 6 组的取食毒饵数据来看,均呈现一致的规律:岩松鼠在第 1 周毒饵取食量最高,之后每周取食量递减。在第 1 周至第 4 周毒饵取食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第 5 周和第 6 周毒饵取食量差异开始不显著。从取食量的具体值来看,第 5 周相较前几周的值已降至最低,基本趋于稳定,说明在样地活动的岩松鼠数量已显著降低且活动较少。根据 2019 年岩松鼠室内药物试验数据显示,针对取食浓度为 1.5/10000 溴敌隆毒饵的岩松鼠,其存活时间均值为 1.3 天[1],本次在第 5 周才出现毒饵取食量趋于稳定的低值,其防治效果时间明显延后,这是因为在野外的状态下,岩松鼠没有室内的应激反应状态,也不同于室内单只岩松鼠足量饲喂的条件,野外状态存在多只岩松鼠取食同一箱毒饵的现象,毒饵取食有多有少且不可能足量,其身体机理和活动状态呈现逐渐异常的趋势,导致在防治样地岩松鼠的数量和活动减少的时间周期延长。根据挂箱和堆箱两种防治方式的对比分析,在统计上差异并不显著,但是从单个的毒饵取食量数据来看,挂箱总体上大于堆箱。由此可以推断,岩松鼠虽然在自然状态下地面活动时间较多,但是在核桃林下,其主要活动为移动和取食[2],因此其活动空间主要是在核桃树上,挂箱的防治方式更利于其发现毒饵并取食。
4.2 核桃落果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设置了 3 个捡拾核桃落果样方,分别在挂箱、地箱防治区域和对照区域,样方面积均为 3333.33 m2。从原始统计数据来看,挂箱和堆箱防治区域内的样地中,在第 4 次和第 5 次均未捡拾到有咬痕落果,说明在第 3 次换药之后防治效果开始逐渐明显,推断岩松鼠在核桃林下的取食核桃行为和强度明显减少直至第 4 次捡拾落果的防治时间结束。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在挂箱和地箱防治区域,咬痕果重量和个数占样方核桃落果重量和个数的比重均低于 5%。而未采取防治措施的对照区域占比均超过 50%,说明药物防治有效降低了岩松鼠对核桃的危害。从防治样地和对照样地咬痕落果的占比数据可知,用于本次防治的毒饵对岩松鼠适口性远优于核桃,户外防治的具体实践也验证了 2019 年度室内试验得出的最佳饵料和最佳药物及其浓度配比的科学性。在高黎贡山百花岭,曾对 6.67hm2 核桃林进行落果计重来统计损失量,涉及的有害松鼠包括赤腹松鼠、红颊长吻松鼠和巨松鼠,其中主要危害为赤腹松鼠。最终得到核桃损失率为 12.20%[8]。但文中未展开防治研究,本次统计落果得出岩松鼠导致核桃损失率为 11.90%,通过展开防治,可使岩松鼠导致的核桃损失率降至 1.09%。
4.3 岩松鼠数量研究结果分析
从防治前后采取铗日法统计样地内鼠类组成来看,除岩松鼠外,还包括其他啮齿类。在防治之前捕获到岩松鼠,防治之后未能捕获到岩松鼠,说明样地内针对岩松鼠的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为其他啮齿类无法上树,因此挂箱内毒饵仅岩松鼠能够取食;而堆箱防治过程中,则无法排除其他鼠类取食毒饵的情况,另外,从咬痕落果的原始数据来看,挂箱防治样地中的咬痕落果数量和重量小于堆箱防治样地。由此可见挂箱防治针对性更强。因此,推荐后续展开防治采用挂式毒饵箱进行。
4.4 讨论与思考
由于核桃在挂果过程中,虫害、病害和鼠害均可导致其落果,影响收成,因此,核桃的损失率应是这 3 类损失的叠加,本次估算的核桃损失率仅为因岩松鼠取食导致的损失率。另外,本次统计核桃损失率基数可能偏小,因为在已有文献报道中,包括岩松鼠在内的松鼠类均有搬运食物的生物学特性[2,3,8,9],加上在捡拾核桃落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遗漏,导致部分损失的核桃数量和重量无法计算。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