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论当下农业管理改革制度农业技术论文发表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4-06-24
简要:论文摘要:不管商务局亦或农务局,对农业的改良,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除了垦荒、种植、育桑养蚕外,还有对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推陈出新。同其他新政措施相比,清末的农业改

  论文摘要:不管商务局亦或农务局,对农业的改良,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除了垦荒、种植、育桑养蚕外,还有对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推陈出新。同其他新政措施相比,清末的农业改良由于政府的倡导,各级官员的重视,加上民间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各州县农桑、树艺一律兴办,似于民生不无小补”。

  一、改良农业

  广东“责令多种茶桑,稍获微利”。后经学务处调查的结果,“蚕业以南海、顺德两县为最”,又因“蚕桑一项尤为中国商业大宗”,由商局派委人员前往南、顺所属各丝厂考察情形,以资研究。[6]安徽皖南各州县为兴蚕桑之利,饬将桑园改归商务局办理,“大令特自浙江雇募蚕妇数名,前来籍资提倡兼议将售出新丝,以补官款之不足”。[7]在商务局承办桑园后,佳绩频频。首先是芜湖洋关意大利人甘斯廉对商务局筹办之蚕业赞不绝口,其谓“中国之蚕远胜英法美诸国,果能于宜蚕之地大为讲求,则欧美诸洲万不能逮,由是观之中国蚕桑之利,实为五大洲冠,芜湖商局试办未久,已有成效可观而为西人所嘉许,诚能推广办理,其利巨可限量”;其次,因芜湖商务局讲求蚕桑之法得宜,西人都加以称赞,故各省大吏将芜湖商务局视为学习的榜样,通饬各府州县仿照芜湖商局成法进行推广,“就所属相度土宜,购地种桑建屋养蚕,延名师传其而以小民承其教”;第三,对周边地区蚕业的发展起了带动作用。芜湖商务局刘大令筹备蚕桑局桑株育蚕数棵小试,“其端素着成效”,因将“鲜茧焙干,甚为佳美”,由关道发给护照,交江孚船运至上海各县属试练,并预备兴办蚕务学堂以开风气。[8]江西农工商务局成立之前,江西藩司即在省垣设有蚕桑局,定有劝办蚕桑章程,并延聘蚕师教授蚕桑之学。迨农工商务总局成立后,省垣蚕桑总局因“开办有年,未着成效”,由赣南道江观察改为武备学堂,其原有织机綶丝染彩养蚕种桑各器具及桑树桑园各产,[9]均改由农工商务局经理。实际上,在商务局之前,大部分省份均设有蚕桑局,并已着成效,如湖北、浙江、江西等省自蚕桑局开办以来,成绩斐然。商务局设立后,出于统合商政的需要,大多数省份蚕桑局或并或撤,而蚕桑一事统归于商务局。值得注意的是,蚕桑局初设时,被归于藩司职权范围内,但随着其被裁并的命运,此项事务亦从藩司属内剥离出来。然而,与安徽、江西等省将蚕桑事宜改商务局经理不同,江苏巡抚以“苏城荒地甚多,拟种桑秧而兴农利”,而另设农务局专门负责蚕桑一事,并委专人司其事。[10]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江苏作为通商巨埠,租界林立,华洋交涉,商务局单单处理各种商务已是应接不暇,农桑之事实难兼顾,故商务局之外,另设各局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而各省商务局因地制宜,职能分别轻重缓急,亦各有侧重。“欲兴实业,首重农功,而讲求农政又必自垦荒入手”,[11]故垦荒、种植等兴利之事亦振兴农业之一途。江西农工商务总局札饬各属广栽柳以兴山林之利,并于省城附近地方设法试种[12]。

  南昌县奉农工商务总局宪札:“举办开垦靖安县洪屏山官荒田亩事宜”,拟定章程十三条,“妥慎周详可嘉之至”。其办法主要参照《广西招商垦荒章程》,注重招商报垦,即“清查荒地,报明勘丈,各商民凭照请领即为已业,子孙世守”。[13]为了推广农林之利,江西农工商矿局于光绪二十九年,在省城设立农事试验场,将试验之新理法均载于该场农事报告书,札发各属仿办。后又于该场附设农事研究总会,并由会员分别创设支会,以期于“生利致富之道不无裨益”。[14]鉴于清末商会的广泛设立,农事研究总会亦于光绪三十四年正式定名为“农务总会”。公订开办简章,公举特用道傅春官为总理,举人龙锺洢为协理,开办及常年经费仍由农工商矿局之农事试验场拨给,并咨农工商部立案,由部颁给关防。[15]江西农工商务局对于农业的发展极具模范性,四川农政总局来函称:“贵省经营缔造风气早开,农利既已大兴,教育胥徵普及”。因此,恳请江西农工商务局“能将局内章程、学堂规则、试验场分区布种各法绘具图式,邮寄至川省,以资取法”。[16]由于江西的地理位置,“赣水中流,四山环列,形势气候皆类湖南而饶沃过之”,故江西农工商务局视发展农务为第一要义。正如前文所述,江西农工商局不仅制定了完备的机构、拟定了详细的章程,在用人方面,亦是小心咨求,耐心造访。用人的宗旨,“劝农务宜选正绅农务民事也,绅与民近,乃能通情达意,各府县乡均须选举得人,而尤赖省绅声望才猷足以联络鼓舞,使官绅上下一气”。在人事安排上,“所虑官场或不能尽达民情,而益以绅也”,农工商务局以新授甘肃庆阳府华绅为会办,延请前吏部主事陈三立为农工商矿局总办,另设农务公所于宝昌局,为通省绅民会商农务之地。[17]开启了官督绅劝士倡农学的新模式。1903年,商部成立,继而推动了各省农业的振兴。商部晓谕各省:“振兴农务之法不外清地亩、辨土宜,以及兴水利、广畜牧、设立农务学堂与试验场”,饬各将军督抚通饬各属,将地亩册土性表详细编造报部,官荒切实厘剔清楚,责成州县切实稽查,“毋为民害,是为至要”。[18]因而责令各省督抚各就地方情形详筹办理。广东当时的前后两任巡抚谭钟麟、德寿均是颇为重视农业的大吏,因此,在清廷上述振兴农业的上谕发布不久,就在广东饬农工商局遵照执行。首先将荒地坐落土名,绘图贴说呈阅,札饬地方官勘明“如无干碍,即加以试办以讲求灌溉之方、栽种之实;果能丰收使荒地变为膏腴,则明效立见,信从必众”。另一方面,招回南洋流寓商人设立公司,广兴树艺,“为务本兴利要图”,并详拟章程禀候开办即可。[19]在具体执行垦荒政策中,农工商务局则认真督办,以免发生纷扰。新宁县将该县《绅民报承民官荒种植章程》报呈至农工商务总局,经商局转详省中大吏后,回复新宁县官绅谓:“所拟各章程经逐核条明签注,均属妥协无弊,该署令务须实事求是,毋徒博为民兴利虚名,率准报承,将来界址不清,互相争夺,狱讼繁滋,民间必受无穷之害”。[20]由于开垦荒地关涉利益之争,故在实际中,纷扰不断,不独广东唯此,其他省份亦有类似情况发生。浙江绍兴沿江沥滩开垦后,乡民争相占夺,因此,由巡抚翁筱山谕令农工商务局议定新章,“不但已熟沙田概须升科,未熟者亦分别招农承领,以清界限而免纷争”。[21]另有浙江温州之“民田鱼鳞册因氤残缺,一经因事涉讼,往往头绪茫然”。经通商总局奉抚宪批据,饬“各属民教置买田产,必须绘图详注弓丈,以免日后侵占”,并规定各民,“于正契写明外,按照田产式样绘图粘附,注明亩分四至丈尺,如不遵式不准过户”。在商局的主持裁决下,“从此民间各分畛域,不致有侵占越之虞”。[22]沿江沿海一带率先做出各种举措以改良农业,在此种风气的影响下,内地省份亦厉兵秣马,各自筹划。山东农工商务局奉旨札饬各州县劝种树株,以广利源。成效显着之临淄县禀称:“已遵谕栽种树秧,资成城乡各首事广为种植,为民兴利,已在城濠左右栽活柳树二千余株、黄山一带栽活松树五百余株”。因此,受到当地人的称赞,“若各州县均能仿此办理,十数年后材木不可胜用矣。谁谓地利之兴不由人力乎”?[23]为了更好地调动商民的积极性,山东农工商局饬立农会,延聘日本机师谷井恭吉为教员,以南关星宿庙为农会公所。农会会员分赴城乡及南山各村庄劝民种树,每庄公举董事管理各庄事务,定章“人民盗树一株,罚种两株赔补”,各庄商董均称妥洽,已纷纷举董入会。[24]同样设立农会的还有湖南,湘省农工商务局先设有农务试验场,之后又创立农会,“公举会董并附设贷耕局,先后开办,并兼采乡团自治之法,详定农会章程”。[25]商务局支持农业发展的方式除了劝导主持外,还有一种方式即是在经费上,或直接拨给或由商局倡导集资。山西创设垦务公司,正是商务局提供了经费。巡抚岑春煊拟“先由商务局存款下拨给官款六万两,其余由当地绅商自行筹集银六万两,共凑银十二万两,计成本官商各半,先行试办”。[26]而广东则是由商务局号召商民,集资创办公司。广东“雷州府属内某荒地,曾由邑绅杨廷桂等承报开垦,限于经费难筹,无人承办”。因而商务局总办左小竹拟创办东兴农牧公司,招商开垦,“仿照有限公司办法,拟集二万五千股,每股二十元,不收洋股”。[27]概括而言,晚清因应时势变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改良传统农业,可谓使农业在数千年以来的历史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使农业发生质变的载体是各省所设之商务局,如前述江西、广东、浙江及山东、山西等省。但是,由于晚清局所泛滥,承担发展农业的机构并非仅为商务局,各省亦设有农务、垦务等局。湖南时任巡抚俞廉三重视农业,饬筹款开办农务局,并开设行栈,以“讲求种植、开濬利源”。[28]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因兵燹过后,民生困敝,特在保定创立农务局。并于城西设农事试验场,饬道员黄璟、李兆兰同洋教习一起,“考察东西新法,购办农器,并就试验场附设农务学堂”。此外,省城“西郊有桑秧二百万株,小站营田有稻田四百数十顷,亦并归农务局经理”。[29]不管商务局亦或农务局,对农业的改良,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除了垦荒、种植、育桑养蚕外,还有对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推陈出新。同其他新政措施相比,清末的农业改良由于政府的倡导,各级官员的重视,加上民间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各州县农桑、树艺一律兴办,似于民生不无小补”。[30]清末,在这些局所的努力下,创建了一系列农政机构、创办了农学体系,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传统农业向近代化的过渡。

  二、传播农学

  随着农业的改良,近式的农学亦相继推广。湖广总督张之洞深知农政为中国之要政,早在1897年,便在鄂省开设学堂,“招集农家子弟入塾肆业,课以农务诸书,并延洋教习传授种植之法”。[31]此后,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农会、农报的创办推动了农业的传播。农学兴盛的原因,一是归于商部意识到“欲修农政,必先兴农学”,而“农学之进步,以学堂为权舆”,[32]从而倡设农务学堂,推广农事教育以开启民智,商部直接创办的农业学堂就有8所;二是由于各级官员认识到“商务初基以提倡土货为要,而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工商亦无以为资”。农学推广甚为详备者当属山东省。

  山东省城设立农桑总会,雇聘日本农学士“考验各省农法”,并于东西关外设置农事试验场,“以便种植样本,逐渐扩充”;泰安、兖州、沂州、曹州、济宁各府州均设农桑分会,“随时查验地质土宜,其余各县亦均酌立分会,凡属可兴之利宜植之物均令试种考验”;于兖州府设立农业学堂、于青州府设立蚕桑学堂,雇聘杭州蚕业优等学生充当教习,“俟头班学生卒业即可分遣各属”,该两学堂附近地方土人,“已渐知师法改其耕织旧习,将来风气大开,各州县农桑树艺一律兴办,似于民生不无小补。”[33]江西省也以兴农学为要,农工商矿局绅董黄棣齐太史设立三余学堂,教授农学,以“使农家子弟按时肄业”。[34]北京由商部奏请,特设农桑商局,所有各省农桑事宜及各处垦务,统归该局管理,并设立农桑学堂,“俟学生毕业再行考试,派充该局稽查各差”。[35]商部对农业农学的管理,实行由部统筹,派员分省稽查。由此可见,从商部到商务局对于振兴农业,传播农学均十分重视。农工商部时期,农业继续受到关注和重视。1907年10月,农工商部奏称:“农会之设实为整理农业枢纽。要义有三,开通智识、改良种植、联合社会。入手之初倍宜审慎,必民不惊而吏不扰,乃可相与有成。至各省风尚不同,应由各该地方官邀集士民公同拟定便宜办事规则报部查覆”。[36]此奏折反映了农工商部要求各省设立农会,“凡一切蚕桑、纺织、森林、畜牧、水产、渔业各项事宜,农会均酌量地方情形,次第兴办”。[37]于是,各省商务局首先是设立农会以发展农桑各来。直隶农工商局“奉饬劝办农会,连日与司、道、府、县及地方绅士悉心商议,意见相同”,使该省农会得以设立。[38]山东某学员拟在曹州府城外设立农桑分会以及农桑学堂,“以开风气,而厚民生”,已得到农工商局“批准立案”。[39]河南农工商务局批准了留洋学生苏攀设立农会的请求,并由官加以协助,饬“照部章于省城筹设农务总会”,并就“现设之农林会,由地方官归并设立,分别举派总协理,就境内土宜物产切实调查研究,改良办法俟有成效,再行咨部请给关防”。[40]广东农工商局协助顺德商会筹设农会,“拟仿商会办法,编辑白话,逐处讲说,并能开渠引水灌田千顷”,虽有“官吏提倡之力,亦由该商等留心要务,深知本富之所在”,同时“咨行地方官饬属妥为保护”,而农会应“另集阖属绅耆,公举总理,以专责成”。[41]山东农工商务局则批准设立农务分会,“在试验场内附设农务分会,公举绅商为总理,拟订办事规则十二条”,开办宗旨“以联合社会、开通智识、改良种植三端为目的”。[42]总之,这一时期,农务总、分会纷纷设立。据农工商部统计,至1910年,“报部农务总、分各会,直省以次第举办总计,总会奏准设立者十五处,分会一百三十六处”。[43]其中大部分得益于农工商局的敦促。除了劝办农会之外,农工商局对农业发展采取的新举措还包括设立农业试验场、振兴畜牧、种植、渔业等项。浙江商务局自王省三接办后,“凡关于农工商矿诸务,无不悉心研究,以期日新月异”,并拟先从农业入手,将“本城西大街巡警局后面空地三十余亩,筹集官款,兴办农业试验场一所”。[44]四川设立农业学堂和农业试验场,“因规模未备,派人来东调取农工商务局章程,籍资仿办”。[45]甘肃自设立农工商矿局以来,次第筹办垦荒、种植、桑蚕等事,并且成效显着,“前次呈验丝筋一律匀净,尤徵明效”,而各属所禀报“林业新种,成活者多至八九万株或万余株,少亦千数百株不等,农场所种则有比国之萝卜、葡萄,西属之甘蔗、桑秧,秦中之橡树、莲藕,皆本省所未见”,该省宁夏、固原等处,“亦皆仿设试验场,推广植业,以厚利源,因地之宜不拘一类”。[46]广东省改设农工商局后,在部院的倡导下,积极劝办农业。农工商局以“粤省山多田少,树木成林”,特委派人员前往北江一带会县确查,“该处山场若干、坐落系何地、所产树木大小种类若干、何木可用,一一取样缴验”,以及“有无商人采办,水陆运道远近难易”等情。除了广东一带,又派员前往琼南各属查明,“如有商人纠集资本,欲开崖州及陵水县两属森林,以收天然之利”[47]是否可行。此外,“垦荒攸关大庾正供,尤为实业中第一要政”,加上农工商部通行推广,饬令“各厅州县详查所管地方官荒、民荒,并气候土宜,绘图造册悉数报部”。鉴于此,很多省份均积极筹办垦荒一事。甘肃农工商矿局另行设立清赋劝垦总局,由农工商局派委员司担任会办,专事此责。规定“凡各属清查地赋、垦荒、升科等事,业经本局者移入清赋劝垦局筹办”。[48]黑龙江则奏准,变通沿边荒务,设法推广。浙江农工商矿局奉部谕饬“讲求农政,开垦荒土”,并以“清查荒产为理财第一主义”,故饬各属清查荒产,并对荒地的开垦做了详细的规定。将官荒、民荒“按照亩分绘图造册,由县中送到局,然后辨其土之性质,一律开垦”,其中凡“官荒之地为官产,由本局雇农帮种,其民产亦由本局处置酌量年限,给以租金,限满不愿自种者,则应偿开垦之费,有力开垦者,着即日自行报垦,如有任令荒废抗不遵垦者,由局饬县传案惩罚”。[49]可见,各省农工商局在农政方面对垦荒的重视,均积极经营,并有所建树。垦荒之外,对农业的重视还体现在设立各种农林公司。在农工商部的劝谕下,各省广设农林垦牧等公司。如广东某商张卓光创设一同益垦牧公司,“垦地种植桑树一万七千五百株、种植桐油树七万七千七百株、茶油树一千一百株”,而禀请农工商局给予立案。[50]其他如安徽奏设安阜农务公司,四川奏明开办乐山、汶川、邛州等处林垦公司,广西则奏明设立桂林、平乐、梧州、柳州等各垦牧公司共25处,新疆亦奏设水利公司等等。其实除了官办的公司外,江苏、江西等省还有绅办之垦牧公司。[51]山东省亦劝谕绅商开设农林实业公司。如山东海丰县杨令辰选提储的款,劝谕绅商“纠集股金试办一农工实业公司,命名‘训惠公厂’,以振兴工艺农业”,并酌拟试办章程禀明农工商务局核示。[52]这些新举措,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学的推广。总之,在晚清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行政组织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建立近代农业体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农业改良中各项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正是晚清的农业改良运动拉开了中国农业走向近代化的序幕。在改良中兴起了新式农学,加速了近代科技对乡土社会的浸润、蔓延,增加了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