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城市规划职称论文浅谈农村建设规划布局模式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3-06-15
简要:摘 要:本文从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布局模式入手,针对农村新民居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规划类型、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布局的思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摘 要:本文从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布局模式入手,针对农村新民居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规划类型、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布局的思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关键词:农村新民居,规划类型,建设布局模式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新农村建设和新民居规划在国家号召下也已浩浩荡荡地开展多年,在这一轮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虽然农民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提高,居住品质也相应得到了改善,但从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很多问题也相应地暴露了出来,尤其在新民居规划布局中出现了大量的“排排房”“兵营式”的布局模式,“千村一面”的情况正越来越严重。

  2 新农村建设规划类型

  通过对我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学习和总结,在新农村建设中,新民居的规划类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① 保留整治型

  适用于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留价值的农村聚居点、有一定规模且不适宜或无扩容需求的现状居民点,通过整治的方式,改善居住条件,统一整体风貌,通过整治、更新使其适应当代生产、生活的需要,且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不走样,形成良好的乡村风貌。

  ② 现状扩容型

  适用于有一定基础,对外交通便利,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对周边乡村有较大辐射作用的现状聚居点。通过新建民居对地域特色的强调和对旧有建筑的改造,实现新与旧的风格统一;通过扩容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加大该聚居点的辐射力度,成为该区域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③ 新建集中社区型

  适用于有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区位潜力较大,发展规模化生产的条件优越,且周边中小聚落集中居住愿望强烈的村落。通过将附近中小型拆并,集中人口与财力,有利于提高一次性公共设施的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通过科学统一的规划,实现有利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并具有本土特色的较大规模、适度集中的新农村聚居点。

  3 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思路

  3.1 注重乡土文化的延续与村庄原有肌理的保持

  在大规模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很多集中新建的农民住房,整体布局过于简单,行列式兵营状布局较多,丧失了传统乡村气息,割裂了民居聚落于自然地理的天然联系;在建筑形式和建筑群体组合方面对当地风貌和地域特色考虑不够,有的只是简单地重复已有户型和外观,致使村庄风貌趋同性大增;在民居单体的设计上对当地农民的生活性、生产性需求考虑不足,没有照顾到农民的生活模式和习俗,往往套用现成的城市住宅模板,强行植入农村新型社区,使得乡土生活的特色与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延续,让很多宝贵的风俗习惯和人际交往模式消失;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将城市的别墅式的住宅照搬到农村,不仅在功能上与农村不适应,而且也造成了乡村整体风貌的混乱和地域特色的空间错位,使本地传统乡土文化特色遭到极大破坏,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另一个方面,很多人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拆旧房、建新房”,于是大量包含了本土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因与当前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在这轮建设中被拆除了,使这些宝贵资源无谓地消失在了新建的热情中。

  村庄的规划建设应该保留和传承农民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乡土文化的延续。要坚决防止套用城市居住小区的理念来规划村庄;坚决防止村庄兵营式布局,造成千村一面;坚决防止不切实际进行大拆大建和大规模整治,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保持村庄原有的肌理。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不同,后者的建筑多在城市之中实施,建筑体量巨大,建筑群体受到诸多限制,很多传统的聚落形态原型难以运用,而新农村建设却在地域特色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居住习惯更适合于传统的聚落空间组织,也使很多传统中优秀的聚落原型有了继续发展的广阔天地,可以成为我们传承建筑地域特色的优良载体,所以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发挥这些积极因素,让乡土文化借助新农村建设有一个新的发展,而不是在这轮新建运动中消亡。

  每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貌,应该把握整个聚居点作为整体出现时的形象,建筑的风貌最终要统一到建筑群体整体的风貌上。新建聚居点因为道路、市政等的规范要求,不可能完全复制传统的民居组合模式,但是作为规划师和建筑师,一定要关注最后的群体风貌效果,不求与传统完全一致,但求达到的最终效果与传统意匠形似、神似。

  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应避免盲目的大拆大建,注重乡土文化的延续与村庄原有肌理的保持,但是更应该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民居作为人们生活的工具和载体也必然要随着时代而向前发展,所以对古代传统民居的态度也应该是持一种扬弃式的发展的态度,要保留和继承其精华的地方,要更新和发展其局限性的地方,使传统民居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对传统新农村建设应探索民居地域特色,提取其传统精华、更新民居功能、保护和延续本土文化及原有肌理,让新农村建设更加良性的发展下去。

  3.2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村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村庄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周边的区域,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必须加以保护。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自然的形态,生物的多样性及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不劈山、不砍树,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填池塘、不改河道,不破坏自然水系;要充分利用村庄地形地貌、天然水体、绿化,加强村口和公共服务中心的景观环境建设,营造乡村风情,彰显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规划要依据村民的生活习惯、现有建设基础、农宅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村庄的编制规划。防止出现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等超越农民承受能力,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等不良观念,实现规划指导村庄建设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修路、建房子,除了这些涉及到实体的建设活动外,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农村民居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用一种更加全面的视野去审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让我们的新农村的“新”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下的发展,而不是对传统的否定和破坏。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都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对农村民居“生态”、“情态”、“形态”的关注,将之作为一个有机的 “生态系统”去全面统筹地进行思考、更加完善细致的去进行新农村民居的设计,让村庄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村庄的建设可持续发展。下面对“生态”、“形态”、“情态”进行逐一解读。

  中国农村民居的“生态”观念是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引导,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这里的“天”指人类所处的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强调了作为客体的“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充分的融合,反映到中国传统民居上就表现为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及营造技术等诸多方面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利用自然有利条件服务于人的生态精神。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从相地选址、保土理水、整治环境、营建空间等四个方面去思考。

  “形态”包含农村民居聚落的形态和民居本身的建筑形态。新农村的民居建设,特别是新建民居的设计与建设,一般意义来说,其实是以现代的建筑及结构体系替代或局部更新了传统的建筑与结构体系,如果没能充分理解、吃透传统农村民居的聚合方式、建造体系背后的地域特色、文化信息,只是简单地理解为用“军营式、大集中”替换了“自然的乡土聚落”,用“新房子”替换了“旧房子、老房子”,从而出现简单、粗糙的处理方式,那么就是对传统农村民居及聚落“形态”的极大破坏。

  “情态”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是与人的生产、生活最直接相关的部分,也是最不好具体化和量化的部分。它寓于乡村的山水之情中,寓于传统农村的街巷、院坝空间中,寓于传统农村民居的一砖一瓦、任何一个可能的建筑细部中,也寓于传统农村民居聚落与一山一水相互融合以整体姿态出现后,所体现出的浓郁的自然、淳朴的乡情中。所以“情态”是建立在“生态”与“形态”这些现实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情态”是精神上的,不好把握,但是却不应该被我们所忽视,反而它对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农村的使用者——村民而言,一个新农村建设在“情态”方面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使用感受,在新民居中,他们能否找回当初的邻里关系,能否找到他们熟悉的情感空间,这些无形对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邻里交往空间”的营造

  规划可以村庄公共服务区为中心,打破传统的行列式布局,采用多个单元户组合成公共庭院,四面围合,形成合院结构,是传统独立院落式住宅和邻里单位住宅的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传统组合方式、结构的单调,使得每个合院不仅拥有私家庭院,同时拥有公共庭院,形成良好的邻里生活氛围,同时在规划布局中比较自然地形成以公共服务区为中心、以村内主要道路为纽带、以分散的各个居住组团(院落)为单元的“细胞”型的“扩散式”布局结构。

  对于新建集中社区在选址地形往往位于用地较为平整舒展的位置,有利于村庄的发展和布局,且往往以蕴含传统场所精神的场地或建筑为中心生长,没有太多文化积淀的地区,一般可以将新建农民聚居点围绕新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态可以吸取传统的中心式聚落的布局形态。根据选址客观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心发散型、多轴序列型两种类型,下面从空间布局和路径设计两个层面分述如下:

  (1)中心发散型

  a.空间布局:其空间布局适于地形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且以历史建筑或具有场所精神的标志物、传统聚落核心或重要的公共服务建筑等为空间布局的中心,发散布局新建民居和配套设施。适用于基于传统聚落的生长的新农村社区建设。

  b.路径设计:以新建民居中心聚点为核心的辐射型发散环状路网串联整个社区建筑,由于地势平坦,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可较好融合,一般布局于车行道路两侧。

  (2)多轴序列型

  a.空间布局:其空间布局适于大体平整的场地,有小的丘陵起伏,以相对集中的农村民居为单元,形成一个建筑序列。建筑序列的形成可以是吸收传统建筑中的以序轴统筹的院落群,也可以是由街道为骨架形成的街道空间序列,通过几个序列路网的连接实现多轴序列空间的形成。

  b.路径设计:跟随由建筑群或街道形成的空间序列布置车行道路,并合理将道路连接,形成网络。步行道路以各序列轴为单位形成小的内部循环型步行系统,各序轴间的步行交通跟随车行道路布置于其两侧。

  3.4 注重旅游产业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依托

  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旅游资源的村庄,应在规划建设中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牌,新农村建设中应较好地体现民居对传统地域特色的保留性。让人游弋于其间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风情。

  4 结语

  结合国家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在新农村民居布局规划中,切不可使用“一刀切”的方式。采用何种新农村建设布局模式,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生产特点、现状聚居类型与村民意愿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现状聚居类型的成因、优劣势分析,通过实地的调研与考察,选择适合于当地的布局模式,才是最好的选择。希望通过我们规划工作者的努力,使每一个村庄都变成“乡土传承、肌理延续、特色鲜明、生态良好、配套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