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发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粮库粮情监测系统.采集器多点实时采集仓内温湿度、粮食温湿度及仓内空气混浊度,并将以上参数实时传输到中继器,中继器汇总数据后再通过以太网传输到远程服务器;WEB端监控程序显示所有监测点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及变化趋势.该系统可实现对粮仓存储环境24小时监控,使粮仓管理更加智能、便捷.
关键词:物联网;粮情;以太网;中继器
《物联网技术》杂志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手续齐全的物联网专业科技期刊。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储备安全问题是粮食储备工作中的关键,为了保证粮食品质,最大限度减少粮食仓储过程中的损失,必须准确地掌握粮食仓储过程中温湿度等各种粮情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处理.[1]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粮库粮情智能化研究向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方面发展.孙茜莉提出了结合ARM和232串口,采用以太网通信的方式采集粮仓内特定点参数,对粮仓内粮情进行监测.[2]段天浩提出通过3G无线网络实现粮仓数据通信.[3]林泽等人采用分布式网络构建粮仓网络拓扑.[4]李理提出通过Zigbee构建粮仓无线监测网络.[5]钟志杰提出基于“云外包”模式的粮情监测系统.[6]总体上看,粮仓粮情监测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通信方式和拓扑结构上,对数据采集本身缺少关注,大多终端采集采用“固定采集-传输”模式,采集的传感器接口是固定的,网络通信方式也是固定的,当更换传感器或網络结构时,系统大部分需要更换.本文研究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粮情监测系统,重点关注传感器接口的一致性和通信模式的可选性,整个系统的框架确定后,网络内部结构及采样参数可以任意更换,适用面更广.
1 系统整体设计
硬件以STC15W4K32S4单片机作为采集器和执行器处理器,功能性的模块主要由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单片机配合使用.采用C语言、Java语言编程开发.
系统包括采集器、中继器、执行器和上位机.采集器采集粮仓环境温湿度、粮食温湿度、仓内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为方便扩展连接不同标准件的传感器,采集器上的传感器接口设计为标准的485接口和4~20 mA电流接口.中继器通过轮巡的方式查询采集器的采样值,汇总后再通过以太网传输到远程服务器.开发的远程WEB程序可以实时监控粮仓内各个采样点的参数值,并能设定阈值,当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超过设定值后,会通过中继器发送指令给执行器.执行器设计为标准接口,包括继电器接口、485接口等.
2 硬件设计
2.1 采集器设计
采集器的处理器选用STC15W4K60S,5 V供电.参数收集采用“1—N”的模式,多点的数据汇总到一个中继节点.采集器和中继器之间的数据汇总可以根据现场环境选择大功率170 M无线、WIFI传输或者485有线传输.传感器采集接口则集成常规的数据接口,便于后期扩展使用,包括485接口、4~20 mA接口和IO接口.
采集器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7]温湿度传感器板载集成了485采样接口、0~5 V采样接口和4~20 mA采样接口.采集器定时采集相关温湿度及空气信息,并将数据传递给中继器,并由中继器上传给远程服务器.数据传输选择WIFI传输、433 M大功率无线传输和485传输.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的采集器处理器选用STC15W4K32S4系列单片机,兼容传统8051类型机的指令代码,宽电压2.2~5.5 V供电,内部晶振可选,USB口下载.采样板采用485接口或4~20 mA电流接口.
I/V转换电路见图2.4~20 mA电流从接口P7送入,0~5 V电压从P8输出后送到单片机内部AD引脚.运放选用高精度低失调的OP07,由DIP封装的TL431组成的高精度稳压电源对运放供电,DIP封装确保了散热性能,散热功耗达到1W.I/V电路要求输入电流和输出电压满足线性对应关系.转换关系为V=-1.25+312.5I.R40,R41,R42组成负稳压电源,V1=-(1+R41R40)×2.5V=-3.125V.R39和R38组成分压电路,V2=R38R38+R39×V1=-0.1V,U3反向输入端电位V3=V2=-0.1V,PNP型三极管用于扩展输出能力.R33是4~20 mA的I/V转换电阻,由于运放的作用,这个电阻的最小取值可以很小,电阻越小越能减轻前方传感变送器的供电要求.[8]V4=V3+R33×Iin=-0.1+2.5×Iin.滤波电容C56和两只1N4148(D15和D16)用于对输入电压进行保护,防止干扰信号的串入.采样电压V4送到U21的同向输入端,V5=V4=V3+R33×Iin=-0.1+25×Iin.U21输出端R34和R44分压后从P8端口送出I/V转换的结果,Vout=(1+R43R44×V5=-1.25+312.5Iin.为确保测量精度和系统稳定性,I/V电路中所有电阻均选用温漂不大于50 mmp的精度0.1%的E96分度金属膜电阻.
采集器中集成了多种通信方式,包括485通信、WIFI通信以及大功率无线通信.当粮仓现场网络环境良好,可以选择WIFI通信.粮仓无外接无线信号强干扰并且对通信距离有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选用大功率无线通信170 M.通信距离远且无线干扰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则可以选择485通信接口.可随机测试,也可连续测试,抗干扰设计能提高系统精度和可靠性.[9]WIFI通信实测空曠地通信距离为100米,最大发射功率100 mW,宽供电电压2.4~3.6 V,便于电池供电,电路图如图3所示,通过单片机串口和E103-W02实现通信,完成配置及数据收发.
RS485总线是串行总线标准,采用平衡发送与差分接收的方式.为确保通信正常,在电路中加入总线保护和隔离电路,电路如图4所示.TTL端选用NEC的光耦PS2501(J9,J10,J11)实现总线端和控制端的隔离,同时控制端和总线端的电源通过DC-DC器件B0505S-1W实现隔离,确保总线中的干扰不会影响到控制系统.485总线端A,B引脚分别通过R96,R97电阻上、下拉,确保485无数据收发时,总线端的干扰会造成数据误接收.D30,D31和D32是6.8 V钳位二极管,用于保护485端口,避免总线电压过高烧坏控制端.C31,C32,L21和L22用于提高电路的EMI性能,屏蔽总线工频干扰.
2.2 中继器设计
现场采取1-N的布网模式,采集器的数据汇总到一个中继节点,再由中继节点通过以太网将数据上传到远程PC端.中继器的结构见图5.中继器采用有人物联网公司生产的USR-TCP232-T2物联网串口以太网模块,实现RJ45网口与TTL 串口之间直接的数据透明传输设备,无需单片机驱动,其内部搭载M0系列处理器,运行速度快、效率高、低功耗、体积小.模块在透明传输过程提供TCP和UDP传输协议可供选择,方便用户根据需要选用.
3 软件设计
系统分为三层结构:底层采集执行器,中间传输层,上位机.整个系统传输协议采用工业级MODBUS协议.底层采集执行器在粮仓内部,实时采集粮仓内部环境参数和粮堆温湿度参数,通过WIFI、485或无线传送到中继器.执行器接收到中间层执行命令,控制粮仓内的加热炉和鼓风扇.中间传输层接收到底层采集到的数据,存放在缓存区.当上位机发送读取命令时,通过以太网回传数据,同时,接收写控制命令,下传到底层采集执行器,控制粮仓设备.上位机由Java编辑开发,在数据传输协议中采用TCP协议,TCP三次握手,保证数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当上位机发送读取命令后,收到中继器回传的数据,进行解析.上位机可以手动控制粮仓内部设备,也可以设置参数自动控制设备开启.上位机在显示实时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查看往期数据记录.
采集器软件代码主要负责环境参数的采集与上传,进行ADC转换得到具体数值,温湿度环境参数由DHT11模块采集数字量输出,无需ADC转换.当采集器接收到查询命令后,将BUFF中的数字上传到中继器.上位机软件由Java编程语言实现,系统分为三个模块: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和通信设计.人机界面用于显示粮库内2D监测图,各个点的实时参数监测.采样的数据定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信支持TCP协议,数据交互通过socket包完成.
4 总结
设计了一款基于物联网的粮库粮情监测系统,可以完成现场粮堆及粮库环境的测量,通过中继器上传到远程PC端.PC端可以通过三维模型监测到粮仓内各个点的参数,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控制鼓风机、冰箱、加热器和加湿器,用于保证粮仓内环境的稳定.该系统已在合肥某粮库内试运行半年多,提高了粮库监测的效率,减少了人力.
参考文献
[1]周慧玲,甘典文,王智威,等.基于ARM/GPRS/ZigBee技术的无线粮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控技术,2011(2):11-15.
[2]孙茜莉.基于ARM9的粮仓环境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段天浩.粮情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4]林泽.分布式无线粮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工程师,2008,37(7):71-73.
[5]李理,刘柯岐.基于Zigbee的粮仓分布式传感器网络[J].兵工自动化,2008,27(9):63-64.
[6]钟志杰.基于“云外包”模式的粮情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合肥:安徽大学,2014.
[7]胡 毅,林其斌,党小宇,等. 金属应变片电阻传感器测量性能分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5-38.
[8]杨坤,李文娟,杜坤梅.基于DSP的多级油泵测控系统[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2):6-10.
[9]宁丽娟,张殿甲,毕凤可,等. 基于C8051F单片机动态测流系统平台的设计[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1-12.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