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内部控制属于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时的管理手段,通过内控能够为企业顺利运转提供较大保障。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全面风险控制的实施变得越发重要。因此企业需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并将此作为导向,针对内控体系进行完善,及时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经济效益同时获得长远发展。
本文源自张娟, 中国外资 发表时间:2021-05-28《中国外资》简介:《中国外资》以促进“政府与企业沟通”为办刊宗旨。本刊以诠释中国外资政策法规、解读招商引资领域热点问题、推广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而得到读者关注与业内的好评。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经济效益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需承受多方考验与风险,在此情况下,其内控体系也在不断进行延伸与丰富,但是总体上来讲,风险控制仍然存在不完善问题。因此企业应注重风险控制的加强,逐渐健全自身在风险方面的管理机制,重视内部审计、内部监督,针对风险进行全面控制,积极建设内控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之间存在的联系
首先,目标和主体存在一致性。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在实施过程中,需全体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和配合,在全员参与情况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实施的初衷虽然有一定差异性,但是目标上却存在一致性,即保证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全面风险管理属于内控主要发展方向。全面风险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会对内控原本框架展开拓展,使其更加细化,是在内控框架上逐渐发展起来,当前市场经济整体环境比较复杂,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会面临多种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因此内控管理在实施时需将风险管理作为主要导向,进而为企业实现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最后,内控是企业实现生产规模化状态下产生,全面风险管理体现了内控的拓展,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就应注重外部环境构建。而全面风险管理便是针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把控,内控实施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盈利,二者之间存在依存和制约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1.有效性
有效性属于全面风险管理下企业开展内控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需保证制定的内控体系能够与企业各部门职能和机构之间相适应,不仅需符合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也需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特点体现出来。同时企业需结合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加强内控体系更新与调整,进而使体系在实施时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保证。
2.全面性
全面性属于内控体系在构建时的重要原则,可以保证企业实施内控体系体现出多层次与全方位,渗透在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其中包括业务领域以及非业务领域,也包含各个岗位和各个部门。同时全面性也能体现出工作人员实现全体参与,保证企业基层工作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都能受到管理和控制。
3.系统性
企业制定的内控体系应为统一、完整整体,制度需基于企业发展展开,进而使各岗位和各部门都能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目标,将自身作用发挥出来。在此过程中,需保证岗位和部门在设置时具有不相融性,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联系,进而保证内控体系中的各部分可以相互促进与补充。
4.以人为本
人属于企业得以发展的资源,在全面风险管背景下内控体系实施需由人进行贯彻与执行,人文性特点明显,但是每个人在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等多方面会有所不同,进而工作人员对于内控和全面风险控制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因此企业需基于工作人员具体需求和现状制定内控体系,体现出人文本思想理念,使内控体系可以在工作人员中具有较高认可度,进而为内控有效执行创造良好条件。
5.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属于企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原则,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全面风险管理下实施内控体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企业风险识别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最大可能将企业产生的损失减少,为企业实现持续性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1.完善治理结构,重视内控机构优化
山西证监局对STAT现场检查发现,采购业务方面存在的内控问题,即公司对于关联方实施的付款管理未能到位。关联采购未能根据合同约定金额付款,存在大额预付款项的问题。山西证监局在2020年11月10日对上市公司下发了责令改正决定。内控问题出现容易影响营运资金流转,极易使关联方存在经营资金占用问题,影响公司经营活动,因此需注重内控实施。在市场环境较为复杂背景下,为促进内控体系构建,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应注重改革实施,针对管理制度针对治理结构进行优化,积极构建内控机构。首先都需对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将股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战略决策在制定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其次,企业需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对自身组织框架进行完善,积极建设内控机构,由内控机构对内控工作展开统一领导,为了加强内控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间结合,内控机构需具备独立运营权以及管理权利,进而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2.规范内控制度,展开全面风险考核
首先,需建立内控制度,并注重内控制度完善性,保证内控和全面风险管理之间进行融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内控需要将制度全面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可能比较多,一旦遇到风险,需结合实现情况对风险进行优化处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针对各项制度展开调整,如针对内控中缺少事前监管这一问题,需对内控审计相关制度展开调整,促进内部审计前移,推动内部审计和全面风险管理之间的对接,在此情况下,能够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应积极发挥绩效考核价值与作用,运用绩效考核方式促进内控质量提升,结合全面风险管理下内控体系的具体要求,企业应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在此过程中,需建立与全面风险控制相关的指标,将定量和定性充分结合在一起,进而保证内控实施整体质量。
3.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内控整体能力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实施的内控体系,关键为确保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结合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各项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需重视宣传工作的加强,促进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思想意识的提高,并且针对内控工作在实施时存在的问题实施宣传教育,进而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构建内控体系的重要性。同时内控部门需不断总结企业面临的风险,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可以运用集中讲解和宣传的方式。并组织风险警示会使工作人员形成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统一认识。同时,需积极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工作人员内控能力提升。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于工作人员要求更高。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应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促进工作人员内控能力提升,增强工作人员分析能力与预测能力。
4.推动全员参与,建设风险管理文化
在经济环境越发复杂背景下,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复杂,因此传统风险管理思想理念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现代化风险管理需要。在此情况下,全面风险管理需要体现在企业内控中。全面风险管理属于全新管理理念,可以视为企业开展文件建设时的组成。首先,高层需给予全面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并展开深入、细致分析与研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能够实现制度化。其次,企业可以定期组织风险知识讲座,提升员工风险识别能力,使风险管理能够在员工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5.加强内部建设,设置审计监督体系
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设置审计机构,保证审计机构独立性,这是现代企业应设置的组织机构,能够促进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审计监督体系的形成。就部门职能来讲,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特点在于与其他机构相比独立性明显,其中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首先,内部审计相关机构中的部门经理为企业高层担任,风险管理思想理念比较独特。同时审计机构为不同部门当中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构成,独立性比较高。最后,内部审计需积极参与到企业当中实施风险管理各环节,针对风险控制实际情况展开实时监督,并向相关部门对具体情况进行汇报,做好风险处理工作。
6.重视外部配合,参与外部监督检查
就企业来讲,外部需面对的审计机构主要为投资者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公众消费者和社会内推。对于这些监督主体来讲,政府部门以及投资者会运用定期方式实施监督检查,公众消费者与社会媒体会通过不定时方式进行检查,即时对企业动态进行关注。在媒体信息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媒体整体监管力度获得了较大程度提升,对于企业来讲,需积极对外部监督相关机构的检查进行配合,在此基础上针对内控体系实施不断调整,促进内控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
7.加强风险评估,保证决策制定正确
决策属于风险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内部管控,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决策问题,对于决策来临之前,属于在风险来临之前,有效避免风险的重要条件,要想保证全面风险管理获得较好效果,就应在正式作出决策之前将风险评估做好。首先,在制定决策之前,需保证资料收集充分性,进而为决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就决策来讲,并不是单纯的做或者是不做,而是需将客观因素作为依据,并且充分考虑到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在针对财务数据、政策规定、市场数据等进行分析前提下展开最终决策。同时在制定决策之后,需展开风险分析。决策在制定之后,需针对决策进行反复风险评估,运用假设方式对决策进行推演,进而对决策是否能够体现出正确性进行评估,比较清晰的识别风险,如果决策在制定之后可能会存在法律风险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风险,需保证其处于可控范围当中,并且准备相关备用方案,避免在发生问题时出现措手不及情况,进而保证内控在实施时的整体效果,促进内控体系构建,使内控体系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保证企业整体经营与管理效果。
总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运营过程中需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积极构建内控体系,将风险管理全面落实,降低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通过内控体系构建与完善,能够使企业内部更具约束力以及监督力,实现管控能力不断强化,提升生产效率,强化风险管理,积极设置内部审计相关机构,保证风险管理全面性,促进企业获得更稳健发展,充分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