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路径分析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9-02-12
简要:中国目前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自身领导地位,如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如何实现善政与善治的互通,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

  中国目前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自身领导地位,如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如何实现“善政”与“善治”的互通,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既是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遵循,又是扬弃地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社会治理理論的重要成果,更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本文剖析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意义,在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路径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观察与思考

  《观察与思考》杂志是浙江省社科院主办的一本通俗性政治理论刊物,创办于1984年,原名《学习与思考》,2009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荣誉称号。是一本主要面向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宣传文教系统宣传理论工作者的通俗性的政治理论类学术期刊。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得益于我们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治理由“善政”转向“善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治理主体,治权运行方式,治权权威,治权运行领域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有效地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进程,是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

  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统称。国家治理体系是指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涵盖了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技术三大要素,涉及了由谁治理、如何治理和治理得怎么样三个问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在适应我国的国情基础上,完善目前的体制机制,不断建构新的制度规文,使之更加科学、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等公共事务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现代国家运行过程中权力和权利主体对各项法律制度的运用能力。

  尽管历经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但必须意识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比如有限的政府和人民无限的需求这一矛盾还没得到有效的解决,动态和稳定治理框架尚未形成等等。因此,国家治理想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效果,根本途径就是突破各种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路径分析

  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我国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 ,构建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方式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我们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监督能力,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

  (二)积极稳妥推进治理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我国过去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时间里政治改革步伐基调是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治理行政体制改革。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基本政治框架不变动的前提下,国家治理主体由过去的党国政府单一主体逐渐变为现在由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非制度化的公民第三方组织等组成的多元治理主体;国家治理方式由过去生老病死政府统一集权管理的体制机制转变为政府简政放权、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多方混合分权协调管理的行政体制机制。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国家治理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其中包含着权力、权利以及利益三个层面的关系。

  第一,利益关系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需要以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为出发点,解决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第二,政治权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凭藉,我们要从当前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结构关系。我们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公正化的权力监管机制和巡查制度,要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第三,公民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中,由社会公共权力所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 ,它是国家治理的法定基础。我们需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力量来保证国家外部安全,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的建设来保证国内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使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实施协商治理,丰富民主机制,创新和加强社会自治能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民主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在我国,协商治理是协商民主与协商政治的产物,它是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的重要方式, 也党协调解决“有限政府”和“人民无限需求”二者之间矛盾的基本方法。我们要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略,形成公民、社会、政府、国家和党的各种各样形式有效的混合协商治理机制,如实际民主与程序民主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等。

  社会自治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治理,是一种由“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的国家治理框架。 我们要加重视社会自治。良好的社会自治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實现长治久安和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要提高公民的社会自治能力。重视培育公民法治民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和权利责任意识,尊重公民的政治主体性,相信公民的民主治理能力,不断扩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要不断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制度,适时开展从农村村民自治转向乡镇社会自治的伟大尝试;要积极培育基层社会自治组织,提升公民自我管理的组织性;要完善社会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良好组织管理、社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制度体系。

  三、结语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由党所领导的、全民参与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生活变革,然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增强自己的执政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确保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地位。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制定的伟大战略目标之一,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致性出发,以科学、民主、法治、效率和协调为标准 ,创新和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市场运行体制、社会治理体制,实现国家管理与社会公民自治的协调、民主与法治的互融,改革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思想、体制机制,“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注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第1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35-236,4.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2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6.

  王浦劬.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策论(第1版).人民出版社.2016.173.

  于峥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学习与探索.2009(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273.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