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2-05-31
简要:摘 要: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建设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方式改革,完善高校治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包括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具体制度内容层面,同时包括顶

  摘 要: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建设是推进高等学校管理方式改革,完善高校治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包括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具体制度内容层面,同时包括顶层设计、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评价的行为层面,共同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的高校制度体系。目前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在制度内容、制度设计、制度执行与评价四个维度均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加快理念革新、完善执行制度、强化激励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完整的产教融合制度机制、建立质量评价制度体系等策略改进高校制度体系建设。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地方高校;制度体系建设

  在《現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机制创新,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善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推进应用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高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质量。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在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制度体系,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那么当前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建设现状如何以及存在哪些问题,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一、 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概述

  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与普通本科学校制度体系、职业院校的制度体系存在不同,应该完善普通本科高校制度体系,在其基础上汲取职业院校制度体系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制度,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制度应该是大学章程,大学章程应当是应用型高校的基本制度,是围绕大学内部组织、结构与管理开展大学内部活动,是以维护正常运行的组织文件。大学章程中涉及应用型高校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中体现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远景、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在基本制度中要融入公平、正义、民主、博爱和自由等价值理念,并沉淀到学校管理中形成一种制度文化。

  在应用型高校章程的基础上,形成一般制度。一般制度涉及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教师和产教融合等应用型高校运作的各个维度,根据制度内容制定具体的规定,其中明确机构、权力和职责。

  应用型高校在一般制度层面,能够为学校管理提供指导方向,但为了保障制度执行的成效,必须要形成具体制度,对一般制度进行细化,形成一些可执行、可评价的规则、细则、条例或实施方案。具体制度更加细化,可以考察制度执行情况,并能够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制度执行效能评价。从具体制度—— 一般制度——基本制度进行反溯,最后根据制度修订程序对应用型高校制度进行修订。

  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是由基本制度、一般制度、具体制度的基本内容构成,由顶层设计、制度制定、执行和制度评价的行为层面构成,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形成了包括制度内容、制度过程、制度评价完整的动态制度体系,来保障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运行与管理效能。

  二、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建设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是创新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建设现代大学的重要保障。本文抽取了全国30余所应用型高校的自评报告,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学校制度体系建设特点进行总结,提炼应用型高校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制度内容缺失

  1. 转型制度理念滞后

  数据显示,约50%的应用型高校明确提出当前学校制度建设的理念滞后,更加偏重日常事务管理和硬件建设,特别是面对应用型转型,很多学校对高等教育政策的认识和把握不足,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思想不解放,对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理解不深,对培养和怎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研究不够,对与应用型高校相适应的高校管理制度探索不足。应用型转型办学定位和战略没有落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认识不清;对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认识不足;对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供求关系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理解不到位;对学校发展任务不清晰,缺少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缺少创新意识、解决问题及勇于突破的精神,在管理层面改革与探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

  2. 高校制度机制不健全

  数据显示,约70%的高校认为当前学校制度机制不健全。从管理方式上看,当前学校管理手段单一,因循守旧,创新能力不足。从制度上,管理制度体系和细节管理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两级管理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同部门管理制度交叉,部门协同管理合作不足,岗位职能不明确的问题,对学校二级单位制度制定和执行缺乏有力规范和指导,对“重”“大”的内涵、外延把握不准,界定不清晰。同时对于相关制度建设,缺乏足够深入细致的调研,没有充分联系实际,执行中操作性不強。从机制上,一些高校对重大事项决策、执行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缺少完善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同时缺少健全的保障监督机制,对相关决策落实的监督反馈机制、决策评估机制、纠错机制不完善,更缺少畅通的信息公开机制。

  3. 高校学科制度亟待完善

  数据显示,85%的应用型高校特别强调学科制度的重要性。但应用型高校学科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学校学科评价制度不足。很多高校学科建设工作专职队伍薄弱,不具备足够的学科评价能力,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学科评价标准,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第二,学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应用型高校强化特色学科、强势学科的发展,集全校之力主推某一两个优势学科发展,在“重总量、轻增量”的学科绩效评价传统下,造成了应用型高校学科发展极度不均衡。第三,缺乏学科健康、快速发展的融合机制。很多应用型高校整体上学科水平不高,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二)应用型高校制度设计的问题

  1. 误解并忽视章程在制度体系的核心作用

  大学制度体系中大学章程是制度体系的根本依据,在学校制度体系事业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管理等制度中,必须体现学校章程的价值和精神实质。应用型高校的制度体系中应当内化大学章程的内涵和价值理念,并将其作为制度文化体现在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2. 缺乏制度顶层设计及价值融合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制度本身包含了风俗、习惯、规则和法则等内涵,强调约束作用,实现人与人交往中效用最大化。因此,制度不是简单的文本,制度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与价值是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从文化学角度说,制度是一种调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整合社会结构,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文化现象[2]。它也是一种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应该是制度的内核,是设计、执行、变革、监督制度的人们内心的价值取向、理念追求、利益调整的观念体系[3],要渗透于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中,被学校全部成员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4],并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给予体现。

  然而当前的应用型高校制度中缺少价值理念、道德精神等制度的文化内涵,制度的内核空洞无物,师生们只是看到了文本,却无法了解甚至感悟其中价值内涵,更无法将其价值和精神融合到师生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中去。

  3. 重视精细化管理而忽视人文关怀

  为了提高大学的现代治理能力,应用型高校倾向于采用科学管理的手段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文化,它倾向于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

  不可否认,精细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管理的规范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管理效能。但学校不同于企业组织,学校的“产品”与企业的产品不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灵魂的人,不能将人物质化。精细化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实证主义主流化的误区,科学技术的日益昌盛导致实证主义范式主流化,将人客观化,使人消失在社会功能里,使个人成为实现经济目的的工具[5],人与人之间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丧失创造力,失去人的本质[6]。

  严格统一的制度设计与个性张扬的学生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精细化管理不适于高校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过去强调强制的作用,把控制当成目的,强调把事情做正确却忽视了主动去做正确的事,比如将教师评估体系分数变成优良教学的替代物,纪律变成控制学生的替代物,屈从变成了工作结果的替代物,从而导致了学校管理是被迫决定、贯彻、实施,而不是主动决定和引领[7]。另一方面,教师之间人际影响重要源泉是教师自己的道德观、对工作的看法以及对引导他们工作的目的的看法[8]。当前的制度体系过于强调科层的、技术理性的权威,却忽视了道德权威,忽视了人文关怀,缺乏赋予感觉经验、直觉等信任,把神圣权威和情感作为认识的合理方式的基于道德权威的领导范式。

  推荐阅读: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