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教学本质上是作为高级生命体的人类的智慧保存与传递。只有智慧的大学教学才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只有用生命的智慧才能感染、引领大学生的智慧生命。大学教师作为高深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与传播者,作为大学生生命旅程的启智者、引领者,应在大学教学中深谙大学教学之道、大学教学之技与大学教学之艺,追求大学教学之道、大学教学之技与大学教学之艺的内在统一,达成教学智慧三重境界。大学之道的要义在于大学教师引领大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与生命之真;大学教学之技的要义在于提升大学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大学生感知世界的能力;大学教学之艺的要义在于熔铸大学教学之道与大学教学之技,提升大教师自身生命境界的同时,提升大学生为学为人的境界。
本文源自黄元国, 当代教育论坛 发表时间:2021-07-23
[关键词] 大学教师;教学智慧;大学教学之道;大学教学之技;大学教学之艺
习近平同志提出,当代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这是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与期待。大学教师作为高深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作为大学生的启智者、精神引领者,应在大学教学中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内化为融会教学之道、教学之技与教学之艺的教学智慧,追求大学教学之道、大学教学之技与大学教学之艺的内在统一,达成高超的教学境界[1]49-54。
然而,在大学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许多大学教师难以把握大学教学的规律,也疏于大学教学方法的提炼,对于教学艺术的追求则更少。由于忙碌于教学与科研的繁重任务中,大学教师常常感到与同事和学生的疏离。这种疏离表面上是大学教学时空的隔离,实质上是大学师生心灵的隔离,心灵没有对话,大学师生就会走向教与学的封闭。久之,大学教师会淡漠课堂的一切,大学生则会逃离知识,逃离教师,逃离课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言,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52。“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是教授各种科目。”[2]66当今大学课堂,我们已经离智慧的传承相去甚远,尤其是在缺乏生命交往的大学课堂,教师何以启迪学生智慧?本文尝试从大学教学之道的分析入手,结合当下大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大学教师教学之道、教学之技与教学之艺进行阐释,以期对推进当下中国大学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一、依循大学教学之道
道的含义非常丰富。在张岱年先生看来,“所谓道,实即究竟规律或究竟所以”。 “道字的本义是路,人所走的路是道,引申为人物存在变动所必经由的程途亦是道。物所必经由的程途,也即物所遵循的规律。”[3]而一切规律都遵循总规律,或者说普遍的规律,普遍的规律就是道。道乃实物之所以然。可见,道是万物运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万物之然,万物之所以然。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道是万物之所以由来[4]。“大学教学之道就是大学教学之理,是对大学教学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1]49-54大学教学之道就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教学规律与教学规则,是基于对大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大学教学是大学教师之天职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文化的传承就成为一个民族应有的使命与责任。教师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向前迈进的重要标志。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价值塑造者、知识创造者,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愈来愈凸显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师者天职。大学,作为人类高级文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之重任,教学是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最重要、最基础的渠道。大学教师不仅要教授为人为学之道,还要传授进业之法,解人生之惑和学问之惑。对于大学教师而言,通过大学教学传播知识,塑造价值,涵养大学生德性,这是大学教师的天职。
《礼记·学记》强调“建国军民,教学为先”[5]。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担当,也是最重要的使命。大学教学之道,是传授之道、学问之道,是大学教师立业之本。就传授之道而言,大学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需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素养,具备探索吸纳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这是后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发现和传播真理是大学教师的特殊职责”[6]。学问之道是指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要具备研究与探索高深知识的能力。这意味着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的高深知识储备,还需具备根据已有知识去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将创造的新知识用易于表达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的能力,即“传授之道”。因此,大学教学之道应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传授之道与学问之道的有机统一。
当下部分大学教师天职意识欠缺。许多大学教师迫于科研压力或者对大学教学的忽视,缺乏应有的教学担当。“我们重视教学,但仅限于同辈之间的交流。我们只重视远处的教学(即参加学术会议),只通过书面文字进行教学(即发表文章或出版著作)。我们并不重视在课堂上对未来的学者进行教学。我们把研究看成‘机会’(opportunities),而把教学当作‘负担’(burden)。”[7]大学教师以育人为首业,以学术为志业,而学者的使命是“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8]44。大学教师把学术前沿知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就是造福社会,就是为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潜心育才就是大学教师最高的师德。“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8]46
优秀教学是教师长期坚持卓越不止的教育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结果。这种教学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呼唤,教师的天职在于教师内心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的相遇与交融。这种交融即教学之道、教学之技与教学之艺的视域融合。这种交融是教师生命与学生生命的交融,是教师心灵与学生心灵的境遇,是师生灵魂的共舞。
哈佛大学选择教师的标准是不仅要有卓越的研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能为本科生提供优秀的课程,在讲台上传播高深的知识。为此,哈佛大学拒绝了优秀毕业生基辛格留校任教,即使是基辛格担任美国国务卿后想回母校任教,也再次被母校拒绝。因为哈佛大学认为,优秀的教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这是哈佛古老的传统,也是哈佛之为哈佛的魅力所在。
(二)大学教学是把大学生塑造成人的过程
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自生、自主、自为的活动过程。大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活动过程。大学教学通过大学教师的知识传授、思维启悟、实践历练,使大学生能理性认识这个纷繁的世界,冷静应对生活中面临的苦难与现实,不断完善自身,增强自返的能力。大学教学是为了把大学生塑造成为有思想的人,“教育所要传递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联系”[2]23。
“生命,而非世界,乃最高的善。”[9]阿伦特把人的价值高高举起,就是要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意识到,人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我们行动的最大意义。大学教学是大学师生生命共同之成长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师生不仅延续着自然生命,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品性养成和价值塑造都得到综合历练,大学师生的价值生命随之不断提升。
(三)大学教学是启悟学生智慧的活动
只有智慧的教学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只有用生命的智慧才能感染、引领学生的智慧生命。“教育就是从自我内部引出智慧内核,只有这智慧内核才有力量抵制谬误,用真理启迪生命。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断。”[10]32 “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10]32
为此,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具体而言,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从主导转为引导、指导、疏导、辅导、诱导;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11]。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12]2。可见,单纯依靠教学大纲传授知识不足以培养出“完整的人”。对于大学教学而言,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不可能涵盖该门学科的所有知识,更不可能包含大学生的内在生命。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把每一个学生纳入其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并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二、熔炼大学教学之技
大学教师不仅要明晓大学教学之道,还要掌握大学教学之技。大学教学之道是对大学教学之理的本质性与规律性的把握。大学教学之技就是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技巧。这是大学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依循大学教学的规律,把天职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启迪大学生智慧,塑造大学生坚实的根基,这是大学教学的原初境界,也是大学教学之道的基础。优秀的大学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因此,熔炼大学教学之技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教学之技是大学教学之道的外化,体现了大学教师对大学教育教学理念的参悟,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与应用。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组织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教学方法的取舍与大学学习心理相关联。大学学习的研究性、学术性特点,以及大学生学习心理等决定了大学教师更应注重讨论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12]51。
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博士有感于美国大学偏离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的现实,撰写了《回归大学之道》。书中详细分析了大学教学质量滑坡的六大原因,“其五,忽视教学方法”[13]。可见,德里克·博克也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忽视会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
笔者曾对十余个省份数十所全国普通本科院校 241 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教师参加所在系部组织的有关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讲座或培训情况”调研时,回答“偶尔参加”“经常参加”的教师分别为 136 人、82 人,分别占 56.43%、34.03%。此外,23 人所在高校的系部从未组织过相关讲座或培训,占比 9.54%。从调研数据来看,有一半以上教师很少参加课堂教学能力培训。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提升教学能力的内驱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的系部等基础教学组织单位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视不够,未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熔炼大学教师教学之技的渠道与方法主要有三。
(一)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层学习
大学学习是激发大学生个体内在智慧生命的过程。如果说中小学学习注重的是对于已有经验的积累,那么大学学习就是在前人学术积累基础上的一次精神探险,是一种深层学习。使用深层学习法的学生能够将已有知识储备和分配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且“注重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能用整体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14]119。而使用浅层学习法的学生“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把学习重点放在互不关联的部分,不注重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学习策略不作任何思考”[14]119。大学学习更加注重知识的建构与整合,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习得与思维水平的提升。“中小学学习主要通过行为模仿、知识理解达成对知识生命的初步体认。大学学习则需大学生经由知识内化、体悟反思,达成为人为学的智慧生命。”[15]
从学生成长的维度看,大学学习也是一种发展性学习。“发展性学习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具有整体性思维,能从整体性和时间性视角去考虑学习过程。”[16]“大学学习蕴含着很强的质疑、探究精神,大学学习是学在‘问’中,‘问’在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学 ‘问’,学‘问’的过程就是做学问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学学习不仅是一种‘研习’(研磨中不断习得),更是一种‘问习’(问疑中学习)。”[17]159-160
(二)启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学习就是学会思维。”[18]大学学习尤其如此。大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知识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的水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17]159-160“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作出主张的思考。”[19]34-38大学学习的发展性与探索性,决定了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设定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美国学者保尔(R. Paul)教授提出四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其一,为学生提供他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其二,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其三,指出证据与根据;其四,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19]34-38这些方法对于当下改进我们的大学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性。大学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大学教师引导大学生从疑难情境走向确定情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改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混合式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泛在的学习环境,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所谓 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0]大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学习。构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 “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1]。许多大学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学习的新特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大学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课堂中的“主持人”“协同者”“探索者”“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员”“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推动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者”[22]。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相继出现,呈现出与传统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形态。MOOC、SPOC 等在教育理念上倡导教学之技中融入教学之道,学习方式上注重打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两个环节,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融会。而且,MOOC 呈现出来的规模大、开放性、网络化、个性化、参与性等特点,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3]。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空间已不仅仅限于大学课堂,而是延展至课外,学习环境也已经不仅仅限于课内,泛在的学习社区已然到来;二是学生的学习反馈成为一个教师必须随时需要关注的环节;三是大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输—知识接受”过程。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MOOC 在实践中存在学生学习持续性不强、退学率高、交流互动不足等学习困境。就教师教学水平而言,MOOC 还存在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不足等问题,仅凭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学生追捧程度无法判定其真实的教学质量。而且,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缺失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由此可见,MOOC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或教学技术,不可能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24]。
三、熔铸大学教学之艺
作为大学教师,如果只是大学教学之技得到提升,那么最多只是成为一个高超的教书匠。没有理论与技术的融会贯通,就达不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大学教学之技重点在于解决如何引导大学生高效学习等问题,大学教学之艺则是大学教师如何利用高超的艺术达成价值观塑造、能力养成与知识传授的统一。大学教师应当把追求大学教学之艺的熔铸作为毕生目标。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凝练而成的。古往今来,教育家都非常注重教学艺术在育人养才中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强调教学是一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25]。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2]8。
大学教学之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注重大学教育理念与大学教学技巧的合一
“大学教学之艺是大学教学之道的具体化,也是教学之技的内在提升,是教学之道与教学之技熔铸的结晶。”[1]49-54大学教学需要教师创新大学教育理念,具备精准的大学教学设计能力和很强的教学实施能力。把知识学习、能力养成、品性陶怡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并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来。把大学教学之艺放在合适的位置非常重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自身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技巧使自我天资更好地表现出来,从中产生最优秀的教学”。[10]25
(二)形成独特的大学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教学语言特色、讲授特色或者师生活动特色等方面的综合展现,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集中呈现,是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艺术的高度合一。“风格是智者的最高德性。”[2]71高超的大学教师一定是能融合教学之道与教学之技,从而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我们必须理解隐身于教学杰作背后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及其观念,仔细观察别人的实践,但之后要着手消化和改造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使之个性化。”[26]21
大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罗庸教授讲课别具风格,郑临川先生在回忆罗庸老师的大一新生国文课时,写道:“先生的《孟子·养气章》讲得棒极了,简直像是孟子本人在当堂宣讲,同学们听了都好像感染到那一股浩然之气,觉得心胸开阔,激发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信与自豪感。”[27]大学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一是要学科专业知识积淀深厚,能清晰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学科前沿知识;二是对人才培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熟悉大学生学习心理;三是要具备融会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能力,充分理解与信任学生。
(三)充分理解与信任学生
好的课堂是师生相互信任、彼此成就的课堂。师生之间保持理解与信任的伙伴关系非常重要,优秀的教师总能平等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激发起其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理解优秀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某些特别的做法或规则,而在于教师的态度,在于他们信任学生有能力取得成功,在于他们乐意认真对待学生,乐意让学生自己控制自己的教育,在于他们负责让所有的策略和做法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服务,确保这些策略和做法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结果。”[26]77大学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成功。“我有过的最出色的老师总是让你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感觉优良。” [26]78
“大学教师不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公众领域都具有其与众不同的角色和意义。” [28]大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大学教师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大学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知识探险”中去感悟知识的魅力,历练自己的品性,领悟生命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以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态度去积极面对大学生活的挑战,在于引导学生朝着“知识学习、思维训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训练)、品格塑造”三个方面努力[29]。大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融会教育理念与教学技巧,达成教学之道、教学之艺与教学之技的内在合一。只有内心充实与睿智的大学教师才会吸引学生去追求一种内心丰实的智力生活,这种高品质的智力生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享受卓越精神生活的基础,这也是大学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