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代表团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与第一届取得的成绩相比,在一等奖中的排名有所进步,作为北京8千名体育教师的一员,我们感到欣慰和喜悦。冷静下来,我们理性思考,认真梳理了过去十多年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共同探索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月刊)创刊于1993年,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的综合性体育科技文献汇编。旨在多层次、多角度介绍国内外有关体育管理、科学训练、科学健身、体育教育以及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成果。
一、抓好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关键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有好的教育,方能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各项体育政策在学校生根发芽、发挥作用的执行者。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都需要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教育的现实需求。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撰文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许多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早在1986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除改善体育方面的设施条件外,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体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仍是当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可见,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并不是近几年来教育发展的结果,而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举办全国性的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意义重大。
目前,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教师工作量大;三是教师待遇和职称评定与其他学科教师差别较大,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四是教育内部编制的结构不合理,给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目前关键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解决?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尤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程度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市始终把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放在学校体育工作大局中,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工作,进行加强。
(一)牢牢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让老师在课改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中小学体育教师是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和主力军,因此,课程改革的方向正确与否,也关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2001年,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较好地继承了体育课程发展的已有经验,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改革发展思路,少走了一些弯路。
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开始不久,由于部分学者对课程标准的误读、误解,误导一线教师出现了“淡化运动技能”的言论和倾向,“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研究性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类似于“扁担、南瓜进课堂”的这种“情景教学”甚至被作为体育教学评优展示活动的优秀课参加评选,严重扰乱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为了扭转这种不良的发展势头,我国学校体育界的许多专家和学者作了不懈的努力,不少学者明确指出“《课标》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教学”。
北京市在课程改革初期,组织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特级教师,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坚持了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持本学科的实践类、技能性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开发和引进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不能选用以智力活动为主的非身体练习内容。二是强调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手段、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三是重视科学安排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适宜的运动生理负荷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这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通过日常教学视导、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强化这些要求,并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践。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正是这些要求和做法,北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才没有出现“淡化运动技能”的倾向,才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全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常开展,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教学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强化学科管理,狠抓日常教学质量,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磨炼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两者在实际工作中,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北京市围绕强化学科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是规范课堂教学,强化教学管理。北京市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早在1995年,出台了《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中学体育学科教学的意见》和《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意见》,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规范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
进入新的时期,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提出了“关注常态教学,回归真实的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的工作理念。2008年,结合贯彻落实中央2007年7号文件和北京市委2008年6号文件,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意见》。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门为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下发文件,是十分罕见的,足以证明北京市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力度之大。《意见》对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抓落实、见实效。要求市教委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管理长效监控机制,坚持常年对区县和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要求初中实施男女分班教学、高中开展模块教学,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在体育考试工作中增加过程性考核。2010年,北京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数增加为40分,其中,10分为体育课的过程性考核。增加过程性考核是为了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努力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既重视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并用考试评价的方式规范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2011年,义务教育学业质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过程性考核对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师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是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北京市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反馈工作,体育与健康学科于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对全市五年级和八年级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整个工作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等几个内容领域的学业水平监测,结合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等,总结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类教学内容测试中,对体操类教材(单杠、双杠)进行了大范围的测试,并对体操类项目回归课堂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回应了以安全为由,不按照国家审定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的错误做法,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供保障。2013年,北京市结合每年一届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开展了全新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对全市16个区县、144所中小学校,2880名中小学生开展运动项目的测试和问卷调研,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结果,进行学生体质、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研究,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学校体育工作决策服务。这些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区县、学校和一线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视。
除此之外,市区两级教研部门每年还要开展大量的日常教学视导和调研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很好地促进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教学中,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数量与质量齐抓,通过专项工作打造一支数量够用,业务精良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近几年,北京市在打造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方面,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方针,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中小学体育教师,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专项工作,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在增加教师数量方面,鼓励学校根据体育工作实际需求,多渠道引进和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近几年,北京市各中小学引进了数量可观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缓解了体育师资队伍不足的现状。根据北京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3年,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由6649人增加至8047人,6年间增长1398人,累计增长21.03%。其中,小学体育教师由3617人增至4631人,累计增长28.03%;中学体育教师由3032人增至3416人,累计增长12.66%。另外,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计划用3年的时间,为远郊区县引进1000名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专职教师。2013年,引进体育教师76名。教师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
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北京市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了很多工作。一是面向全体适龄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考核和培训工作;二是为优秀教师搭建平台,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骨干和带头人,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连续6年坚持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培训工作,考核内容以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内容为主,涉及田径、体操、武术和球类4个大项以及教育部颁布的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考核了5680名适龄(男教师45岁以下,女教师40岁以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实现了“全面实施、全员覆盖、分区推进、提高质量”的考核目标,解决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底线问题。
借助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北京市在推进课程改革初期,便提出了“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原则,2004年,先后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系列培训,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累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达2万余人次。目前,新版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新一轮的培训工作也已经开始。通过培训,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2001年课程改革启动后,北京市坚持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与观摩展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展示、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等工作。其中,以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与观摩展示为例,每两年组织一次,参与市级展示的教师150余名,累计近千名教师参与市级评优工作,参与学校和区县选拔的教师人数更多。通过多种形式为一线教师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关注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三、结束语
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专业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和解决。
在近几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综合治理的办法,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目标而奋斗。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强调“体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宣传加强体育工作的法理依据和政策依据,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唯有这样,学校体育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7-3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2013,11-12.
[3]王登峰.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4,1.
[4]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体字[86]002号)[S].1986.
[5]马凌.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回顾与思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锐意改革,探索体育教学改革新思路[J].体育教学,2010,12.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