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在课题“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实施语境中词汇教学的问题。以语境中词汇教学的课题实验为基础,介绍了语境中词汇教学的具体做法,总结了实验成果,分析了语境与词义理解的关系,并提出了实施语境中词汇教学的建议。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本刊是中国外语教学期刊质量检测网络入网刊物,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教育部联合检测质量优秀刊物,本刊文章题材新颖、内容丰富、语言地道、行文规范;体现素质教育,容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紧密联系中学英语教学实际,帮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竭诚为广大中学。
一、引言
语境这一概念是波兰人类学家马里诺夫斯基1923 年率先提出的。他提认为,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美国语言学家弗斯的观点则简单扼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词现于句,句现于语篇,而语篇现在特定的交际场合,至于词义上下文会告诉你。语境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外语的教与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版)》中五级标准针对词汇明确要求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根据这一论述,本课题在农村小班化英语课堂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不仅高效,有意义,而且大大降低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焦虑感,降低了学生学习词汇的难度,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成绩得到提高。
二、语境中词汇教学的实践
笔者选取了连江县一所普通农村校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实证研究。这两个班级都实现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和生源综合素质差不多,教师班子也相同,各种综合因素基本平衡。课题组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跟踪实验,以期比较语境中英语词汇教学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优劣性。
实验中,对照班仍然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而实验班则大量运用语境中词汇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实验班有序推进语境中词汇教学的实践和模生词词义。单句猜测词义的训练题型比如:
Look! Wang Tao is running on the playground(.跑) Could you tell me which bus runs between Fuzhou
and Lianjian(.行驶)
I’m afraid the colors ran when I washed the skirt.
(褪色)
The boy’s nose is running(.流鼻涕)
The pool has run dry(.变得)
He runs a company(.经营)
在此例中,run 有多种词义。教师先让学生确认该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判断其词性及其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引导学生通过前后语境猜测run 在句子中的具体词义。
4. 生生合作探究阶段
当教师确定学生无需帮助即可推断生词的词义
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即,将学生
按 3-4 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把段落猜词的练习分发到各小组,由小组长扮演队长的角色,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来猜词义。尽管学生之间存在能力差异,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积极合作。通过交流互助,他们的学习的效果更加显著。
5. 学生独立实践阶段
整个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生词能够独立进行语境推断。在实验的最后阶段,学生们被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通常是10-15 分钟)阅读文章并在答题卡上写下划线单词的词义。每周5 篇的文章阅读训练练习了语境推断技巧。通过丰富的实践,学生熟练应用猜词义模式,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并收获了成就感。
三、语境中词汇教学的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照教学实验,实验班中大部分学生词汇学习的态度和成绩有了积极的变化。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增强。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前只
有 5 个孩子对学习词汇感兴趣,实验后,这一人数扩大到了23 个(一个班共27 位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而在对照班里,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改变。学生学习词汇的能力有提升。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参加实验的学生在词汇学习的策略方面从原来的死记硬背转而能够根据上下文的线索对词义进行推断,词汇的识记量和辨别量有较大的提升。对照班学生的词汇学习仍然停留在教什么、记什么传统识记词汇的水平上。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有提高。课题实验前后,课题组分别统计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同学英语测验成绩。笔者发现,实验班的学生英语成绩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与对照组的成绩明显拉开距离。如下表:实验前,采用的试卷是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册期末考县统考试卷。
对照班的同学英语测验成绩。笔者发现,实验班的学生英语成绩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与对照组的成绩明显拉开距离。如下表:实验前,采用的试卷是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册期末考县统考试卷。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