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但如今高校的音乐公共选修课课程目录单一,课程体系缺乏,使其不能满足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改革之一。在音乐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本文从系统性、多样性、时代性、综合性以及多元化的角度建议完善当前的音乐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教育,音乐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在推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一定学分的人文艺术课程。音乐教育则是高校艺术或人文公共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设置现状。
设置音乐公选课程式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识。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许多高校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研讨,在音乐公选课的课程设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一,对课程设置缺乏广泛的探索。
其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
(一)可选课程目录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音乐公共选修课程基本上以音乐基础知识课及欣赏课为主,同一门课程甚至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例如《中外音乐名作鉴赏》《中西音乐名着欣赏》《中外音乐作品欣赏》等等。即使有音乐实践类课程,也多是根据现有教师的个人特长而开设的,并没有完全遵循音乐教育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一方面高校需要贯彻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必须选择规定量的艺术类学分,另一方面往往到了选课的时候,学生普遍反映可选的音乐类公共选修课程目录实在是少,要么是已经选过的,要么是跟中小学内容相似而缺乏兴趣。
(二)音乐公选课程核心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当。
《大学音乐》是多数普通高校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基础性核心课程,《大学音乐》的教学主要以音乐鉴赏为主,与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和义务教育的音乐教材内容上存在大量重复。高中音乐的教学基本内容是“音乐鉴赏”;到了大学仍旧是“音乐鉴赏”为主,这样就造成一首首中外名曲如《卡门》序曲、《二泉映月》等,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重复赏析到大学。下面笔者列举人教版各阶段音乐教材中的部分重复内容为佐证。
(三)音乐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在目前高考制度下,多数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基本上停止了常规音乐课的学习,他们进入大学后,迫切希望能较为系统的学习音乐。但普通高等学校公选课程目录里的音乐教育课程多呈散点状,缺乏内在联系,涵盖面也不全,更谈不上达到循序渐进的层次,严重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成效。
(四)音乐公选课教材缺乏。
普遍的高校只有《大学音乐》这一本以音乐鉴赏为主的教材,其他音乐课程存在着无合适教材的状况。
大部分的老师上音乐公选课是拿音乐学专业的教材来充当音乐公选课教材,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教师上课基本不用教材。要想提高音乐公选课的课程教学质量,教材的建设是必须的。普通高校音乐公共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有别于音乐基础教育的教材,也有别于音乐专业的教材,音乐公选课的教材建设要考虑普通高校学生已有的知识面、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其教材内容的选取要体现审美性、知识性、教育性等原则。
二、对当前音乐公选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设置分类分层的系统课程。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中明确规定了教学内容,由于地区音乐教育的极不平衡,多数中小学未按照音乐教材开展教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所设计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了解,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目标难于实现,从这个方面来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还承担着“补课”的任务。这就要求普通高校的音乐公选课程在设置上既要注意从基础搭建,又要达到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因此分类分层的音乐课程系统的构建是必须的。
1、音乐基础类课程。这是高校普遍较为忽视的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兼顾到系统性与分层性,既担负着为学生补上义务阶段音乐教育的基础知识的任务,如《视唱》与《基础乐理》等课程 ;又担负着完成大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音乐理论与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任务,如《歌曲创作》等课程。通过音乐基础类课程的学习,丰富完善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架,为他们终生的音乐审美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史论赏析类课程。这是当前高校音乐公选课程的主流。但在教学中,教师普遍将该类课程当成纯理论课程来上,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体现分层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外重要或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史论知识的介绍以及音乐作品赏析,使大学生领会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最终达到提高他们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又兼顾对于中外音乐史的教学,在设置课程目录时,根据层次划分为阶段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素养选择相应层次和阶段的目录学习。
(二)适当增加音乐技能实践类课程。
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设施的制约,实践性课程在高校长期以来属于音乐专业的特有课程,作为非音乐专业公共选修课开设较少,随着钢琴集体课等小组实践技能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公共选修课也可以适当增设音乐实践类课程。 实践性是音乐艺术的特征,通过乐器演奏练习磨练人的性格,通过演唱陶冶情操,在音乐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提升音乐素养,提高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适当增加具有时代性和多元化的课程。
在很多专家争论流行音乐可否进课堂的时候,优秀的流行音乐已经被实践证明可以进入课堂,这是时展的产物。科技进步带来社会发展,音乐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音乐领域也带来了巨大变化。音乐专业的音乐工程、录音艺术、计算机音乐创作、电子音乐等等课程已经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类似于《通俗歌曲翻唱与录音》、《器乐演奏与录音》、《数字音频处理》等新兴音乐课程在一些高校被纳入公共选修课的范畴。此类课程的增设,无疑为音乐公选课的建设烙上了时代性的特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模式在当今音乐教育界已经不容忽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世界音乐》《非洲音乐》等多元化的音乐课程成为音乐公共选修课的有力补充。
(四)增设综合性音乐公选课程。
课程的综合性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构建优化的发展趋势,综合性课程可以避免内容相互割裂或重复的弊病,提高教学效率。另外,综合性课程可以减小专业技术难度,增大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量。如 :《音乐与古典诗词》《戏剧中的音乐》《影视音乐鉴赏》《音乐与数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五)增补网络音乐公选课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方式的更新,网络优课、慕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实了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音乐公选课同样需要引进网络课程,比如网络《大学音乐》《传统音乐》《经典戏曲剧目鉴赏》等课程,可利用线上线下混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普通高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音乐公选课的课程体系会越来越完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 李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述评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年第 27 卷,第 6 期 .
[2] 周星。现代化进程中的高校艺术教育 [J]. 中国大学教学,2003(07)。
[3] 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相关阅读:比较好投的音乐教育核心期刊有哪些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