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价值观逐步呈现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碎片化应运而生,其发展态势在自媒体的刺激下得到进一步扩展并波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片净土。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主要论述了信息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层、多元价值观的出现、自媒体的刺激,信息碎片化趋势愈演愈烈,逐渐波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变得模糊,主客体关系更为复杂,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浅层化的状态。面对信息碎片化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信息碎片化,净化信息碎片化传播环境,超越信息碎片化,克服不利影响,保持自身前进方向,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论文关键词 信息碎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分析信息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研究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如何克服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 信息碎片化的成因与表现
(一)信息碎片化的成因
“碎片化”源于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 此概念最早被应用于社会学上。信息碎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形成和发展必定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是社会阶层的分化。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何种角度上去划分,我国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都是一个既成的事实。社会阶层不断被分割,呈现一片“碎片化”状态。不同阶层群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利益诉求等都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各阶层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因而也开始趋于个性化。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对消费内容的需求由单一、标准、普遍化的大众内容转变为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微内容,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趋向于多样化和差异化。二是时间的碎片化。大众是信息内容的创造者,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创造信息的时间呈现碎片化状态。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为工作而疲于奔命,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一般在零碎、间断性的休息中浏览微博、朋友圈等,而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极其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接受信息的时间的碎片化和接受内容的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就这样被大众创造出来,进而被受众循环消费。三是自媒体的催化。由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具有平民性、交互性、平等性、即时性等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大众在自媒体这个平台充分发表意见,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具有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双重身份,他们在闲暇时刷微博,朋友圈,不断创造、转载着碎片化的信息,再加上自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更是加深了信息碎片化的程度。
(二) 信息碎片化的表现
信息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传播通常都以微博等自媒体为载体,而这类载体的主要特点就是传播信息的海量。各类庞大杂乱的信息爆炸性地充斥着受众的眼球,其内容更新速度是以秒为单位来计算的,随意性较强,信息与信息之间通常是凌乱的,毫无关联的,也是不成体系的。二是受众的碎片化。由于自媒体的低门槛和平民性,使得其主体来自各行各业,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意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以80后、90后为首的新一代受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的“碎片化”则更加明显。三是信息传播时空的碎片化。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使信息呈爆炸性传播,时空概念开始模糊不清,距离开始淡化,时间逐渐被切割 。自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也将人与人的关系从现实空间转向了网络空间。信息碎片化是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发展势头迅猛的自媒体的打破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净土,分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渠道,分解了理论教学的主阵地。虽然信息碎片化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为高校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 信息碎片化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为主要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按照主流价值的引导,对大学生个体价值施加影响,促使社会价值观向学生个体价值观的转换。不难看出,尽管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生活呈现价值多元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是强调主流价值观念的一元化。这就与信息碎片化产生的基础——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给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带来了诸多挑战。
其次,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是个体价值的彰显,许多学生在自媒体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小资情调、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泛滥,理性的价值观逐渐被即时的感受所取代。学生们在自媒体中有一种新鲜的超然解脱,这种感觉容易使他们的价值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迁移。许多大学生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碎片化传播还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个别意愿和个性价值选择的多样性,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在客观上被淡化,价值引领的功能削弱。这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所在,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二) 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复杂化
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体就是教育者即高校教师、辅导员等,客体就是受教育即大学生。前者作为主体,有其主体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后者作为客体,依附于主体,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这一局面逐渐被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的一元主体关系转变为双主体关系,信息碎片化的传播加剧了双主体关系的复杂化。信息碎片化传播带来的不仅仅是海量的信息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它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思想传输通道,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互动的话语权利,其主体性得到尊重和承认。因而,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其中不乏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价值向学生个体自我认同的思想转换更为复杂。
其次,随着信息碎片化传播在高校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高校,学生的自主意识、个体思想得到进一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无疑会大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变化。与此相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更为艰巨,不仅要培养人,还肩负着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两者相互交融在一起,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 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层化
信息碎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在表达上简短,精炼,富有生活气息,使人产生一种短暂的、偶然的感受,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这种感性且生活化的语言形式对大学生来说,这种“碎片化”的语言,与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但是在这种生活化的碎片化背景中,容易 造成大学生阅读浅层化的现象。大学生只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不求深层阅读和思考,极易患上惰性思维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时事政策等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因而内容较为枯燥,晦涩,较之碎片化的内容在传播过程就失去了先天的优势。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传播过程的完成离不开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这四个要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其所要传播的信息,大学生群体就是其受众,信息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势必影响到传播效果,从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不利影响。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碎片化的应对策略
信息碎片化传播作为当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消极的“去碎片化”,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姿态接受和融入它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融入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扭转。面对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和信息碎片化大力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地融入信息碎片化。当然,融入的前提是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立场。只有融入信息碎片化,才能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最新的思想变化,利用自媒体等合适的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要理性驾驭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点,逐步占领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净化信息碎片化
传播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较为完整的传播生态系统已逐步形成。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多元价值观的涌入、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传播生态系统变得更为复杂。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的创造物的异化“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此,净化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环境首先应当从改变人开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更是要以身作则,主动揭发网络谣言,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坚持与尊重信息真实性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把握使用自媒体的度,切勿沦为自媒体的奴隶。
(三)超越信息碎片化
虽然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趋势愈演愈烈,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信息碎片化,失去其本身的原则与立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自身的规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理性驾驭信息碎片化这一载体,有效控制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实现自身的教育目的。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站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理性规划,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使命,弘扬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社会价值。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局限于现在而是放眼未来;以务实的态度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保持自己前进的正确方向。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山东高等教育》(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主办。创刊于1982年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更名为《山东高等教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