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内容符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自主、需要、创造,突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思想。而2014年《浙江省等级幼儿园评定标准》,对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时间有了明确的规定,非常强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自主支配,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如何让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相辅相成,成了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幼儿;整合;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2014年,浙江省下发了最新的《浙江省等级幼儿园评定标准》,对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时间有了明确的规定:“一天中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游戏活动。至少有一次机会可以连续进行45分钟以上的自由游戏,同时提供多种选择。”省一级的标准中对“充足的时间”要求为“小班120分钟以上,中班100分钟以上,大班90分钟以上。“自由游戏活动”是指幼儿主导的游戏活动,幼儿可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空间、材料和同伴,自主发展游戏活动的情节和内容。自主游戏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户外进行。而规则性游戏、教师主导的集体游戏、集体教学中的游戏均不属于自由游戏活动的范围。如此一来,如何把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效整合,成了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根据教研室张博老师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和周计划表,结合我园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尝试。
一、区域环境生活化
《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对老师和成人还很依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是幼儿所需要的。每周除了五个集体教学活动,其他的主题活动内容都将融合在日常生活环节和区域活动之中。如在“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中,我向家长收集了大量的废旧物品以及孩子小时侯穿过的服装等,让孩子用稚嫩的小手装点可爱的“我的家”的世界,把幼儿的全家福用蘑菇房子做衬底贴在娃娃家的墙上,教室内外到处张贴和悬挂着孩子的作品。在区域划分时,创设了娃娃家:饮水机、小柜子、小床、小冰箱、小桌子等各种熟悉的小型家具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舒适、随意的氛围,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孩子们完全融入到熟悉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到厨房烧饭,到桌前吃饭,带娃娃看病等,在呈现生活经验的同时又获得新的经验。因为活动的区域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幼儿的行为不受限制,充分自主。而以往的娃娃家区域分割很呆板,孩子只是在家里抱抱娃娃、亲亲娃娃。在现在开放的空间里,孩子们会用车推着娃娃四处走,有的一边摇着娃娃睡的小床,还有的抱着娃娃去超市购物等,在这样的情景中孩子们更加自由,更加自主,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又体验了做爸爸妈妈的情感。
二、区域活动主题化
在满足幼儿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在实施以主题活动为主的区域活动时,我打破了区域中存在的分科界限,建立各个区域间的相互联系,使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在主题活动“小鱼游游”中,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主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我在“做做玩玩”区域里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各样的鱼儿,制作了很多鱼,订上了五颜六色的纽扣,让幼儿给鱼儿扣上鱼鳞,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对本主题进行了复习巩固。 “穿衣服”就是给鱼儿涂上漂亮的颜色;“鱼儿游游”是让孩子自主地选择材料,利用撕贴、团纸贴、涂色等方法装饰小鱼;“找朋友”让孩子们再找相同的鱼儿时还能认识数字,并能排序……这些环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获得了有关鱼儿的知识经验,从而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
三、区域内容探究化
3—4岁的孩子对外界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幼儿是在动作中发展思维的,因此要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满足多种感知需要的材料,具有多功能、多元性和整合性。作为教师要为孩子提供有序、温馨的环境,供他们自主选择,鼓励探索,满足好奇心。如在每一个角色区投放相应的角色卡,既能让幼儿对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又能够很好的控制区域内的人数。又如在学习区里,我把主题、区域与各科整合,在这些区域设置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幼儿既能练习配对,又能认识数字。培养孩子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对数字的复习巩固。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整合已有了一定的成效,既能有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又能保证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区域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所发挥出独特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年10月
[2]《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4年5月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