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1-04-13
简要:摘 要: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日益精进,各个层面的工作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集聚地,也同样需要乘着大数据

  摘 要: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日益精进,各个层面的工作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集聚地,也同样需要乘着大数据时代的新风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与高效的服务。文章通过研究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服务策略,以供参考。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本文源自周春辉; 杨丽坤; 张淑君, 造纸装备及材料 发表时间:2021-04-13《造纸装备及材料》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535/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材料产品及专利介绍、近期造纸装备、材料项目简讯等。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

  1 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互联网 +”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新型的服务模式也随之产生。图书馆也要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发展创新,构建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高效便利的智慧服务。当前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精力投入在开发智慧图书馆上,许多高校开始对纸质书籍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形式也从资源服务往学科服务转化,通过图书馆全方位的转化,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更快捷地进行资料搜索。此外,对于用户的需求,也需要通过大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分析,以此来判断用户的偏好需求,从而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然而当前这些工作还处于发展之中,任何事物在发展变革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服务创新方面也不例外,对此,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2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意义

  2.1 完善学科服务和文献功能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可以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学科服务。学科服务主要是为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的学科资源指引、学科前沿消息、学科社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当前高校图书馆都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宣传不到位等原因,访问用户逐渐减少,访问量下降,甚至无人问津,因此建立高校智慧图书馆,可以更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学科服务,给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学科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在科研环境和信息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服务形式,也是高校图书馆在以后发展中重点开展的服务形式,而图书馆员在学科信息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很重视学科信息服务,全部围绕着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从资源构建和服务方式两个方面着手搭建智慧化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并根据用户的学科需求,全面收集学科信息资源,提供精准的资料查询和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员应向学术型方向发展,组成以学科服务为核心工作的团队,为研、教、学等提供高质量、深层次、高效率的全方位的学科服务,同时还要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不同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具体学科服务,主要是基础服务,如院系沟通、学科文献建设、数字资源宣传、信息素养培训等。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之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和文献功能也要进一步提升,进行深层服务,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引导,通过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的前沿学术资料。由此一来,学科服务也不仅只局限于单纯的借阅、文献服务,还可以更好地为科研项目提供服务,提升整体的学科服务水平。

  2.2 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已无法有效掌握用户新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而服务创新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提供多元化服务。要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获取到所需要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懒人式”资源服务。能够从用户的所属专业、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用户的科研需求、学习需求,把信息资源经过加工处理进行整合,通过查询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趋势分析来支持用户,提供专业化深层次的资源服务。

  2.3 契合智慧图书馆管理需求

  随着高科技的日益精进,如果图书馆的管理还继续依赖传统的管理方式,那效率就会越来越低下,因此需要通过更加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来进行图书馆管理。这些先进的智能技术,在提升图书馆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可以节省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浪费,包括人力、物力等,还能让整体的管理系统更加规范,以此契合图书馆的管理需求。

  2.4 助力智慧校园全面建设

  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两者相辅相成。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学科信息服务的创新,专业科研学科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环境、科研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还可以为丰富广大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3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现状

  3.1 馆舍设备与资源不完善

  舒适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备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硬件设备和馆舍环境不能令用户满意,馆内的设施并没有做到智能化,比如馆内的通风采光效果不佳,未安装温湿度调节系统,馆藏分布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再有图书馆的软件设备也逐渐落后,图书馆管理系统还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没有达到智能化、自动化。此外,还有许多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不完善,专业学科资源不全面,没有特色资源导致馆藏资源使用率低下。

  3.2 服务方式落后

  许多高校配置了自动借还机等先进设备,但是就目前的服务情况来看,图书的上架、图书整理、图书盘点等工作,主要还是通过馆员人工操作来完成,这样失误率高工作效率也很低。服务内容有限,多数高校图书馆目前服务还是只局限在图书借还、文献查询等基础服务上,信息素养培训、学科服务等新型服务方式不能全面开展,不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服务。存在与用户沟通少,不能及时掌握用户需求,不能借助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对用户需信息进行提取优化等问题,因此为广大用户提供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内容少之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没有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没有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服务时间有限,只在规定的开馆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服务,没有开展线上服务业务,不能及时有效地为用户服务。

  3.3 馆员自身专业素养低

  在现有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馆员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服务的意识,导致现在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对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不了解,不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

  4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策略

  4.1 完善丰富馆内资源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资本就是要有丰富的文献资源,首先要对馆内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和智慧化整合,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建设。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对图书馆的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分类、整合,使馆内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例如,对于一些优秀的馆藏书籍,需要及时对其进行资源录入;针对学校不同专业的用户,整理相关专业的书籍资源,可以更准确、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服务;还可以与其他院校合作,进行资源共享,以此来充实馆内资源,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4.2 优化工作服务模式

  高校智慧图书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改变传统的工作服务模式,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新型服务模式。学校图书馆根据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获取用户的偏好,以此为用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从而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用户。还可以根据用户对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所得数据进一步调整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资源配置,让用户能更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进一步加强线上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以便用户可以更快速、更便捷获取所需资源。另外,还要注重用户的反馈,以此改善当前服务存在的问题。

  4.3 提高馆员专业素养

  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智慧图书馆要求馆员除精通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新技术,这就需要馆员不断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同时还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邀请专业人员不定期为馆员培训,也可以选派馆员外出培训。此外,学校还要引进一些高学历、有专业经验的人才,以此来促进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4.4 加强馆舍智能建设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智慧图书馆,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当前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设备没有达到智能的标准,因此需要对图书馆硬件进行升级。例如图书馆的楼宇自动化,包括室内明暗度、温度等,可以结合当前的智能家居系统进行布局,以此提升整体的舒适度。除了硬件设备,图书馆的软件设备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智能技术应用,例如图书馆的办公自动化,包括图书馆资源和数据库的管理、读者用户的管理、服务项目的管理等,这些都可以实施智能优化。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智慧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要加强馆舍建设,丰富现有的馆藏资源,使图书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馆员的服务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优化工作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大众化、个性化、多元化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只有高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提高了,才能推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