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论关于建筑工程质量遇到问题时如何检查的探讨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3-03-28
简要: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查督促,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本人在建设过程中,对遇到工程质量问题时如何进行检查进行了探索,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摘要: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查督促,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本人在建设过程中,对遇到工程质量问题时如何进行检查进行了探索,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检查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is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I am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o explored meet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problem how to check, and puts forward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inspection;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改善城区,美化城市环境,进行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保障性用房,改善居民居住的条件。江苏金桥盐化集团公司划转到连云港市以后,根据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提出的确保“职工收入有增长,长久生计有保障,企业发展有前途”的三个要求,不断加速新型产业开发,致力改善职工生活环境。现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开发性的建设保障性用房和厂房,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工程质量问题如何进行检查呢?笔者认为,必须把握好“四个必须”和“一个确保”。
 
  1必须搞清楚建筑物和构件有关部分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要通过认真细致地“四查”即补查勘测,复查设计,检查施工,考查使用。在检查过程中要做到设计、施工和使用单位结合;普查与重点查结合;外观检查与检验结合;专人查与动员群众提供情况结合,弄清存在问题,做到情况明,方法对,为补强提供必要的依据。
 
  在具体检查中要做好勘测补查。如工程地质勘测资料不全或有误,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测勘,在补勘时,应着重对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不同土层的分布及压缩模量,对地层的淤泥,湿陷黄土、膨胀土、岩溶及断层的分布和走向,对地震基本烈度等加以核实,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及带来新问题。
 
  2必须做好设计复查
 
  根据原设计的具体情况,可以有侧重点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复查。
 
  2.1设计依据:首先应从设计依据的可靠性着手,主要查原设计是否符合自然条件,是否满足生产工艺的特殊要求,荷载值的确定是否偏小,荷载布置上的局部增加是否漏算,基础上的回填土重及无水地坪的地面荷载重的影响是否遗漏。
 
  2.2设计方法:主要查设计结构布置和选型是否合理,计算图式假定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强度、刚度、抗烈度、稳定性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沉降是否在规范限值以内,对于所存在的受力不均匀,应力集中,构造偏心,制作易产生的误差、磨损、锈蚀等是否对强度降低及刚度降低,对局部受拉、受压、受弯、受剪的强度及回转半径的方向进行验算,对不同使用条件是否复核。
 
  3必须做好施工检查
 
  主要应检查施工时所采用的原材料及构件制作,吊装是否符合设计施工验收规范要求,是否未经设计单位同意而变更设计的情况。
 
  3.1材料使用:工程上所用材料是否具有合格证、化验单或化验报告,是否因材料入库时不分型号,代换时小代大或错用钢号等造成不安全的情况。对所采用的水泥是否是过期水泥,标号是否符合要求,砖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石子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
 
  3.2构件制作:是否因构件增厚和保温材料容重增大而引起超重的情况。在焊接方面,对高强度合金钢的冷弯度和可焊性的是否经过试验,各种钢材或焊件间的对焊、绑焊、仰焊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或经过试验。在焊接处有无烧穿、咬肉、夹渣、漏焊等情况。在砼方面,砼标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试块是否有代表性,其配合比、水灰比、控制方法和养护条件是否与构件制作一致,特别是砼有否受冻。构件尺寸是否偏小,构件表面是否有明显或严重的蜂窝、麻面、孔洞、浮浆等,有无因模板或钢筋骨架弯形或移位造成构件初弯曲,露筋和保护层过大的情况。
 
  3.3隐蔽工程:首先要查阅隐蔽工程记录是否符合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对隐蔽工程的要求。如无隐蔽工程记录,必要时可以对构件或基础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经过铅孔、打凿或开挖明露后,加以观察和试验,然后进行分析判断。
 
  4必须做好使用考察
 
  使用后主要应弄清使用中与原设计有哪些变化,原设计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对使用后的现状进行必要的考察。
 
  4.1使用变更:民用建筑使用情况是否与原设计大有出入,活荷载是否增大,邻近建筑的距离是否减小,地基状况是否变化等均应检查。工业厂房用途是否变更,吊车型号和台数有无变化,是否增设了振动大,温度高的设备,是否在构件上附设了重物、拉索,生产过程中有无过大超重(如积灰或增设保温层等)情况,都应查明。
 
  4.2使用考察:房屋建成后,定期考察很有必要。通过考察可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考察的主要方面是:建成后是否满足使用或生产工艺要求,如防振、减震、防尘、密闭、防水、隔潮、防腐耐用等。考察房屋基础沉降发展情况,测定基础的绝对沉降量、差异沉降、沉降速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墙体开裂的大小和部位,柱子的倾斜;考察各构件裂缝部位、数量、长度、宽度以及裂缝属稳定阶段还是发展阶段;考察各联接部位有无松动或局部压碎掉碴情况;考察有关屋面或地下渗漏和对结构的腐蚀情况及铁件锈蚀情况;考察木结构是否腐朽,被白蚁柱蚀,严重干裂和松动;考察使用过程中有无因突然性炸破、撞击、振动等因素产生的问题。只有这样检查,考察才能解决有关工程质量出的问题,对症处理。
 
  5一个确保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混凝土抵抗气候变化、化学侵蚀、磨损或任何其它破坏过程的能力,当在暴露的环境中,能耐久的混凝土应保持其形态、质量和使用功能。确保混凝土的不被冻融破坏是防止建筑物老化病害的主要手段,使建筑物的可以长期使用和安全运行。
 
  5.1混凝土冻融机理
 
  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在其冻融的过程中,遭受的破坏应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当混凝土中的毛细孔水在某负温下发生物态变化,由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9%,因受毛细孔壁约束形成膨胀压力,从而在孔周围的微观结构中产生拉应力;其二是当毛细孔水结成冰时,由凝胶孔中过冷水在混凝土微观结构中的迁移和重分布引起的渗管压。当混凝土受冻时,这两种压力会损伤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只有当经过反复多次的冻融循环以后,损伤逐步积累不断扩大,发展成互相连通的裂缝,使混凝土的强度逐步降低,最后甚至完全丧失。
 
  5.2改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主要措施
 
  5.2.1外加剂的使用
 
  5.2.1.1 引气剂。长期的工程实践与室内研究资料表明:提高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措施是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一定量的引气剂。引气剂是具有憎水作用的表面活性物质,它可以明显的降低混凝土拌合水的表面张力,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大量的微小稳定的封闭气泡。这些气泡由于具有弹性,能使混凝土结冰时产生的膨胀压力得到缓解,起到缓冲减压的作用,溶解时这些气泡可恢复原状,因此孔隙内自由水反复冻融也不会对孔壁产生太大的压力。另外,这些气泡可以阻塞混凝土内部毛细管与外界的通路,使外界水分不易浸入,减少了混凝土的渗透性。同时大量的气泡还能起到润滑作用,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施工时新拌混凝土易于填充模具,硬化后混凝土密实度提高。
 
  5.2.1.2 减水剂。目前,减水剂已成为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使用减水剂可以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水胶比)。拌和混凝土时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可使水泥颗粒分散均匀,同时将水泥颗粒包裹的水分释放出来,从而能明显减少混凝土用水量,使得混凝土中气泡平均尺寸及其间距减小,水泥浆中可冻水的百分率随之降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致密性,使混凝土抵抗冻融破坏的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
 
  5.2.2活性矿物掺合料的使用
 
  混凝土是各种建筑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人造建筑材料,目前,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时期,对混凝土的需求量也就更大。在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中,水泥的价格最贵,在满足对混凝土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愈少愈经济。因此,用一些具有活性的掺和料来替代一部分水泥正在被广泛的应用。
 
  5.3 混凝土浇捣及养护
 
  混凝土浇捣前要进行模板内部清理,干净后用水湿润方可浇筑,振捣方法要正确。墙、柱根部先浇同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顶部浇筑时加入适量洗净的石子,这样既保证根部、顶部混凝土的强度,又可使材质均匀一致。搅拌一要均匀,二要保证时间,振捣要密实,不得漏浆。对于墙体及大体积混凝土,采用自然流淌,按照“一个坡度、薄层浇筑、顺序推进、一次到顶”十六字方针。混凝土早期养护,应派专人负责,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能满足混凝土硬化和强度增长的需要,使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6、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上述列举的“四个必须” 和“一个确保”,是本人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遇到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时进行检查处理的几个步骤。通过实际,对及时纠正和处理工程质量发生的问题有一定的作用,对杜绝重大建筑质量问题、减少施工隐患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只有严格把握好建筑工程时的每个工序、每个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严格按照建筑行业规范行事,才能推动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