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批评性报道提高有效性的方法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0-08-10
简要:【摘要】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且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写作难度又

  【摘要】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且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写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j比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关键词】新闻工作;批评性报道;写作功底;性格观念

新闻传播

  推荐:《新闻传播》(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主办。

  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有效性呢7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掌握批评性报道的真谛,批评性报道除了具备普通报道的所有特点外,还有其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重点。

  一、失真一有效性的大忌

  批评性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多为反面内容,因此要更加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对报道的内容要经过详细调查与反复核对确认其真实性,调查时要深入群众,搜集直观的第一手消息。还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避免主观臆断和妄自揣测,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改正自身的错误,按照实际情况撰写报道,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在调查时也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征询被调查对象的同意后,可以在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以增加消息的可信度。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要进行筛选,鉴别真伪,既要做到不轻信于人,又要做到反复推敲,一但发现疑点,要追查到底,切忌心存侥幸心理,即使是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要进行核实,弄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对批评和质疑要客观面对,正确的要虚心接受,错误的也不要大动干戈,这样才能反复锤炼报道的韧性,直击人心,增强报道的舆论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批评性报道的一切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并且要对事实负责,而不是对被采访人负责。无论被采访人所提供的资料是否有效,都不能将确保事件真实性的责任推给被采访人,记者自身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采访过程中得到的笔记或录音只能作为采访过程的记录,而不能直接说明事件的真实性,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依然是记者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讲究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

  批评性报道的成功不但取决于尖锐的文字与鲜明的观点表达,更加取决于其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假如忽视了批评性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客观性,即使言辞再激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站不住脚,在群众的智慧面前也会轰然倒塌,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批评性报道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其报道的都是事实。记者假如不能领悟这个道理势必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有些记者对事实的运用能力还比较匮乏,反而喜欢亲自参与到事件中,经常站在受害者與弱者的一方伸张正义,甚至与害人的一方发生言语上的激烈冲突,通过各种形式为受害者讨回公道。这样做本质上没有错,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批评性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消弱了报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并且作为记者来说,本身并没有检查和执法权,通过自身身份的影响强行介入事件当中,也具有很大的不妥,也会妨碍检察机关和执法机关的正常工作,有时甚至能够影响执法公正。在出现这种情况时记者就会变得被动,一旦触犯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因此记者并不适合直接参与到事件之中,而应该用事实说话,让更多的人能够客观去评价事件本身,既加强了报道的有效性,又能够给受害者带来很大的社会帮助。这样不仅能够突出批评性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记者本身,使记者工作在自己的主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在注重批评性报道内容的客观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报道形式的客观性,批评性报道具有很多种形式,常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评论问题的顺序进行,非常规形式的种类就更多了,以对象、内容、社会影响为重点的批评性报道也屡见不鲜。比如通过相关负责人谈话的形式对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评价,对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分析,这样的报道更具说服力,引起读者的代入感也越强,能够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批评性报道的形式很重要,但也不是决定报道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形式之后还需要注意主题观点的表述,必须做到态度热情,实事求是,不能因为自己记者的身份对被批评者采取逼迫、审问的口吻,这样只会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不利报道的顺利进行。还要使读者感到可信、可亲,既要提升被批评者的认同感,也要提升读者的认同感。

  现在有些报道忽视了方式的客观性,只注重主观意识的表达,读者对报道缺乏认同感。有些报道甚至动辄运用“本报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几天之内不解决问题本报将怎样”的字眼,在气势上主宰一切,既压制了被批评者为自己辩解的权利,又压制了读者对真实事件的探究欲望,使读者失去对事件进行思考的动力。往往更加不利于事情的解决,甚至导致事件的升级。最终使媒体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甚至由于过分激烈的言辞而损害被批评者的权益而惹上官司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三、分清建设性和破坏性批评报道

  批评性报道要求记者的观点正确。有业内人士提出,批评性报道有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之分,建设性报道是指那些能够起到提升工作纪律、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党建工作与群众工作,提高改革成效的批评性报道。而破坏性的批评报道,是指那些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批评性报道,这样的报道起到的作用是负面的,不但不会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反而会成为不良影响的推动者。这样的划分方式还没有得到业界的承认,但本着记者工作的职业道德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减轻批评性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多制作能够推动社会思想进步的报道。

  批评性报道要想具备正确的出发点就要求报道具有良好的全局观念。无论哪家媒体,哪位记者在进行批评性报道的编辑时都需要考虑报道对党和国家建设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建设的影响,考虑报道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考虑报道是否能够对今后的国家各方面建设工作提供帮助。而不应该只考虑局部影响,假如报道在某个特定区域来看是可行的,但从全国来看却是不合时宜的,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具备全局观念,这种报道的发表要尤其谨慎,可以选择在区域内发表或在内部发表,以免对全国造成不好的影响,得不偿失。

  与正面报道相比,批评性报道的撰写需要更高的技巧,对新闻工作者的考验也更大,需要全方位的能力才能胜任,新闻工作者只有孜孜不倦努力进取,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素质,才能制作出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批评性报道。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因此,社会对批评性报道的需求会更加强烈,群众对批评性报道的接受程度也更加高,越是这样,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批评性报道的时候就要越发的谨慎,才能发挥出批评性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才能符合人们对批评性报道的期望。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做到勇于批评,更要做到善于批评,使批评性报道的指向明确,力度足够,既能震慑丑恶现象,又能警醒世人,真正成为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于芳,从批评性报道看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J】东南传播,2009年01期.

  [2]李文,韩云.中共新闻媒体批评性报道的理论和实践源头[J]国际新闻界,2011年04期.

  [3]曾晓渊.“冰点新闻”与“南周新闻”批评方式比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II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