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依据,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环境管理治理,环境宏观决策,环境执法等环境保护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环境监测工作,以期发挥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保护环境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进行了概述,然后对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并列举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最后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监督
一、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概述
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一)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项目建设是否会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间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和证明。
(三)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监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经济、实用的原则
优化监测方案、准确选取监测因子、合理布置监测点位,提高效费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又节约费用。
2、优控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控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若建设项目涉及这类污染物,应将其作为特征因子,优先监测,重点管控。
3、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
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评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评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评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二)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章节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四、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环境监测站建设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决策层对环境监测的认知度不同,致使不同区域之间在监测能力建设发展上不平衡;对以“吃饭财政”为主的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环境监测工作难度大。
(二)监测能力滞后,削弱了环保部门的话语权
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将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转嫁到落后地区,少数工业园区污染严重,已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的警戒线。但由于当地的环境监测跟不上,难以监测污染因子和核算排污总量及其变化规律,拿不出令环境违法者信服的真凭实据,导致监测执法苍白无力。一些地区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匮乏,在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时往往能力薄弱,难以为地方政府部门科学、果断决策提供依据。
(三)监测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监测工作深度、广度不能满足掌握环境质量、生态现状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需要。这些因素,将对新时期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转型产生制约作用。归纳起来,监测的基础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监测点设置不合理
如项目监测点位布设不科学,未设置环境保护敏感监测点位;监测因子不全,特征因子监测缺项;部分项目监测频次不符合要求等。
2、监测数据统计和评价有误
有些项目在计算平均值、超标倍数、超标率等方面有误,评价引用的标准值错误或评价结论与实际监测数据有出入等。
3、历史监测数据引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超时限使用、缺少历史数据监测报告及有效性证明材料等;有些项目随意引用其他项目的监测数据,引用的区域与评价区域偏离较大,与实际情况不符。
五、推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高度重视
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这不但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也是对建设单位的一种保护。
(二)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结合
连续监测、定时监测,才能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才能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
(三)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
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
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四)积极采用新技术,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1、物化监测技术方法的应用
在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以及植物生态调查等和容量分析、质量分析、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及色谱分析等领域,物化监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项目建设环境中污染物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分析,多采用物化监测技术方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生物监测技术方法的应用
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技术可根据指示植物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生存的伤害症状做出环境影响定性定量的分析和判断。对于水体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技术亦可以根据水体生物在水体污染环境中生存的伤害症状做出环境影响定性、定量的分析和判断。
结语
综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应尽快实现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建立高素质的监测队伍,树立环境监测的权威性,严格把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正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伟涛,王龙胜.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1.3.
[2]李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管理[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10.
[3]孙宏瑞,康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若干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5.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