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初期,电视戏曲节目曾风靡一时。它填补了当时电视节目数量不足的尴尬,也把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送入了千家万户。然而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丰富、技术手段的发展,电视戏曲节目逐渐滑向了电视观众审美的边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传统电视戏曲节目形式、内容及传播效果,与新形式戏曲节目《叮咯咙咚呛》进行对比,结合国内现有的电视戏曲节目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探讨戏曲节目的改良创新;也从发展我国原创性独创性电视节目的角度,探讨出如何有效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电视戏曲节目;传统文化;叮咯咙咚呛;电视真人秀
李昊亚, 传媒论坛 发表时间:2021-10-31
一、引言
中国戏曲继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精粹,从百戏之祖的南戏发展到宋代正式形成一种艺术,发展出辉煌的元杂曲时代,历经明清传奇的高峰,最终形成被称为 “水磨调”的“雅部”——昆曲,和经过了南北合流、集西皮二黄之大成的京剧。戏曲通过“以歌舞演故事”,在充分娱乐发挥娱乐精神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历史知识,宣传价值取向,使历代的人们了解社会风貌,在信息传递和时代变迁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视戏曲节目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缓解电视台开播初期的电视节目匮乏,是戏曲和电视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过程。这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起步时期,无论是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对于激发电视活力和观众热情,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当下电视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新型媒体平台的大力冲击,收视群体的日渐狭窄,种种因素影响和限制着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电视戏曲节目必须找到新的路径和出路,进行自身的创新改良,才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在电视传媒行业中继续站稳脚跟,从而更好、更有效的传播与弘扬戏曲文化。
2015年3月1日晚,央视首档户外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在综艺频道开播,播出后反响热烈,收视群体的横向拓展取得了极大成效。
从《叮咯咙咚呛》的成功范例中,我们可以试着探寻电视戏曲节目应如何缓解、走出当前的困境,确立电视传媒新环境下的节目发展方向,从而让戏曲节目的前路更加平坦宽广。
二、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戏曲电视进入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电视这种传播快、覆盖广的媒介出现,戏曲专题片、戏曲晚会、戏曲大奖赛、戏曲电视剧等多种节目形态也应运而生。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北京电视台创立初期,所有播映的节目中,电影播放占75%,戏剧转播占15%;到1959年底,故事影片占节目总时长的50%,戏剧转播占30%。其中戏曲电影与电视直播的戏曲节目凭借戏曲本身的观众群体,为电视这种新型媒介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应该说,在这个时间段,电视戏曲节目极大地促进了电视的普及与发展[1]。
三、当前电视戏曲节目面临的困境
现如今,戏曲已经由曾经普及面最广的大众娱乐方式滑向了娱乐舞台的边缘,电视戏曲节目、戏曲频道的处境同样尴尬。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现当代电视节目中屹立不倒,成了电视戏曲节目急需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一)电视戏曲节目受关注程度降低,占比不断缩水
21世纪初,上至央视下至各地级市电视台几乎都开办了名目不一的戏曲频道或戏曲类栏目节目,彼时,这种传播戏曲文化的形式深受市场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戏曲栏目的占比逐渐萎缩。例如,1983年第一届春晚,有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京剧《空城计》《霸王别姬》等6个传统戏曲类节目。到2012年春晚,已经缩水到只剩一个《戏迷一家亲》[2]。
(二)戏曲艺术与受众距离太远,不易被接受
戏曲是中国的国粹,但对于目前占收视主流的受众而言,电视戏曲节目由于形式和内容的相对单一,很难满足受众日益复杂的精神文化需求,绝大多数观众不是无法接受,而是无心接受。加之现代社会信息的迅速传播,除了戏迷朋友之外,了解京剧剧种的电视观众甚少。因此,想要通过电视节目达到对戏曲文化的有效宣传,首先必须依托能够吸引受众的节目形式,只有观众真正的爱看、想看,节目才能真正发挥其宣传作用。
(三)传统电视戏曲节目中存在一定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戏曲节目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然而随着新事物、新娱乐方式的不断涌现,观众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关注倾向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电视戏曲节目不得不跟上这种不断向前的节奏,才能保证在繁杂的现代传媒讯息中保住自己的一方地位。在此过程中,电视戏曲节目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包括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限制都凸现出来。
1.播出时长、时段受限
电视戏曲栏目由于播出平台和时间安排等限制,不可能在节目中演出完整的一整部戏。纵观现存的各种电视戏曲栏目,编排节目的主要内容都是以业余戏迷登台打擂居多,中场穿插播出一些折子戏片段或某些剧目的选段和选场[3]。如果能在节目中完整地呈现一出大戏,不仅能满足戏迷观众的心理诉求,也可能让原本对戏曲不甚了解的观众了解整个戏曲事件的起承转合,引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然而,除非是在专门的戏曲频道,否则这种设想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只从中选段,必然影响戏曲本身的韵味,其背后的精髓也会随之淡化,非但难以吸引受众,也是对戏曲内容本身的一种资源浪费。
2.戏曲节目形式古板
在广大观众的潜在心理认知中,戏曲本身就倾向于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艺术。由于流传的年代久远,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显著,再加上方言、唱腔等方面的不同,想要直接理解戏文中所唱的内容并非易事。一直以来,呈现在电视上的电视戏曲节目,更多的是中规中矩的演唱,观众对表演的内容云里雾里,反而未必领情。
3.戏曲节目资源匮乏
一档在电视平台播出的戏曲节目,往往有其固定的播出时间段,按照节目顺序向观众播放。时间一长,节目创新资源便成了大问题。尤其是当下,遥控器掌握在年轻一代收视群体的手中,这种收视热情上的落差体现得尤为明显。戏曲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了电视戏曲节目和已戏曲为根基的其他形式的文艺成为无源之水,难以获得创新和突破,自然也失去了感召性和感染力。
四、央视创新性戏曲节目《叮咯咙咚呛》
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与韩国电视制作方合作,联袂推出新型电视戏曲节目《叮咯咙咚呛》以后,反响热烈。一时间,电视戏曲节目长时间以来的尴尬境地得以有所缓解。
(一)《叮咯咙咚呛》节目概述
2015年3月1日晚,央视首档户外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在综艺频道开播。《叮咯咙咚呛》由中央电视台戏曲和音乐频道与北京爱享文化联合制作的央视首档中韩明星跨界体验真人秀。而最具有争议的是节目的选题:这档户外真人秀节目以相对冷门的传统戏曲为主题。节目中,十位中韩明星,将分别在北京、浙江、重庆等戏曲流传相对广泛的地区,拜访京剧、越剧、川剧名家,跨界学习中华戏曲。
《叮咯咙咚呛》讲述的是学习戏曲的故事,从邀请到集结,再到拜师学艺,最后登台表演,是有一条故事主线的[4]。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节目并不是央视独家大包大揽的制作,而是请了业界市场的娱乐公司介入;第二是节目的编排和思路,《叮咯咙咚呛》并非一档单纯学习戏曲的节目,各式各样具有综艺娱乐色彩的任务的加入,让节目变得灵活有趣。
(二)从《叮咯咙咚呛》体现出我国电视戏曲节目应有的发展思路和趋势
1.转变思路,改革创新
发展戏曲文化必须转变思路。北京师范大学的电视收视行为模式研究数据表明,观众看电视找心仪的节目,平均三秒钟换一次台。快节奏的生活让人难以静心细品戏曲,而传统戏曲高度的抽象性、代表性、概括性等特征更是使年轻的收视群体对虚拟化、程式化的戏曲表演艺术感到陌生,欣赏群体的断层以及戏曲本身作为一项现场性艺术的艺术特点等,都限制了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叮咯咙咚呛》宣扬传统的中华文化,出发点是对国粹的保护和传承,但它又不是一档传统的戏曲类电视节目,而是从节目本身的定位和类型开始转变,使之成为了一档中外合作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这从节目的性质层面就增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近十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市场异常火爆,真人秀在探索中发展,一步步拓宽其涉猎领域,与更多题材和内容的电视节目相融合。把真人秀节目与戏曲文化相融合,让外国的明星来学我们的戏曲艺术,让受众看到,存在差异的文化之间可以有怎样神奇的碰撞与融合。同时,限制住以往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的要素——播出时间、时段、场地等,在这样一档真人秀类的节目中都不复存在,作为真人秀节目,对戏曲的体验和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完成,练习和表演的场地也不再局限于舞台,而可以在任何场合场景之下。
2.贴近时代,让传统与现代碰撞
《叮咯咙咚呛》最宝贵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它能在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大背景下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在自娱和娱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它勇敢尝试,将戏曲文化做了大胆的创新,使其与现代电视市场最受瞩目的元素进行结合,寻求突破。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说的是评判一部作品,需要透彻了解其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参透当时的社会状况及风俗习惯,才能对其作品的含义和高下做出结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号召人们“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历代文人对于自己历史使命的集中概括。这两句话,放在如今的传媒环境里分外恰当。由这两句话可以说明,艺术作品要反映社会,社会的具体情况对于艺术作品的产生是有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因此,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里,什么是社会上流传最广泛的,什么是受众群体最热衷、最迫切想要了解的,什么就是电视戏曲栏目很可能需要吸收和参考的。因此,《叮咯咙咚呛》通过真人秀节目来实现传统模式和现代气息的相互融合,是大胆创新中不乏谨慎的体现。传统的戏曲艺术披上时尚的 “外衣”,旨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戏曲艺术[5]。
3.挖掘地方戏曲艺术精华,增强戏曲文化活力和多样性
戏曲,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戏曲剧种,一是京剧,二是昆曲,加上川剧、越剧、梆子戏,基本上就构成了一般观众对戏曲的大致了解。然而事实上,从戏曲雏形傩戏的出现到四徽班进京最终徽汉合流,直至今日,中国的戏曲文化发展枝繁叶茂,大小戏曲品种十分繁多,题材也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家庭琐事等等各方面。它们当中有很多或许已经消失,还有很多不为人熟知[6]。
因为《叮咯咙咚呛》中涉及的嘉宾具有地域甚至是民族文化差异,所学的戏曲品种都是观众们比较耳熟能详剧目,但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品种,这其中等待我们了解和学习的地方戏曲或许数不胜数。因此,要想真正地把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发扬壮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浅尝辄止是行不通的,如果希望看到戏曲文化的繁荣灿烂,需要燃起更多人对于这项艺术的好奇心和接触欲,需要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中国戏曲是一个阵容庞大内容丰富的范畴。有了《叮咯咙咚呛》在电视戏曲节目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创新示范,更多观众的关注点或许会慢慢转向戏曲文化,这也正是我们大力发掘、采集和发扬地方戏精华的绝好契机。因为地方戏的丰富不仅是戏曲文化广度上的扩充,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新戏曲诞生的灵感源头。
4.放眼世界,文化输出
贺拉斯最早在《诗艺》一书中提出了“寓教于乐” 的思想。他认为知识和技能,应当以温柔敦厚、不露锋芒的形态蕴藏于别的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使人在欢欣愉悦的心境里,不知不觉地学习和渗透,以达到教化人心、进而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进步性作用。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脚步不会停歇,我们的文化传播和教化娱乐的方式都必须随之发展以求适应。
戏曲,作为我国闻名世界的艺术形式,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许多文化往往带有神秘色彩,这间接造成了戏曲文化不为大众所了解的困境。《叮咯咙咚呛》在中国戏曲文化扣响通往世界的大门这一点上,为我们国家的电视戏曲节目做出了表率,它不仅在节目制作上与韩国电视节目制作方合作,在节目内容上邀请中韩两国明星共同学习中华戏曲,且在播出平台上优先获取了韩国电视台的播放权。它以典范的中华戏曲文化为主题,脱离了戏曲固有的舞台上表演和传统的演示模式,转而把戏曲文化完美融入电视真人秀节目中。这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输出,它使得中国的戏曲文化可以在全世界更大、更宽广的区域内得以推广和认同,也在节目真人秀的条件下,向所有收看节目的人说明,中国戏曲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它是就在我们身边的,人人可热爱、人人可学习的东西[7]。
5.拒绝娱乐至死,坚持社会责任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传统中国人品格的一种体现。学戏考验人的意志,常常和艰苦、勤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些话语联系在一起,这些品格,正是中国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戏曲行当常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在现如今一夜爆红的速成文化中,这句话似乎已经有点过时。时代的发展让一切都快起来,而耗时耗力却未必能大红大紫的戏曲,远远比不上在选秀节目上唱一首歌轻易。
《叮咯咙咚呛》并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或是古板的 “我教你学”的套路向观众灌输戏曲知识,节目片头曲欢快的流行乐风格开门见山——这不是一档艰涩难懂的教科书节目,而是一档通俗易懂,用年轻人习惯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向他们介绍和展示中国传统戏曲之美的娱乐性节目。
有人评价《叮咯咙咚呛》有主旋律包袱,借此说明节目的突破还是不够彻底。但纵观时下的综艺节目,仍有许多节目存在盲目追求收视率,以低俗或过度娱乐的方式来刺激观众的感官等弊病。电视节目的任务和宗旨不仅仅是娱乐,更应该弘扬和倡导正确的家国责任感和价值观念。因此,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叮咯咙咚呛》展现出的,恰恰是当前电视媒体所最需要的,摆正自己作为喉舌的重要位置,树立正确且坚定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电视戏曲节目的改革时不我待,凭借电视这个特别而传统的媒介形式,让古典与时尚对接,传统与现代碰撞,用新的形势丰富现代观众的电视娱乐生活,弘扬电视戏曲节目的独特魅力,也让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当前央视紧跟综艺市场的步伐,致力于原创,《叮咯咙咚呛》的出现,不仅是我们在电视戏曲节目改革道路上创新性的一步,更是对于传统文化传播弘扬的一条新的可行道路。
对于这档节目,不少中国观众或多或少有一个期待,就是希望能够借节目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但节目的制片人董艺却没有抱过高期望。在她看来,不可能指望年轻观众通过看一场真人秀就爱上戏曲,只要他们今后能有兴趣多看看戏曲方面的书籍,听一听唱段,就足够了。或许,对电视戏曲节目的 “重振”就要自《叮咯咙咚呛》始,不仅因为它背后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也不仅仅因为它所代表的、当代电视节目所需要平衡的社会责任与娱乐价值的标杆,更是因为,中国戏曲是扎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最美的财富。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