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墓碑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约东汉时期墓碑非常流行。文章从工艺美术和艺术方面去研究发掘,也对刻瓷墓志铭的历史演变做了简明的梳理。更为重要的是阐述了瓷质墓志铭区别于石质墓志铭的特殊文化价值,以及青花瓷质墓志铭流行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
岳秀程, 文物鉴定与鉴赏 发表时间:2021-07-15
关键词:青花刻瓷;墓志铭;文化价值
墓碑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约东汉时期墓碑非常流行。随着时代的演变,隋唐时期有别于墓碑的墓志铭大为流行,自此以后,墓碑和墓志铭共同构成了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清代以后,在江南有些地区开始盛行刻瓷器墓志铭。以往由于出土资料有限,对于瓷质墓志铭的研究也有限,虽有部分相关学术研究专门探讨明清以后的墓志铭,但往往没有更多、更深入地去发掘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不仅从工艺美术和艺术方面去研究发掘,也对刻瓷墓志铭的历史演变做了简明的梳理。更为重要的是阐述了瓷质墓志铭区别于石质墓志铭的特殊文化价值和青花瓷质墓志铭流行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
1 刻瓷概述
1.1 刻瓷及刻瓷墓志铭的历史起源
刻瓷墓志铭并非清代特有,它起源于陶瓷墨书和朱书,本文所阐述的墨书和朱书是专门针对明器的,也就是具有墓碑或墓志铭性质的随葬品。实物证明,在南宋末元代初就已经有了墓志铭性质的墨书,该类墨书一般都书写于没有瓷釉的盘底,书写内容与清代的刻瓷在性质上基本相同,一般都会写明墓主的生卒年、姓名和确切的纪年,其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墓志铭形式是用毛笔,而清代以后多数是刻瓷。
刻瓷是指用特制或专门的工具,如金刚刀或金刚钻等在瓷器或瓷板表面凿刻各种图案和文字。在本文中刻瓷是指在有釉的瓷器表面进行凿刻,不包括瓷塑和素胎瓷器(素胎指的是没有上釉的瓷器)的凿刻。现存最早的刻瓷艺术出现在清代道光以后,同治咸丰时期刻瓷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瓷器艺术受书画的影响较多,瓷器艺术也迎来了“同光中兴”的短暂辉煌。这一时期的瓷绘受宫廷艺术的影响较大,多流行工笔或兼工代写的绘画风格,比如受费丹旭仕女画的影响,瓷器的绘制不管花鸟还是人物都具有写实工细的特征,而刻瓷艺术主要是用刻线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对于写意或大写意很难用单纯的勾线或刻线来表现,也就是说刻瓷艺术的风格特点与整个清代晚期彩瓷的绘制风格一致。刻瓷艺术在进入民国以后逐渐衰落,民国后期退出了艺术舞台。今天仍有一些刻瓷艺术家从事刻瓷艺术创作,但当代的刻瓷艺术由于使用工具、刻瓷手法、艺术风格均有别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故本文不再赘述。
1.2 刻瓷工艺
本文所要论述的刻瓷墓志铭有确切的纪年,其为道光丁未年,即道光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47年。这个时期正是刻瓷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故其工艺特征并未完全成熟,属于早期刻瓷艺术品,但是它已经具备了刻瓷艺术的所有工艺程序和特征。根据相关资料及笔者的实物研究,刻瓷墓志铭的工艺流程大体如下:首先,用锥形金刚钻笔头在有釉没有彩的瓷器表面根据提前写好的墨书文字依稿刻画,传统技法有钻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等。如本文所讲的青花墓志铭盖盒中的文字,就是将墨书文字写好后,依字凿刻,最后再在字形上施以墨色。墨色填涂完整后不再重新烧造,刻瓷工艺风格素雅独特,凿刻考究。
2 刻瓷墓志铭概述
2.1 刻瓷墓志铭流行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
上文已经说明刻瓷墓志铭是在墨书瓷质墓志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也可以说它是墨书瓷质墓志铭的延续和演变,在实地考察和具体的器物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刻瓷墓志铭的流行具有地域性,而这个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墨书瓷质墓志铭的延续。也就是说二者具有一定的地域统一性,大量的瓷质墓志铭主要在南方部分地区流行,如浙江、福建、江西等部分地区。另外一点,不管是墨书瓷质墓志铭还是刻瓷墓志铭的流行,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和自然物产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此类墓志铭流行的区域,能够提供刻碑的石材相对较少。即使有部分石材,但也因体积较小,或者因石质松软,如砂岩、页岩等无法用来刻碑,因而也间接刺激了朱书和瓷质刻瓷这类瓷质墓志铭的流行。自古以来,在北方的丧葬文化历史长河中,有大量的石像生和金石碑刻,南方则相对较少。另外一点,这也与社会经济丧葬仪式的简化有较大的关系。
进入元代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已经呈现出衰落之势,加上蒙元的异族统治,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和削弱。从考古资料可以明显地发现元代以后葬俗、陪葬器物较宋代已明显出现简化和减少的现象,葬俗、葬仪也在这一时期随之简化。由于以上种种因素,最终瓷质墓志铭登上了历史舞台。
2.2 墓碑性质的刻瓷盒盖
前文已经说明墓碑在东汉时期非常盛行,这一趋势直到近现代仍然存在。比较特殊的是在清代中晚期,南方部分地区因上文所述的种种原因,墓碑和墓志铭性质的刻瓷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民国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如图1是具有墓碑性质的青花盒盖,现将其刻瓷内容摘录如下:
故妣(在该盖盒上的刻字为上下结构,字体上部分为比字下部分为女字,与常见写体有别,应属于民间写法)袁母余太君行□智(该字字口处有碱斑,刻字笔画模糊不清,暂待考证)七九老孺人墓(墓本为草字头,该处写为黄字头系书写错误)。
孝男廷(该字笔画书写有误,尚待考证)文子(笔画不清尚待考证)吉。
(注:该文在摘录过程当中,严格遵循刻字原文,部分刻字由于时代特征,或当时民间艺人刻字有误,又或阴阳风水先生书写有误等原因,部分刻字笔画模糊,难以释读。鉴于严谨治学的态度,故暂缺以待考证。)
通过以上刻字可以发现,青花盖盒上的刻字内容与清代墓碑刻字内容几乎一致,所不同的是该类墓碑性质的盖盒一般都不刻写具体的年月日时,而是将具体的纪年刻在墓志铭性质的瓷盒上。
2.3 墓志铭性质的刻瓷盒
墓志铭主要流行于东汉时期,隋唐之际达到了辉煌,清代以后大多数墓葬只有墓碑,墓志铭逐渐减少。墓志铭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构成,是一种具有纪念性质的文体,内容多包括亡者生卒年、生平事迹及其一生的评价。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墓志铭较之东汉隋唐时期的墓志铭文则更为简练,只刻写了墓主人的生卒年及坟地坐向和确切的埋葬时间,现将刻瓷(图2、图3)内容摘录如下:
生于乾隆庚戌年(在刻瓷中书者将戌中的一横写成了一点变成了戍边的戍,属于前文已经阐述过的书写或刻瓷错误)十一月十八日戌时终于道光丁未年九月初八日子时 □(笔画模糊,留待考证)山巽山乾向兼辰戌三分葬于戊申年三月初二日吉。
通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铭文内容极其简略,与上文所说的志和铭内容相比已呈现出草率、简化等现象。一般情况下,由于清中晚期以后封建经济逐渐衰败,加上葬俗的简化等诸多原因,墓志铭的书写已不再像隋唐那样请社会名流或文人学者书写,故内容简略,错讹也较多。
3 刻瓷铭文盖盒的历史文化价值
3.1 刻瓷墓志铭的特点及其与石质墓志铭的区别
刻瓷墓志铭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第一,时代性。主要流行于清代中晚期及民国早期,是宋元以来朱书墓志铭的继承和延续,出现时代较晚,时间延续不长,在丧葬文化上只是昙花一现。
第二,地域性特征。刻瓷墓志铭主要流行于南方的江西、福建、江苏等部分区域,所占地域狭小,对后世影响不大。
第三,简约性。刻瓷墓志铭言简意赅,是墓碑和墓志铭的缩小和简化。
第四,民俗性。正如前文所述,流行于清中晚期的刻瓷墓志铭绝大多数都是民间的风水先生或民间艺人刻写的,所刻字体简略草率,在刻瓷内容中常见错别字,或是民间习惯的文字书写方式。
第五,瓷质。刻瓷墓志铭的材质为瓷质,工艺手法为特殊的刻瓷,外在形式微型袖珍、盈手可握。
第六,刻瓷墓志铭在完成镌刻以后,会在字口处涂染墨汁,以达到黑白分明的石刻效果,这在清代中晚期的刻瓷上比较多见,这也是它非常重要的特点。
传统的石质墓志铭从东汉产生,一直流行于现当代,在时间上几乎贯穿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在地域上除部分少数民族外没有地域限制。传统的石质墓碑和墓志铭内容全面,书写镌刻规范。以墓志铭为例,多综述死者的生平、节操、道德、功劳事迹等,在文体上有叙事和骈体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而刻瓷墓志铭只有寥寥数语,只是简略概述死者的生卒年。传统的石质墓志铭在书写镌刻时,往往会请当时的达官贵人或文化名人来代笔,以达到彰显身份、歌功颂德的目的。
瓷质墓志铭系由民间艺人书写、镌刻。石质墓志铭在形制规格上都有相对统一的尺寸、形式和规范,而瓷质墓志铭多刻写于小型盖盒和白釉瓷盘上,呈现出缩小、简约、草率的特点。另外石质墓碑和墓志铭所镌刻的文字非常规范,其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而瓷质墓志铭刻写较为粗率,呈现出民俗化的特点。
3.2 刻瓷墓志铭的风水文化
文章所要研究的墓志铭刻瓷中呈现出风水文化和丧葬文化的相关细节,在此略做阐述。如前文“□(笔画模糊,留待考证)山巽山乾向兼辰戌三分”,刻瓷中的 “巽山乾向”指的是由罗盘上的“八干四维、十二支”所构成的二十四方位。二十四方位是对八方更为详细的划分,“巽”在后天八卦中位于东南方位,“乾”居于西北方位,“巽山乾向”指的是墓主人的坟址坐东南而面朝西北。“兼辰戌三分”是对二十四方位更为详细的划分,这在罗盘中称为“三十六龙”,龙在风水中指的是山脉,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方位。在“三十六龙”的基础之上还有更为详细的“七十二龙”,也就是对“三十六龙”更为详细的划分。这部分内容由于牵扯到风水和罗盘上的专业术语,本文只是略微论述,不再详细阐述。
在摘文中有“终于道光丁未年九月初八日子时……葬于戊申年三月初二日”从这句话得知墓主人从死亡到入葬整整停尸六个月时间,在古代社会除了特殊人群、特殊原因和特殊风俗的特殊埋葬以外,一般平民阶层丧葬习俗持续时间多数为七天到半个月。该瓷质墓志铭上显示却为六个月时间,很有可能是民间葬礼的择日习俗,直到今天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死者的生肖死亡时间等因素,民间风水师会对死者的埋葬时间进行所谓的“吉凶占卜”,以达到“趋吉避凶”“万年吉地”“泽及后人”的目的,这就是清代中晚期瓷质墓志铭所显示的风水文化特征。
3.3 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由于瓷质墓志铭都刻写了明确的纪年—埋葬的确切时间,如摘文中“葬于戊申年三月初二日”,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将该刻瓷的确切年代确定在特定的某年甚至某个月。因此,这类刻瓷墓志铭可以作为瓷器断代的标准器,尤其对于青花或白瓷类文物,在年代断定上往往非常笼统、宽泛,而不能进行准确的朝代判断。通过此类刻瓷墓志铭,我们可以对造型、青花发色、制作工艺和其相类似的器物进行排列对比,从而对这一时期同一类或同一时代的器物进行准确的年代判定,这在文物鉴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也可以说具有明确纪年的刻瓷墓志铭是年代鉴定的活标本和活化石,由此,这类瓷质墓志铭是真正意义上的断代标准器。
3.4 “墓志铭”之终结
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在东汉以后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都处于辉煌阶段,在入清以后,墓志铭形式逐渐衰落。刻瓷性质的墓志铭在历史上虽然是昙花一现,但依然具有墓志铭的性质,是墓志铭这种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志铭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以后随着西风东渐的影响,丧葬文化进一步衰落,现当代人们几乎已不知道墓志铭为何物,墓志铭几乎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也可以说清代中晚期出现的刻瓷墓志铭是中国墓志铭形式的终结和绝唱。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