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以智力成果创造者为中心的公开、透明的艺术档案区块链生态系统,将成为化解艺术档案应用难题的利器。文章通过对高校艺术档案引入登记溯源、版权确权、信任背书、评估鉴定、利用补偿等一系列智能集成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提出高校艺术档案区块链管理系统建设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区块链;艺术档案;高校档案
《档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甘肃省档案局(馆);甘肃省档案学会主办。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传播知识、交流经验、启迪思想、指导工作”。
隨着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艺术档案管理领域正在孕育新的业态,尤其是通过创建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机制等智能集成技术应用系统,将为高校档案管理机构打造出一个以智力成果创造者为中心的公开、透明的艺术档案区块链生态系统。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不仅是解决高校艺术档案登记溯源、版权确权、信任背书、评估鉴定、利用补偿等一系列应用难题的利器,而且将为改造艺术档案管理模式乃至整个档案业态创新提供颠覆性重构的崭新舞台,尤其是随着区块链3.0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将成为驱动档案界迈入“可编程社会”的强大引擎。
1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考察
目前,我国档案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尚较滞后,但通过建立区块链式数据架构(Chained- block Data Structure)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借助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Consensus Algorithm)来生成与更新数据、依托密码学的方式来保障数据传输与访问的安全、采取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与操作数据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既为解决艺术档案管理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也为推动档案现代化建设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借助区块链技术,特别是引入记录事件、标题和其它需要收录数据的活动,以及身份识别、交易流程、出处证明等智能应用功能,可在艺术档案管理的登记溯源、版权确权、信任背书、评估鉴定、利用补偿等方面,提供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技术支撑,实现艺术档案“创作即确权、使用即授权、发现即维权”[1]的全新档案区块链运维模式。
1.1构建“登记溯源”功能
创建艺术档案的区块链“分类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尤其是设置“分布式共识数据库”,可以从艺术创作的起点,对艺术档案的核心内容、创建者、创建时间、资源类型等一系列信息数据,实施“原生态”智能登记,为智力成果创造者在线存证,并通过艺术档案价值链加速信息传播、流通与溯源,激励用户的参与或消费行为,促进艺术档案数字内容的价值转移,从而缩短价值创造周期。
1.2构建“版权鉴定与举证”功能
通过优化整合“时间戳”“哈希算法”“非对称加密”等功能,创建艺术档案“版权鉴定与举证”智能应用模块,不仅可用于艺术品的真伪鉴别,而且能够防伪溯源并永久保存。在这种智能应用模式下,馆藏的任何艺术品都无法被篡改、伪造或删除,尤其是艺术档案区块链管理平台的公开性、透明性功能,既可让赝品无处遁形,又能够进行版权归属举证。
1.3构建“信任执行”功能
通过建立“免信任”(Trustless)机制,或称“零信任”(Zero Trust)应用功能,创建艺术档案“信任执行”智能集成模块,可将传统的“信任”模式转化为“机器的信任”。[2]这种采用“机器语言”(算法脚本代码)建立起来的“信任”(代码程序),即使智力成果创造者与档案管理机构之间互不信任,仍可达成相互的目的,即实现“无须信任的信任”。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全网共识、“免信任”的信息数据获得前所未有的“强信任背书”后,其“信任”质量可达“坚不可摧”的程度。在这种安全的“信任机制”下,智力成果创造者可安心创作,并实时将自己的创作成果“上链”交予艺术档案区块链管理平台,且无任何后顾之忧。
1.4构建“信息增值”功能
艺术档案区块链管理平台的最大亮点是,可将智力成果创造者打造成艺术作品的“生产者”,爱好其艺术作品的用户可成为“粉丝”,管理平台则能为他们建立P2P(点对点)的连接与互动,以便他们之间能够实现快捷、低成本的信息传递。值得指出的是,迈进数字化时代,信息传递的免费服务,已不是最佳的营销策略选择。[3]例如,档案管理机构可以用免费的服务去吸引用户,但仅靠免费服务显然难以增强用户黏度,必须开发用户喜欢的产品与服务,尤其是开发用户愿意付费的产品与服务,并运用“智能合约”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允许智力成果创造者对其原创艺术作品进行自主定价,并可接受用户打赏和订阅收费,甚至可为用户提供VIP限量版的定制服务。这种以智力成果创造者为中心的新型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智能合约”与“赋权”功能的优化匹配,能让智力成果创造者适时接收到用户反馈,感受到利益激励,进而更加重视自己“上链”作品的质量;同时,通过“信息增值”应用功能的不断推陈出新,管理平台既可源源不断地吸纳到个性化、精品化的艺术作品,又能有效地增进智力成果创造者与用户的黏性,此举可谓具有“一石几鸟”之功效。
2创建高校艺术档案区块链管理平台的思路与方法
据相关研究资料揭示,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框架与计算模式。这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虽仍属于底层技术,但其值得重视的核心应用功能是:可将任何领域的中心化(中介化)应用模式淘汰出局,特别是以“共享账本、共识机制、智能合约、隐私保护”四大机制为技术基础的区块链3.0应用模式,不仅可为档案业界提供解决“去中心化”的成熟方案,而且为发展智能“互链网”(互联网+物联网)的各种可编程应用场景展示了无坚不摧的能量。笔者认为:及早谋划高校档案区块链管理平台建设大计,潜心研究各类智能应用项目的落地方案,这既是档案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跟上“数字革命”变迁步伐的关键之举。为此,笔者结合从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就创建艺术档案区块链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重点与技术要领,提出以下初步构想与方法。
2.1美术类艺术档案区块链功能模块的建设重点与技术要领
首先,要创建美术类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数字“指纹”登记模块,以增强馆藏美术作品的“身份”鉴定能力。长期以来,艺术作品的鉴定证书,是对艺术品价值确权的重要依据。但进入数字时代后,传统的纸质鉴定证书易被非法伪造,导致馆藏美术作品的价值及其合法所有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据媒体报道,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于2018年7月公布的新专利申请信息称,允许艺术家使用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建立的所有权转让管理系统来维护艺术品的来源信息。因此,在管理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中,部署数字“指纹”登记模块,采用“时间戳”链条,将创作者完成美术作品所记录有数字“指纹”的数据区块进行智能集成,既可为创作者提供作品内容及其完成时间的“身份”鉴定证明,又能帮助其规避作品无法举证等风险。
其次,要创建美术类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可溯源”验证模块,以提升馆藏美术作品的“归档过程透明化、追踪检索便捷化”水平。一是采用“非对称加密”等技术,为馆藏的每件美术作品创建独一无二的防伪“数字身份证”,就像房产证可对个人的房产进行确权一样,对经认证的美术作品进行“上链”确权。二是引入VR、AR和MR等智能应用技术,帮助获得“数字身份证”的美术作品提升艺术冲击力,以便增强用户与馆藏美术作品“亲密接触”的黏性。三是借助“分布式共识数据库”技术,对馆藏美术类艺术档案实行“原生态”智能登记和“生态链”信息溯源,以便作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尤其要通过不断优化“可溯源”机制,切实增强在线检索、智能识别各类侵权行为的预警与处置能力。
最后,要创建美术类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所有权链”安全防护模块,以规避馆藏美术作品原始信息被虚构等问题的发生。实践证明,在提供艺术品建立、变更或转让所有权便利的同时,必须重视强化管理平台维护可信数据源权属安全和所含信息的不可篡改能力。可资选择的方法是:采用SHA-256算法等技术手段,在管理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中,部署“所有权链”安全防护模块,让所有馆藏美术作品“数字身份证”获得加密的唯一“标识符”,并借助“可靠数据库”(Reliable Database)的运作规则,把每件馆藏美术作品生成过程记录的原始信息等哈希值固化到区块链上,以增强其不可篡改、耐久保存的功能。
2.2音乐类艺术档案区块链功能模块的建设重点与技术要领
首先,要创建音乐类档案资源管理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以增强馆藏音乐类作品元数据信息的智能集成与流转功能。一是建立音乐类艺术档案归档“上链”的元数据(Metadata)协议,并由音乐人按照协议规则在管理平台上申请注册“上链”登陆地址和信息管理使用权限。二是由音乐人在管理平台上自行将个人身份等相关信息与自己的作品关联起来,并给自己的作品添加元数据信息(包括作曲、录音、歌词,专辑说明、封套照片和插图,作曲家和演出家个人介绍、联系方式,以及唱片愿意授权的权利、授权的条款等)。三是由管理平台上设置的“所有权链”安全防护模块,自动将每位音乐人提交的所有元数据打上时间戳并固化到区块链上。音乐人通过上述步骤加入存储音乐类作品元数据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后,既能便捷地管理自己的作品,还可自行发布和推广作品。
其次,要创建音乐类藝术档案资源管理的“信息增值”机制,以增强馆藏音乐类艺术档案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共享利用。一是通过设置“免信任”应用模块,创建“信任执行”运作程序,允许每位音乐人对自己的原创作品进行自主定价,并可接受用户打赏和订阅收费。二是通过优化“赋权”功能,创建全息式(全息存储、全息显示、全息防伪)的信息交换机制,促进音乐创作、传播和分享的过程更具透明性,以利确保每位音乐人所创造的价值得到合理的回报。例如,音乐人通过提取哈希值(数据“指纹”),可将整首歌的哈希值上传到区块链上,如果有用户使用了其作品的音乐或歌词,他可将这首歌的哈希值与在区块链上存储的哈希值进行一致性对比。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既能让音乐人证明自己作品的所有权,又可获得音乐爱好者们每次对其音乐作品进行播放、分享或混录时所支付的费用,且这一过程是由脚本代码程序自动验证、即时发生的。三是档案管理机构无须求助第三方公司“黑匣子”般的运作模式,可在管理平台部署可视化使用率与“交易关系”监测系统,以利测算馆藏音乐类艺术作品的动态定价,进一步挖掘其真实价值。
最后,要创建“集体维护”(Collectively Maintain)机制,以完善和创新馆藏音乐类艺术档案开发利用的智能服务模式。一是设置“集体维护”机制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功能模块,以利保障馆藏音乐类艺术档案能够被追踪和利用。二是利用可视化使用率与“交易关系”的监测功能,不断完善有价值的数据收集及其相关的信息服务措施,以利增强音乐创作者与“粉丝”互动而带来的创作灵感和共享协作的乐趣。三是建立透明、包容的“音乐艺术社区”,帮助音乐创作者成为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并让音乐类艺术作品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实现最大化。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