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程思政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语言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提高综合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本文以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章的教学为例,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得思政元素在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经历“隐—现—显—化”四个阶段,思政教育由浅入深,不断强化,最终内化为感恩及爱国情怀、敬业与奉献精神、维护人权与正义的担当。
董洋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1-10-22
关键词:课程思政;任务教学法;“基础英语”;南京大屠杀
在一系列中央、教育部关于高校育人工作部署的指导下,全国范围内学者开启了“课程思政”的研究热潮,国内学者和专家从多方面对其概念和内涵做出解释[1]。随着“课程思政”内涵和概念的明确,不少学者开启了英语类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案例研究[1]。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范围相对宽泛、针对性不强,而且研究程度较为浅显,上什么课、怎么上课和怎么能够达到目标要求等问题缺乏逻辑思考,导致了大部分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和可行性较低[1]。
一、“基础英语”课程思政任务教学思路
中国学生的外语知识和外语能力脱节、外语应用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而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核心原则是真实场景中的交际活动对二语习得的效果最好。任务教学法是以学生完成特定的任务为标准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执行任务来促进学习,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教学内容都隐藏着特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要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就要将此类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单元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任务类型。在任务前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分配隐藏思政元素的教学任务;之后在任务呈现和任务评价过程中,经过小组的分析和学生互评中的探讨,思政元素逐渐浮现;在任务后完善任务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正确导向,使得思政元素得以凸显;最后,通过合理的课后任务安排,使思政元素内化为学生实际的行动力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采用任务教学法,就要将思政教育与其结合,思政元素从任务准备过程中的“隐”、任务汇报过程中的 “现”、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显”到任务后课后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化”,四个阶段思政元素逐步升华,思政教育不断加强,将课程思政无声无息地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案例
本文以阅读文章 They Will Not Be Forgotten 为例,基于任务教学法,从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目标达成三个方面呈现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各环节。通过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语言、文化和思政教育,以充分说明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此门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
此篇阅读内容围绕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从华裔作家张纯如的视角展开,揭露日军暴行,缅怀遇难者,不忘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救援,告诫人们牢记历史、不忘使命。
知识目标:掌握南京大屠杀相关英文词汇及表达,了解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日军主要暴行,了解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之间的故事,了解拉贝、魏特琳等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救援事迹。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素养。
思政目标: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使命,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懂得国家强大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教育学生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人权。
(二)教学步骤
第一,任务前准备。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组内合作,制作任务相关的关键词汇表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关键词表包含 10 个单词、音标、常用短语用法和相关例子,完成小组任务汇报准备工作。
第二,任务中活动。三小组依次呈现任务,随后进行师生点评以及围绕任务和课文内容进行的问答和口译练习活动。学生互评采用 3CQ(Compliment+Comment+Co nnect+Question)评价模式,以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任务一:公众演讲——日军在南京陷落期间的暴行
思政教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理解国家强大对普通民众的意义,让人们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国家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任务二:PPT 汇报——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救援
思政教育:维护正义,捍卫人权。学习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救援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事迹,教育学生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人权。
任务三:模拟访谈——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
思政教育:求真务实,舍生取义。学习张纯如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使命。
第三,任务后讨论及作业。小组讨论如何改善任务活动,并分析从日军暴行中可吸取的教训(小组一)、人道主义救援事迹的意义(小组二)、张纯如的人格与精神(小组三)。小组各自完善任务并制作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随后,在规定期限内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撰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英文报告并提交网络教学平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词汇学习为任务汇报做准备,任务汇报与文章理解相辅相成,口译活动通过重要细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任务内容及文章的理解,并能检验学生对汇报任务的学习效果及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讨论活动是对任务及文章内容理解的深化与升华。思政元素在任务准备—任务汇报—任务评价—任务完善讨论—任务视频制作和报告书写的教学进程中经历“隐—现— 显—化”四种形态,步步深化,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词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相关词汇与表达,但是部分近义词如 butchery,massacre 与 manslaughter,plight 与 hardship 等出现乱用混用现象,这些近义词的区别需要引导学生下课后通过语料库检索自行总结。
任务活动:各小组基本能够顺利完成汇报任务,但在与自己小组任务不相关的问答及视频片段口译环节反应较慢,出错较多。今后教师需要将此部分课堂学习效果检验加入任务完成评价中,督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时间。
考试成绩:通过一学期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两个班级课程考核优秀率由第一学期的 0% 和 11.11%,增加到第二学期的 28% 和 22.22%,期末考试平均分从 71.3 和 72.4 增加到 78.68 和 75.37,获得相对满意的教学效果。
思政教育: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得出, 87% 的学生表示更加有意识地关注、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看问题角度更加全面客观。91% 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加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了解和平时代每个公民身上的使命;85% 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的意义在于将来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学生整体的思想觉悟较学期初有所提升。
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前课后的任务准备、任务汇报、任务评价、任务完善及任务成果视频制作、参观纪念馆等一系列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学生最终在掌握语言知识、提升多方面能力的同时,对张纯如、拉贝以及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态度及行为的复杂情感内化为感恩及爱国情怀、敬业与奉献精神、维护人权与正义的担当。
三、结语
结合任务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合于各教学环节,从任务前准备、任务呈现、任务评价到任务成果视频作业,使思政元素从 “隐”到“显”且层层深化,不漏痕迹地内“化”为学生的感恩及爱国情怀、敬业与奉献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学习和职业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由浅入深,使得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升各方面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较好地发挥此门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