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文化自信是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我国优秀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语言符号是文化传承与传递的有效媒介,而当代青年大学生则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如何在大学外语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红色文化,既能提升学生们英语综合水平,还可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坚守红色文化主阵地,从而利用英语语言工具把我国红色文化推向国际舞台,是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重点课题。立足于文化自信视角,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策略。
本文源自矫秀丽,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1-06-15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 大学外语课程; 融入策略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与政党对本土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与充分肯定,并对本土文化生命力具有坚定自信。众所周知,我国多数大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层面具有工具性动机,即以升学、求职与出国等现实需求为目的进行英语知识或技能学习,并未在英语学习中兼顾母语文化。在此动机的背后,外语能力被视为实用性技能,而并不包括价值判断与社会文化属性。此语言工具论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多数状况下语言均是被用于完成人际交流活动的工具。然而,这一看法却忽视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即便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但也是非比寻常的工具。在生活各角落均有语言的身影,甚至在冥想过程中,亦无法不运用语言来进行思考。恰恰是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现如今大学外语教育研究领域趋于两个方向发展。其一主张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欧美地区文化元素,认为唯有如此才可令学习者熟练掌握英语; 其二则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承,强调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统筹兼顾本土文化。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特别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应加强对于学生们民族红色文化的自信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所谓文化自信,指的是社会群众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积极实践与高度认同,并对文化所具备的生命力和活力有着高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信念与信心,是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状态以及民族团结性的集中表现,文化自信亦是“四个自信”的基石。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是关乎国家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与国运兴衰的重大问题。中华五千余年的文化沉淀与历史迁移塑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民族优秀文化筑造了民族精神,其蕴藏巨大的文化精神力量,凸显高尚的价值取向,呈现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大智慧,民族文化精神也是文化自信的主要体现。优秀且浓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主要源泉,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跃进式发展,令国家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这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并且我国现代化发展获得显著成就,也为文化自信供给了动力源泉。
二、“红”的文化意蕴
( 一) 汉语文化中的“红色”
一直以来,汉民族十分喜爱红色,这是由于红色寓意着美好幸福的事物,因此在中国欢庆活动与重要节日中,红色是较为常用的颜色。例如,春节时期每家每户都要张贴红对联,给小辈送红包; 在元宵节时需挂红灯笼; 结婚亦被称作 “红事”,传统习俗是新娘需穿戴红嫁衣、佩戴红色盖头,新郎需在胸前佩戴红花,家中需张贴红色喜字,即便是现代化婚礼,新娘的红色礼服亦是不可缺少的标志; 生孩子需为亲友分红鸡蛋等等。红色事物在我国民众传统观念当中还普遍具有幸福、爱情及圆满的美好象征[1]。例如,诸多文学著作中,作者所描绘的红色事物也成为固定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具体而言,《西厢记》当中所提及的“红娘”现已作为帮助他人完成姻缘的好人代称,《相思》中的“红豆”现已成为相思和爱情的主要代名词。若对于《西厢记》当中的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了解较少,则无法深刻理解与认知该词汇语义内涵,亦无法在英语翻译或者与外国友人交谈时明确表示该词汇意义。另外,中国还存在本命年崇拜红色的现象,在本命年中国人便会穿戴红色衣袜、佩戴红色腰带,以此来消灾驱邪,祈求这一年中平安和吉祥。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喜事,均会以红色作为主色调,而红色事物装饰使得各场合均彰显出喜庆与庄重之感,亦寓意着美好愿景,即生活越来越红火。而由于红色往往和“火”密切联系,因此红色亦象征着革命,例如红色旅游、红旗、红军等等。
( 二) 英语文化中的 red
从褒义内涵层面而言,red 这一词汇在英语当中有着喜庆、荣誉以及尊贵等含义。西方人往往在迎接贵客时以红色为依托表达自身的敬意。比如,在迎接他国首脑的过程中会铺设红地毯( the red car-pet) ,从而表达对于他国首脑的尊重,同时亦会在参加圣餐仪式时穿着红色礼服表达圣爱。另外,血红色亦寓意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从贬义内涵层面而言,第一,red 表示紧张与危险,如空袭报警( red alert) 。第二,red 袭示流血与暴力。西方民众的传统观念中,红色即鲜血的颜色,其将鲜血视作生命之液,认为体内鲜血若流出,便象征着生命开始凋零。所以,西方文化体系中红色往往与流血、暴力和恐怖等词汇相关。比如,red revenge 可译为血腥复仇; a red battle 可被译为血战; 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 可被译为残杀与暴力统治。第三,red 表示亏损与负债。西方人在账目记录或者财政收支结算过程中,若账目与损益表中净收入是负值,则以红色笔迹登记,以此来达到醒目与提醒的目的,因此 red 在西方国家就产生了亏损与负债的含义。比如,red figure 可被译为赤字; in the red 可被译为亏本[2]。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重要挑战
( 一) 西方文化渗透,学生缺乏危机意识
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以及微文化的出现,均对当代大学生个体思想意识带来严重冲击,然而在此环境下大学生们普遍存在危机意识淡薄的问题。互联网作为现阶段大学生学习知识与了解社会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因其具备虚拟性与复杂性特征,使得平台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及真实性需经过甄别判断。在相对繁杂的互联网大环境当中,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所占比例较小,大学生对这类信息关注度也普遍偏低,欠缺一定的兴趣和了解的热情。加之西方消极文化与借助网络传输的不良信息侵蚀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摇其理想信念,对青年学生群体传承本土优秀文化造成阻碍。大学生们在追捧西方文化内容的同时,亦对本土文化生成自卑心理,进而致使其对我国优秀文化存在不自信心理。在大学外语教育中,复杂化的互联网环境以及学生崇尚西方文化的思想,导致教师即便讲解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学生也对其提不起兴趣,这不仅对外语教学带来挑战,对学生们文化自信的形成也带来严峻挑战。
( 二) 文化课程不足,缺乏校园宣传活动
现如今,部分大学生表示大学阶段文化类课程设置较少,学校文化教育力度不足,文化教育内容较为单调乏味,甚至政治性色彩过于浓厚。部分高校在自身育人目标设置中,并未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纳入必修教育大纲当中,加之现阶段部分企业与事业单位以实用主义为基准设定用人指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们对于红色文化学习缺乏重视,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浮于表面。除此之外,大学生参加的课余活动具有多样性特点,但是多数大学并未抓住这一机遇,对我国红色文化展开高效宣传[3]。对于这一系列教育问题,在大学外语教育当中应采取何种措施才可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英语文化知识了解、学习的同时,强化对于本土红色文化的自信,是当今各所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共同探索的课题。英语作为语言载体,把英语教育和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是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播我国优秀红色文化的有效手段。
( 三) 中西文化隔膜,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中西方国家所处地理位置存在差异性,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与思维模式亦有所差异,对相同事物势必会形成不同看法,具有不同的理解。在大学外语教育中,每名学生在潜意识中均会带有本土文化基因与思维模式,因这一差异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有一定的碰撞与冲突发生。中西文化存在的隔膜已然导致我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每名学生天生的文化思维模式难以改变。例如,西方民众惯于应用具象化思维模式,从事物认知开始,均是将主体作为中心,重点凸显主观作用。反之,中国人惯于应用宏观把握的思维模式,由微见显,将实际感受作为着眼点,重视主客体间的有机结合。不同语言体系的红色文化词汇存在明显不同,学生外语学习有别于孩童阶段的母语学习,身为大学生,其已具有较强的母语能力,且以母语为基准的红色文化知识已根植于内心,在外语学习时,较易把母语红色文化迁移至英语当中,若母语及目的语文化词汇含义相同,学生可很好理解,并且实际运用时也较少出现偏差,这便是正迁移现象。但是若母语与目的语文化词汇含义差异较大,学生则较难理解,若想摆脱固有思维模式,构建陌生、全新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在此状况下进行外语学习,母语便会对其带来负迁移影响。
四、文化自信视角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策略
( 一) 教师树立正确文化自信观,把民族红色文化引进课堂
近年来,有人称英语教师是各国家文化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说法将英语教师在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生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进行了直观与形象的表达,英语教师身为学生知识文化信息的直接传授者,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养成中有着重要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个体文化知识素质与传播红色文化的意识,均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及文化掌握、应用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大学英语教育所想落实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先应引导英语教师明确、端正个体价值观念,深刻认知与承担学生的红色文化培养的历史重任。在强化个体学科专业教育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母语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教育中对中西方文化实施融合设计,使学生们感受中西方文化存在的显著差异,体会不同民族红色文化的特殊魅力,积极向学生传播文化自信养成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导其树立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强化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浓厚情感。
( 二) 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学生自觉坚守本土文化
把比较法渗透到大学外语教育中,可令学生在理解英语文化和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民族红色文化,从而坚守主场文化。在大学外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从语音、词汇、语义、语调、翻译、语句构成以及语法等诸多层面展开比较讲析,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及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推动其自觉展开深度研究,进而将英语语言作为桥梁,了解我国红色文化。同时,教师在英语单词讲解过程中,适当延伸部分具有代表意义的英语单词,与中文进行比较讲析。例如,在红色文化单词讲解中,教师应借助二者的不同展开比较,唯有令学生明确母语和目的语间存在的差异,才可有准备地进行目的语学习,亦更有助于红色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具体而言,在我国,红色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寓意社会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譬如红军及红领巾等。而在英语中,red 并不具备这一层次的含义。红色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因中西方历史背景与语言文化的不同,导致我国汉语的“红”与西方英语的 “red”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均需要英语教师融合文化内涵进行特别解释。两种语言在字面意义上看似存在对应关系,但是实际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其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还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母语和目的语词汇比较讲解时,应特别注意存在貌合神离关系的词汇。利用比较法可使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内涵,进而便于在现实生活当中正确应用[4]。
( 三) 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真正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焕发现代青年学生风采,提高其跨文化交流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身为文化自信建设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意识,是我国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及英语教育模式革新的本质目的所在。培养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意识可从两个维度展开: 首先,以传统课堂英语教育为依托,通过红色文化渗透展开文化自信培养工作。其次,以新型英语课堂为依托实施文化自信培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唤醒个体文化自信意识,在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与知识的过程中,将其与同期本土红色文化进行对比及反思,敢于探究发掘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异同,同时对西方文化始终秉承取其精华的积极态度,从而确保文化选择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积极促进本土红色文化走出去,令其成为不同国家、地区和语种和平沟通的载体,为我国政治、外交与经济发展供给有效保护,构筑积极的文化软环境,从而为强国自信提供更持久、基本与深沉的力量。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