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作为文化情感类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不少好评。文章通过对《朗读者》在内容、形式、传播方面的创新加以分析,阐明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方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管、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期刊(半月刊),国内连续出版物号CN23-1601/G0。
《朗读者》是央视在2017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轰动,深受观众喜爱。很多专业人士认为,电视传达的是直观的影像,文化内涵深的节目不适合在电视媒体播出,因为无法将深邃的内涵表达透彻,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和快阅读的特点更使得文化类节目不容易吸引用户关注。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传统文化类节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尤其是《朗读者》,不仅形式新颖、情感真挚,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它的成功对于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具有可供借鉴的意义。
1 内容创新:定位准确,情感共鸣
好的内容是节目成功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主流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文化、引领社会文化风尚,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枝繁叶茂,要从如此深厚的文化中提取适合电视媒体制作播放的节目,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朗读者》为这类文化情感类节目在内容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1)节目定位准确。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刻,不同的表达和定位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主持人董卿曾经介绍过《朗读者》的定位,它既不是朗诵类节目,也不是语言类节目,而是情感节目。这个定位就避免了大多数文化类节目的曲高和寡、关注者少之又少;而是用现代语境,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崇高感,放低起点、雅俗共赏,吸引多元化的观众,让他们不仅关注屏幕上的人物、知识,更要体会朗读背后的情感、人性,寓教于乐,使文化类节目不再高冷。
2)树立用户意识。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媒体要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强势思维,要增强用户意识,尊重观众作为主体的选择权,以用户为中心,在进行节目策划时要放低身段,变“我要让观众看什么”为“观众想要看什么”。媒体融合的环境下,观众收视心理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作为文化情感类节目,要感受观众的审美需要和情感需要,选择题材和嘉宾时要考虑观众喜欢什么,怎样能引起观众共鸣。比如第一期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朗读的是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真情实感自然流露,成功的企业家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很容易就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
3)内容去繁求简。当把文化作为节目的内容加以表现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找到适合表现的“点”,以点带面,将抽象的元素具体化。《朗读者》中,这个点是散文、诗歌、书信等,用朗读的形式表达情感、拷问灵魂,使传统文化在访谈和解析中焕发出生命活力。《朗读者》这类原创的节目为文化情感类节目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做出了示范,也找到了一条将传统文化做直观呈现的新路。
4)坚持价值引领。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综艺节目深受网络综艺节目影响,泛娱化严重。充斥电视媒体的综艺节目不是博眼球式的煽情,就是无节制的娱乐嘉宾,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提高收视率,满足大众娱乐化、快节奏的需要,但是没有文化内涵的节目毕竟不能发展久远。而《朗读者》从节目开播之初就远离娱乐的喧嚣,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作为现象级的文化节目,《朗读者》满足了大众对于文化的诉求,凝聚了社会共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情感教育,给大众以精神上的滋养。
2 形式创新:非娱乐化,小众模式
1)“访谈+朗读+轻解析”模式。《朗读者》是文化情感类节目,它属于综艺类节目的范畴。但是,《朗读者》没有像其他综艺类节目一样采取娱乐化的模式,而是创造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访谈+朗读+轻解析”模式。每次在朗读之前,主持人都会对嘉宾进行访谈,使嘉宾蓄积情感,让观众了解嘉宾的心路历程,拉近观众的情感距离。诗词女儿叶嘉莹虽一生命运多舛,但从诗词中获得力量和慰藉,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白鱀豚专家刘仁俊为了濒临灭绝的白鱀豚,投入了20年的等待和陪伴……这些嘉宾的经历和故事用真情实感打动着每一位观众。主持人与嘉宾聊到朗读书目时,中间会穿插专家学者对书目的解读,使观众对书目和作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嘉宾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并通过朗读将自己和观众的情感融入到一起。这种模式不做作,不功利,值得文化情感类节目借鉴。
2)嘉宾选择更重情怀。《朗读者》在嘉宾选择上,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朗读者》的嘉宾既有家喻户晓的名人、明星,也有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不知名的普通人。选择名人明星作为嘉宾,可以利用他们在受众中间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来提升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利用他们的感染力来引导受众阅读、朗读;选择普通人作为嘉宾,能够增强观众的好奇心理,更能吸引观众,在情感上也更容易和观众沟通,产生共鸣,因为大多数观众就是普通人。不论是名人和明星,还是普通人,《朗读者》在嘉宾的选择上更重视人所体现的人性和情怀。
3)主持人风格与节目吻合。主持人的素质和风格直接影响了节目的呈现出来的风格,因此文化情感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具备一般节目主持人良好的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董卿风格知性大气,现场的把控能力很强,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她无论是开场词还是与嘉宾的访谈,对观众来说都是一次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震撼。
4)精细设计的每个环节。作为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并没有局限于只是在表达情感方面精雕细琢,而是精心设计了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一是每期主题的开场语巧妙地配合了主题,达到了直击心灵的效果,一开始就将观众引入到设置的情境里。二是舞台设计端庄、典雅,突出文化氛围,与文学的坚守相匹配。三是独特的访谈和朗读场景。《朗读者》将访谈空间与朗读空间分离,设计了单独的与嘉宾访谈的房间,访谈后到前台进行朗读,充满仪式感,使大家对每一期节目都有所期待。
3 传播创新:媒介融合,优势互补
1)线上线下,多屏联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给传统媒体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媒体融合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受众可以选择自己更习惯、更便捷的平台去接收信息。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平台接受信息,线上线下相结合,就形成了多级传播和优势互补。《朗读者》在联动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线上通过爱奇艺、央视网等网络平台播出,取得了较高的点击量,豆瓣评分9.3,四五星好评达到92.6%。线下将原创设计的朗读亭带进全国许多城市,使每个爱好文学、想表达感情、欣赏文字之美的人都能成为朗读者,从而掀起全民阅读的热潮。线上线下,多屏收看、跨屏互动,成就了《朗读者》,也能成就文化情感类节目,这种电视媒体、互联网+、移动端全面联动的传播效果,必然远远超过几个平台效果的简单相加。
2)小众题材大众化传播。文化类的题材,一般是小众化的传播定位,因为文化本身自带崇高感,只有特定的人才偏愛这一类节目。但是,《朗读者》将这些小众的选题成功地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了大众化的传播,这无疑是对崇高感的消解和平民意识的提升,将知识分子认同的文化推广到大众日常生活的领域。《朗读者》满足了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诉求,对于读本的选择标准,是中学以上的水平,这就符合普通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需求,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受众参与和支持。《朗读者》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以更具温情和人文关怀的方式传播给受众,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朗读者》在内容、形式以及传播上进行了创新,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有价值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必定会对目前国内的其他节目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其他的文化情感类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既不能照抄照搬,走同质化的道路,也不能快餐化地过度消耗文化资源,而是应该探索原创内容,引领主流文化方向,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黄鸣刚.电视传播与影响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7.
[2]刘志红.《朗读者》——用创新精神与匠心精神打造文化类节目新标杆[J].新媒体研究,2017(16):100-101.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