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是一项美术艺术,在艺术院校是一项重点课程,论文介绍了在素描教学上一些院校的探索,例如跨专业授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不同专业的的人才进行艺术培养,使得素描教学更加准确。
《美术学报》主要登载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几十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图片。对美术、设计、史论的实践和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广东省介绍美术作品,印制彩色插页最多的学报。全部为彩色图版,共80P,用进口双面铜版精印,色彩高雅逼真,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准,是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极好的学术参考资料。中文核心期刊(2011)。
素描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和审美能力,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同其他课程一样,目的都是通过自身的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素描课程通常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是专业基础中的基础,其教学的成败对随后几年大学教育意义重大。正因为这个原因,艺术设计院校对素描课程的教学向来非常重视,希望通过优秀的基础教学为接下来的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些院校会选用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来承担素描课程教学,不仅如此,还会在教师的专业背景、能力特长、社会阅历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具有相近专业背景的教师去教授相关专业的素描课,并且教师相对固定,以期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发挥教师的优势和能动性,深刻扎实地吃透专业培养目标,进而把准素描教学目标的脉搏,做到素描为专业课服务,素描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这是目前占多数的一种形式,即“教师与专业对口”。此外,与之对应地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让教师担任不同专业方向的素描教学,每学年或每学期轮换,目的是利用跨专业授课,形成一种横向比较,从而分辨出每个专业素描教学的目标,即“教师与专业交叉”,也可称为“跨专业授课”。这种形式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两种形式对实现素描教学目标到底成效如何?
笔者调研了一些艺术设计院校,发现跨专业授课对找准艺术设计院校素描教学目标更加有效,作用更明显。这种结果令人惊异,因为“教师与专业对口”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最主要的方式,为什么教学效果却不如“跨专业授课”模式?笔者在与各校素描教师就教学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交流时发现,在一些“教师与专业对口”模式的学校,教师对所授专业的素描教学目标认识是清晰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教师长期教授同一专业,在对专业教学目标熟悉之后,往往对时代性、发展性关注不够,不能与时俱进地提升新认识和新定位。其二,由于教师专业背景与所授专业的相近,难以形成引发两者间互为进步的刺激因素。其三,教师对其他专业不了解,无法形成宏观上的专业比较,难以凸显所授专业的特点,难以区分所授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差别。其四,教师没有建立对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群宏观的、完整的认识,不利于专业群发展,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教师与专业对口”模式的教学效果。反观“跨专业授课”模式,却有许多有益的地方,对艺术设计院校素描基础教学和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其他课程教学也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第一,跨专业授课,打破了“专业近亲”教学的模式,建立了创新教学的新思路,创造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可能性。首先,跨专业授课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由专业相近教师教授同一专业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思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体现了教学改革创新勇于突破、与时俱进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包括素描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围绕教学的各项管理工作良性、健康地开展,有利于专业建设优势、高效的发展。其次,这种思想中所具有的教学创新改革意识,会创造许多机会和可能性,使教学处在一个崭新、活跃的新平台,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富有朝气,时时迸发火花、激发灵感,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创造新条件、新机遇。最后,这种思想适应时代对专业的要求,适应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具有先进性、可持续性、可发展性,具有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值得研究和学习,值得提倡和推广。
第二,跨专业授课,促使教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认识和理解,从而对整个艺术设计群建立起宏观、完整的认识,有利于专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教学培养的方向,重点解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学校的所有教学工作、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培养该目标开展的。教师只有认真、深刻地吃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才有正确方向的指引,才有可能实现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知识、技能都符合规划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可以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导依据,教师的教学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由于跨专业授课,促使教师对所任教的每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地认识和学习,再经过具体的实际教学验证,其对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理解得更加深刻扎实。教师会自然而然对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群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全面、更有高度,能很好地建立起专业间的横向联系,发现专业之间互通性、共生性的要素,以及专业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将专业知识打通。在此基础上,教师有了难得的认识高度和有效的比较视角,将更易于把握各专业教学目标中最具特点的要素。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