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中美两国男性青少年成长障碍比较研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8-08-24
简要:以沈从文与福克纳作品为例,分析两位作者的作品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男性青少年人物形象,他们成长障碍的异同可从战争背景、旧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新兴价值观念的不利影响、生存

  以沈从文与福克纳作品为例,分析两位作者的作品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男性青少年人物形象,他们成长障碍的异同可从战争背景、旧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新兴价值观念的不利影响、生存困境四个方面分析比较,指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和美国南方男性青少年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构筑了不同的成长身份。运用历史文化批评比较分析他们作品中男性青少年成长障碍的异同,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男性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借鉴。

当代

  《当代》(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奉行文学克隆真实的宗旨,坚持以文学关注现实关注百姓人生的立场,被公认为现实感最强的中国大陆文学刊物。长期关注读者趣味,尊重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格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原创期刊之一和最受欢迎提文学品牌之一。

  1 相同的战争背景

  作为处于同一时期的文学大家,沈从文和福克纳在作品中深刻揭示了中国民国时期和美国南方南北战争前后人类的生存状态。 “几乎就在美国南北方因为奴隶制而产生的冲突在不断加剧的同一时期, 中国也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和军事侵略。” [3]28 战争与冲突是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显著特征。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经战争蹂躏,人们的生活动荡不安,而处在其中的青少年不仅要承担碎片化的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还经历自身的成长挣扎。沈从文作为“五四运动” 后兴起的代表作家,以战争为背景的军旅作品很多,这同他的参军经历有关。在这些军旅作品里,一些青年士兵勇敢地承担起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责任。部队通讯联络员罗易、平平(《黑夜》)乘黑夜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送文件。 最后,罗易牺牲,平平把文件安全送达。 北京城里的大学生凌介尊和李伯鱼(《 懦夫》) 作为无名义勇军上南方前线打仗后,意识到对挽救国家真正有用的是解决国家积贫积弱的问题,因此在混乱的校园里保持理智,坚持学习和进行实验。《 动静》 里年青军官冷静地看待战争,勇敢地参战,承担一个军人的责任与义务,虽然明知胜利有困难,但仍有信心。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些有志青年为了保家卫国,舍弃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中华民国(1912 -1949) 是一个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剧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也是社会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纠结交替,现代国家在建设和战争中曲折前行、走向崛起的重要转型时期。” [4]沈从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作家,细致观察社会,他的作品真实呈现了中国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共产党玉少琛夫妇(《菜园》)被杀害,园子也被有势力的绅士强行征借,彻底败落。 若墨医生夫妻二人(《 若墨医生》)为了人类的幸福,牺牲了年轻的生命,留下不满半周岁的女儿。地主子弟小阮(《 大小阮》) 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唐山矿工大罢工活动,被捕后死在监狱。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中国的男性青少年在战争的背景下成长,他们面临动荡的、甚至威胁生命的外部环境,但是战争的正义性质使得一部分参与者满怀希望面对战争,相信最终会赢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需求与民族大义、国家的需求一致,个人也在战争中获得了成长发展。

  南北战争(1861-1865) 作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最终以北方资产阶级胜利、南方奴隶主惨败而告终。 福克纳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作品较多,巴耶德、亨利和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南北战争爆发时,巴耶德(《没有被征服的》)年仅12 岁,他继承了父亲沙多里斯上校的英勇无畏。 战败后,南方白人“ 为了使黑人‘ 安分守己’,采用了暴力和恐怖手段,臭名昭著的三 K 党( Ku KluxKlan) 便是当时的

  产物” [5] 。 亨利· 萨德本(《押沙龙! 押沙龙!》) 在南北战争爆发后加入南方军队参战,亲历了南方战败的过程。 “经济崩溃,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精神世界解体,这就是战败带来的一切” [6]203 -204 ,精神幻灭的亨利选择枪杀邦、流放自己,过着不死不活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回到萨德本庄园等死。《 押沙龙! 押沙龙!》 里另一个人物查尔斯· 邦也在南方战败、久等萨德本的回应无果下,绝望地做出了要与同父异母的妹妹结婚的决定。 海托华(《八月之光》)虽没有亲身经历战争,但他一直生活在战死的祖父的阴影中不能自拔。备受冷落的妻子在“桃色丑闻”中跳楼身亡,他自己也因此永远失去了教职。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社会,由于欧洲列强各国之间存在利益矛盾,再加上林肯政府务实的外交政策解决了外交摩擦,战争只限于内战[7] 。 但是南北战争中南方参战的非正义性以及最终战败使得参战的男性青少年感受了信仰的幻灭,在旧的价值观的瓦解下又无法接受新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战争中迷失,无法顺利成长。

  2 旧传统旧道德的束缚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旧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逐步瓦解。 在这个关键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没有可供参照、学习的价值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必然会面对更多的成长挫折和障碍。 五四运动之后,“ 在痛苦中探索的仁人志士们把眼光转向了维护封建制度、不断产生新的封建势力的封建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儒学的纲常名教,认为它是中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国弱民穷的总根源。” [3]28 “ 时代的主

  伪的知识分子形象。 《 八骏图》里八位教授外表的“庄严”“老成”与他们不能忘怀的世俗情欲相冲突,揭露了他们道德观的虚伪;《 好管闲事的人》 里年轻的画报编辑精神世界贫瘠,以探听别人隐私为乐;还有沽名钓誉、言行极端不一的大学生吉先生(《记一大学生》)、大学生匀波(《平凡故事》)、宋代表(《宋代表》)、篁君(《篁君日记》) 以及懦弱、患得患失的焕乎先生(《 焕乎先生》)、其生(《 微波》) 大多数知识分子“ 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 [1]195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作为精英阶层,沈从文在作品中对他们投入了很多的关注,希望知识分子在深刻认识到自身问题与缺陷的情况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活力,以图国家和民族的自强,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贫弱、人民贫困、遭受列强入侵的命运。

  福克纳也看到了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在南方社会的兴起,“同绝大多数南方作家一样,福克纳在享受北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极度憎恨它,认为它破坏大自然,污染社会毁灭人性,把人类变得唯利是图,利欲熏心。” [12]73 他反感资产阶级物欲横流的价值观念,这体现在他的“ 斯诺普斯”系列作品中。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南方青少年有的完全抛弃了南方的旧道德,接受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成长无疑是不成功的。

  杰生(《喧哗与骚动》) 继承了康普生太太的冷酷、自私、狡诈和乖戾,完全接受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因为现代社会“ 以对现实功利的追逐击碎传统社会'神圣规范'的压制,以此岸物质欲望的满足来取代彼岸不食人间烟火的超验理想王国,是整个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大旨趣” [15] 。 奥蒂斯(《 掠夺者》)谎话连篇、唯利是图,毫无道德责任感。为了赚钱,他竟然在小姐卖淫房间的后墙上打孔,收费让人观看。 “随着北方工业的侵入 人与人的关系也相应地表现为控制与利用,白人与黑人之间如此,白人与白人之间也是如此。” [12]80 这些男性青少年完全抛弃旧有的道德理念,拥抱资本主义价值观,唯利是图,钱成了他们追求的一切。

  4 相同的生存困境

  物质生活资料的极端缺乏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巨大,青少年在逐渐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无法提供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们在生存困境下的成长愈发艰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战乱频仍,社会腐败,广大劳动人

  民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年轻有为的青年人在追寻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存的困境。在困窘的生活状况下,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理想就愈发显得可贵。

  《不死日记》里以文为生的“ 我” 生活极端窘迫,无法负担妈妈、九妹的生活费、医药费和学费,在生与死上挣扎,内心苦闷、愧疚;《 冬的空间》 里文学教授A 和妹妹玖都感到为生存所迫,感到生活的压力与屈辱;《一个晚会》里年青作家洪先生被人邀请至晚会上发表演讲,却因为外貌不体面遭到听众对他的鄙视,最终不仅没有做演讲,还被大家驱逐出去。沈从文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刻画了一系列生活困苦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但生活的困顿常常使他们折翼。

  福克纳也在作品中对处于贫困生活状态中的青少年做了生动的刻画。 “ 全部福克纳作品中的贫穷白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是真正的穷。整个南方是可怕的贫穷,从上层到下层,从内战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整个地区的经济基本上是殖民地经济,被外界所操纵。” [6]106 美国南方的贵族青少年依靠庄园、土地等遗产,生活虽一落千丈,但基本的温饱还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南方的穷白人却不得不承受着“可怕的贫穷”。 《 我弥留之际》 里本德伦家的长子卡什在做木匠活时摔断了腿,后又为了运送母亲的棺材再次摔断腿,因为贫穷,他一直忍着腿痛,不去医院治疗。三子朱厄尔为了买心爱的马,连续几个月在晚上给人干活赚钱。 《 圣殿》 里“ 金鱼眼” 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生活贫困,从小就发育迟缓,身体有缺陷,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这一切使得他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反社会的倾向。 这些青少年在困窘的生活中体味着“ 失去”,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心爱的马甚至安全感。 他们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自然不会有崇高的理想、信仰,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求生的最普通的劳苦大众。

  5 结论

  从相同的战争背景、旧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新兴价值观念的不利影响、生存困境四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与福克纳作品中的男性青少年成长障碍的异同,并运用历史文化批评探究了造成这些异同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中国和美国南方同处于社会转型期,沈从文和福克纳作品中的男性青少年在成长中都遇到了旧传统的束缚和新兴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美国南方奴隶制庄园主经济在遭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入侵下呈现了不

  同的社会文化表征。 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和原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相结合,产生了民国时期特有的胆小、麻木、虚伪的国民性。一部分有良知的人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积贫积弱,积极探索富国强民之路。 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南方经历了从奴隶制庄园主经济的繁荣到沦为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部分,南方旧传统、旧道德无力抗衡强势的资本主义工商文明,懦弱的贵族子弟被激变的社会大潮吞噬。而作为社会毒瘤的种族主义制度是南方社会的显著特征,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由于中国和美国南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两位作家作品里的男性青少年的成长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民国时期的中国青少年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艰难求生,深受封建主义残留的毒害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积极参战,并在战争中获得了成长。 美国南方的青少年受到了旧传统、旧道德的束缚和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错误引导,其特有的种族主义思想更是阻碍了他们顺利成长。 “ 差异是确定事物身份的重要标尺” [16] ,正是由于差异,中国和美国南方青少年构筑了自己不同的成长身份:中华民国时期以及美国南方南北战争前后男性青少年特有的成长身份。

  以史为鉴,这种“特有的成长身份” 的意识对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涌入,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在外部环境上具有“ 全球化” 特征。 在此背景下,“强势文化大肆入侵,消蚀着弱势文化的民族认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走向。” [17] 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确保他们顺利成长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外在确证和表述” [18] ,而身份的认同来自于对自身差异的认可,因此,中西文化差异性识别应当作为我国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第一步。青少年本身也应当理性地认清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逐渐建立当代中国青少年特有的文化身份和成长特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运用历史文化批评比较分析二者作品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男性

  青少年的成长障碍,可以为当代中国的男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1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1[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9.

  [ 2 ]肖明翰.威廉· 福克纳:骚动的灵魂[ M].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9:35.

  [ 3 ]肖明翰.大家族的没落———福克纳和巴金家庭小说比

  较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 4 ]何友良,钟起煌.江西通史11:民国卷[M].南昌:江西

  人民出版社,2008:1.

  [ 5 ]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9:15.

  [ 6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0.

  [ 7 ]丁则民,黄仁伟,王旭,等.美国通史(第三卷):美国内

  战与镀金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

  [ 8 ]王喜绒.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 9 ]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北京:中

  国友谊出版社,1999:130.

  [10]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

  [11]王卓.投射在文本中的成长丽影: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研

  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59.

  [12]武月明.爱与欲的南方:福克纳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3]威廉· 福克纳.八月之光[ M].蓝仁哲,译.天津:百花

  文艺出版社,1999:144.

  [14]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编.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哲学大会(2004)文集:上卷[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39.

  [15]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所,编.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哲学大会(2004)文集:下卷[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41.

  [16]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293.

  [17]魏海香.哲学视域中的文化全球化[M].北京:中国文

  史出版社,2011:206-207.

  [18]邹广文.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时代主题[M]//耿龙明,何寅,主编.中国文化与世界( 第四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