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文从文学文本研究出发,对 20 世纪来英美国家优秀的儿童生态文学作品研究,从原则、道德和榜样三个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传递生态伦理价值的文本特点。
《文学教育》是中国学术期刊网(又名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每年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全文转载。为了进一步把这份刊物办好,从即日起,我们特向全国一切关心文学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从事文学教育的人士约稿,欢迎各位朋友踊跃赐稿,我们一定做到以质取稿,不薄新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英美国家儿童文学作品的生态人类与自然和其他生物在竞争中扶持,在矛盾中谦让伦理研究”的研究成果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生观念。
随着人类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人类主体的随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精神危机能动性增强,改造自然的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对待自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全社会普遍的关注。解决这类然的态度从畏惧、盲敬到主宰、忽视,人类把自己放在问题不仅要靠法律和制度加以约束,更需要强烈的生了高于万事万物的地位上,无限扩张其权利于世界各态伦理意识和伦理观念在人类内心的建构,强化“非个角落。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这样解释人类的地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符合世界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位“,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也有过类似的言论,的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人类繁衍发展的必然路径和 “能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毫无边界的自信心指向性原则的需要。和错误的定位导致人类不再把自然当作与之平等的儿童文学自诞生之初,就传递着特定社会文化语共生伙伴,而是我们活动作用的对象,是人身之外的境下人们对儿童的各种伦理关切。由于世界发展的不一个可以满足无限需求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平衡性,英美国家在儿童生态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上要库。与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不平衡,最终早于我们国家,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对儿童生态也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人类在自大于自己无限改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造能力的同时尝到了自然反抗带来的后果。我们需要作用,并且其中的很多作品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认意识到我们的能力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同和接受。例如,美国当代散文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有限的,与自然的广大和宇宙的博大相较之下也是有怀特所写的《夏洛的网》;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所限的,在有限能力的支撑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著的《秘密花园》;美国作家玛·金·罗林斯的《一岁的自然规律,否则会带来惩罚。在《少年小树之歌》这部小鹿》是“自然文学”类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作者开篇就告诉了小读者们“大自然的规则”英美儿童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试图理清英美儿童生这一概念,引导孩子们明白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承态文学在培养生态道德方面的路径。
一、生态伦理建立需要遵从有限和适度原则。
变这一规律,否则就像文中描述的“,人类举着旗帜声人、自然和其他生物彼此索取、相互依赖生存于称自己的行为是顺天合理的,有许多人因为这些交涉同一个蓝色的星球,并与其他未知的生命体共存于同而和那面旗帜一同丧失了生命”,但是,“他们永远改一个博大的宇宙。平衡才能和谐,让利才能获得,这是变不了这个大自然的规则”。[2]我们赖以生存的哲学原则。我们人类只是万事万物中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类迷失于过度消费中,的一种元素,和其他元素一样共生于世界,没有什么大量的商品没有发挥出正常的存在价值甚至没有发特殊和优越,拥有与其他元素一样的基本性质:存在挥应有的功效就被弃之,成为地球的负担。人类毫无合理、有限性、竞争性。理性的生态道德观固然不是不节制地向地球索取资源来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造成惜牺牲人类生存权利去保护环境、关爱动物;也不是极大的浪费污染和物种灭绝等问题。在处理人与自然纵关系中,我们需要把握这一原则:适量索取,以满足基横 本生活为限。这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在《夏洛的网》中,面对看起来残忍捕猎的蜘蛛,夏洛显得惊恐,但蜘蛛倒出了真谛,“我得活啊,对吗?”[3]万事万物都是相依存在的,面对孩子,不需要刻意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客观的真实的展现世界有助于孩子们理性对待生存与死亡,索取与付出这些可以和谐共存的矛盾体。在《少年小树之歌》中,爷爷引导小树正确理性看待老鹰捕食鹌鹑“,泰坎把跑得慢的鹌鹑抓走,跑得慢的鹌鹑就没有机会生下和它一样跑不快的鹌鹑孩子了”,合理的索取是生态圈得以发展的必须也是促进,但同时提醒小树:“你只拿你需要的东西”。[2]爷爷把多余捕猎的三只火鸡放生,只留下需要的三只。向孩子很好地诠释了取之有量的原则。
二、生态伦理建立需要尊重和感恩的道德支撑。
人类在不断的进化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收到了越来越多的红利,感受到了人类力量的强大,并错误地认为人类力量的无线强大,可以无节制任意向自然和他物索取,与之带来的生态不平衡会给我们致命地伤害。因此,尊重和感恩是我们理解生态关系,建立生态伦理的道德基础。
尊重立于平等,产生和谐。平等的心态会带来真实的了解,进而带来理解,从而和谐共生。《夏洛的网》的作者赋予动物们像人类一样的形象,通过人类的语言解读动物们的情感和思想,完全把动物们看做和人类一样平等的生物,而不是异于人类的他者,非常自然、生动、有趣地向孩子们传递了勇敢、平等、感恩、互助等信息。夏洛和威尔伯关系的变化也诠释了尊重的意义。威尔伯初见夏洛时,因为她的外表和习性感到恐惧,对她产生偏见,但随之夏洛的所作所为证明了她是一只聪明、勇敢、忠实的蜘蛛,赢得了威尔伯的尊敬。面对残忍的猎食,夏洛这样解释“:我对吃苍蝇和甲虫并不真正感到快活,可我天生就是这样。蜘蛛总得想办法活下去...我得自己谋生,我靠自己的本事过活”。[3]我们需要平等地看待自然和万物,以平常心看待我们相较其他生物的优势,理解万物固有的特性,尊重万事万物,如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感恩是一种认同,肯定万事万物对我们的馈赠和帮助。我们的正常生活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和其他生物的调节。很多珍贵的大自然的馈赠,也许我们人类已习以为常,我们需要将自己在这种惯性常态的麻木中唤醒,看清我们享用的一切从来都不是理所应当,我们不应是生物道德体系的原点,所有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生活于这个星球的生物都是平等的。感恩是
一种回报,以己之心感已之情,对他人他物的帮助,给予回赠,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一岁的小鹿》中,主人公乔迪对生活中的惯常馈赠总是保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感谢爷爷打到的猎物,可以让他们吃得饱饱的;感谢奶奶每天的悉心照顾,让他茁壮成长;感谢奶牛为他每天提供新鲜的牛奶;感谢小鹿让他的生活趣味横生。感恩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让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三、生态伦理建立需要榜样的感染和指引。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心智正在发展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道德的养成更是如此,周围人的示范使孩子们自然感受良好道德的力量,且这种习得更加牢固。在儿童作品中,许多作家都采用塑造榜样的方式慢慢渗透良好道德。如《少年小树之歌》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智慧、宽容、博爱、勤劳、勇敢的爷爷形象,这位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狩猎人的工作、总能发现生活中的一切细微美好,也能原谅生活中的不足与灰暗。他教会小树热爱自然、关爱动物,感恩拥有的一切,并学会馈赠。爷爷告诉小树多沟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有宽广的胸怀去理解和接纳他人他物“,过去亲戚的意思,是指任何能与你相互了解的族人,而他真正的含义是我所爱的族人。但是后来人们变得自私,最后只把它限定在血缘关系上的人了。事实上,亲戚的意思绝不是这样”。[2]
《一岁的小鹿》中的彭尼先生是又一个典型的自然主义者,他喜欢并向往单纯、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对生活和他物总能发现其中的美好,非常积极乐观地看待一切问题。面对来自邻居的担忧,他如是回答:“没水?森林里不是有河吗?我可以每天去挑水啊!至于狼和熊嘛……小心提防就是了,其余的野兔、松鼠、山鸡、 野鹿等,我还巴不得它们越多越好呢”[1]。
儿童是我们的希望,是未来的建构者,少年儿童的生态道德建立需要更多优秀的作者为我们呈现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自然加强生态意识、建立生态道德,为世界的美好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 玛·金·罗林斯.一岁的小鹿[M].周愿同,译.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2] 佛瑞斯特·卡特.少年小树之歌[M].姚宏昌,译.浙江:杭州文艺出版社,2015.
[3] E·B·怀特.夏洛的网[M].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 斯·奥台尔.蓝色的好豚岛[M].傅定邦,译.天津:新蕾出版社,2011.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