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有传统新闻的常见特点,如时效性、真实性,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翻译论文:探究功能翻译理论对网络新闻翻译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引言
自从互联网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后,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络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有80%以上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达4.5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有1/5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浏览网络新闻目前已经成为网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译者往往会翻译一些来自国外网站或媒体的新闻。但网络新闻翻译不同于传统的翻译,译者通常打破常规,以变译为主,通过增、减、编、述、缩、改等方法对原文进行变通翻译,而不是完全照搬原文进行翻译。许明武先生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全文照译,完全可以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最快捷地传译消息的主要内容。只要完全真实,就是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必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网络新闻翻译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在中西译界一直受到推崇的传统翻译标准“信、达、雅”、“忠实”、“等值”似乎无法解释网络新闻翻译的特殊性。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展出功能学派,从而逐渐摆脱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网络新闻翻译的目的是让受众更快更好地接受信息,而不必拘泥于源语文本的形式和语言结构。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网络新闻翻译。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以往人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问题上。到了近现代,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已不仅仅是停留在“直译”和“意译”的语言层面上。各国的翻译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探讨,各种翻译流派也不断蓬勃发展,呈现异彩,如翻译科学派、文化学派、操纵学派、功能学派、交际学派、释义学派、解构学派、多元系统学派等等。
功能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创始人汉斯·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文中针对语言学派等各种重形式的翻译理论的薄弱环节,率先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弗米尔的观点得到撒林娜·赖斯的响应,随后赫尔兹-曼塔里、诺德、豪斯等人又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使功能学派成为迄今德国最有影响的一个翻译流派。
弗米尔将翻译视为一种有意图的、人际的、以源语文本为基础的、部分口头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功能理论翻译观注重的不是源语文本而是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和他们所属的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决定译文质量的并非是对原文的等值程度,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应性”,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语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三、网络新闻翻译的特点
网络新闻有传统新闻的常见特点,如时效性、真实性,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形式多样等特点。网络新闻刷新率高,各网站不断有新的新闻报道出现,因此在进行网络新闻翻译时要提高效率,关注事态最新发展。网络新闻翻译是对所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再创作。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全文照译,而是可以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最快捷地传译消息的主要内容。只要完全真实,就是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必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功能翻译学派认为,源语文本不再是译者翻译时的唯一来源,它只是译者使用的各种不同信息中的一种。在进行网络新闻翻译时,译者可以首先阅读相关新闻材料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译,将新闻信息的内容、意义传达给受众即可。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压缩、节选或者是扩充背景知识。通过译者翻译的一篇网络新闻甚至可能综合了多篇相关新闻,进行了编译处理。
网络新闻的预期读者对网络新闻的翻译有很大影响。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要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由于网络这一媒介的特殊性,网络新闻的读者具有独特的阅读习惯。读者在阅读网络新闻时通常采取的是“扫描式”阅读,“扫描式”阅读就是用较短的时间快速扫视文章,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和忽略性。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79%的网络读者对内容往往是一扫而过,只有16%的人逐字逐句地阅读。
读者总是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因此在阅读网络新闻时要求网络新闻能简洁清楚、言简意赅。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为了迎合预期读者的心理,在进行网络新闻翻译时就不宜长篇累牍,而是要尽量语言简洁,把文章分成若干容易理解的小段落,便于读者阅读。如果是对长篇报道的翻译,可以采取超链接的方式“化整为零”,或者增加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来使译文更容易被预期读者接受。
四、功能翻译理论论对网络新闻翻译过程的影响
传统的翻译一般是从源语出发,对语言语篇表面结构进行翻译,再依据文本的目标交际情景对初稿进行文体上的修改,这样做的译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自身的文体取向和他们的语言和翻译能力。在功能翻译中,翻译问题的处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层面开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然后将原文中需要照原样重现的功能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
网络新闻在翻译时应遵循目的论的原则,不是对新闻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先确定读者想了解哪方面的信息,他们对什么内容感兴趣,然后再对原文进行有选择的编译。
在进行网络新闻翻译时,译文并不是完全按照原文翻译,而是采取了编译法。译者在翻译时不是从语篇表面结构出发,而是首先考虑读者的需求,然后再根据读者需求着手翻译,将最能吸引读者的信息放在标题或是导语中。源语文本尽管对目标文本的构建起一定的作用,但它仅仅被看作目标文本的“部分原材料”,而非全部原材料。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译者在进行网络新闻翻译时还可以综合其他文本材料进行综合考虑,摆脱了以往原文和译文完全对应的翻译方式。
五、功能翻译理论论对网络新闻翻译策略的影响
诺德将翻译分为“记实翻译”和“工具翻译”。“纪实翻译”是为源语文化的读者如实记录原文文化交际互动的情景,包括原文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根据原文在译文中的得以再现的情况,“纪实翻译”可分为逐字对译、字面翻译、注释翻译和异化翻译四种形式。“工具翻译”是用目标语在原文发送者和译文接受者之间创造一种新的交际工具,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根据不同程度的功能对等可分为:等效翻译、异效翻译和同效翻译。
等效翻译通常应用于使用说明书、产品手册等实用性文本,尽量使译文功能和原文功能完全相同。而由于受众的文化差异和需求不同,原文的功能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时可采取异效翻译。同效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和原文相同的效果,译文力求与原文在各自的文化文本库里达到相同程度或相应程度的独创性。同效翻译常运用在诗歌翻译中。
网络新闻翻译应属于“工具翻译”,译文具有信息功能,网络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由于新闻中源语读者和译文读者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他们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有不同的心理期待,所以翻译形式可以采取异效工具翻译。因此,在功能性“归化”的过程中,当源语文本功能因文化和/或时空差异不太适合于译文文本时,可采用异效工具翻译,使译文取得近似源语文本的功能效果。读者在阅读工具型翻译译文时,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读一篇译文。因为原文形式经常改写成符合目标语规范的文本类型、体裁、语域和语旨。
例如某中文网站对草莓音乐节的报道中,原文为了起到宣传造势的效应,语言非常具有煽动性,营造了一种极其喜庆的氛围,迎合了汉语读者的期盼心理。但是这些煽情的语言很难在英语中产生类似的效果,英文读者对这种空洞煽情的语言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实实在在的内容。因此在将这篇网络新闻翻译成英文时,如果完全按原文形式进行翻译不仅达不到原文所期待的效果,反而会让读者产生反感。此时就应使用适合译文读者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去除夸张不实的语言,将具体的活动内容告之读者,这样才能达到原文所期待的宣传效应。
六、结语
网络新闻翻译是自互联网诞生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比较新兴的应用型翻译。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仍需考虑传统的翻译准则和翻译方法,但比起传统翻译来网络新闻翻译的重心和策略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功能翻译理论为网络新闻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译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从而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4]杜丽华,侯巍.“扫描式”阅读时代的网络新闻写作[J].网络传播,2006,(6).
[5]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