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疫情的蔓延使粮食安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号称“北大仓”,是我国的粮仓和后厨之地。因此,黑土地质量的保护又是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的重点。本文分析了东北黑土区保护成效,提出了黑土地质量保护中存在耕作者保护意识薄弱、黑土地质量日趋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提高耕作者对黑土地保护的认知水平、提升黑土地地力水平、抑制水土流失等对策,以期为实现我国黑土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源自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22期《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半月刊,于197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农艺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林业科学、农业工程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农村经济学等。
关键词 粮食安全;黑土地;耕地保护;成效;问题;对策
黑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是世界上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全球范围内也仅有4片,其中一片地处我国东北平原的中部,面积约102万km2。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利用好黑土地这一稀缺资源对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对黑土地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及利用模式,特别是对黑土地掠夺式的开垦,黑土区的产出效益急剧下滑。据有关统计,当今东北黑土区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减少1/3,局部地区减少幅度达到1/2。目前,耕地的黑土层平均厚度大约仅有30 cm,相较于耕作初期减少了约40 cm[1]。当前的粮食危机同时出现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据阿里夫·侯赛因表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受粮食危机影响的人口可能会再次上浮1.3亿人次。在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背景下,耕地尤其是黑土地质量保护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东北黑土区保护成效
1.1 政策成效
我国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的保护工作,于2017年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逐步形成了黑土地保护的政策氛围,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根据姚东恒等对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质量的测评结果,2008—2018年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质量提升多、下降少,耕地质量等级上升的耕地面积是等级下降的 3.5倍,不可否认这得益于黑土保护试点多建立在典型黑土区,并配有耕地保护的奖励政策,有效激发了当地农户参与保护的意愿。
1.2 轮作成效
为了能够实现农业的永续利用,我国于2016年正式提出轮作休耕的试点方案。由于长期重视耕地产出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农业的未来发展,东北黑土区在21世纪以来长期以玉米连作为主,这种方式导致了黑土地肥力的下降,有数据显示,连作 21 年后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4.7%。实施大豆与玉米轮作之后,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较于玉米连作分别提高了8.8%和15.6%[2]。
2 黑土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耕作者保护意识薄弱
耕作者是对黑土地进行利用及保护的直接主体,其对黑土地质量保护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最终的保护成效。一方面,当前耕作者年龄大都在60岁左右且受教育水平年限较短,受传统农耕思想的束缚,耕作者并不热衷于保护性的耕作技术,其追求的是单位土地的收益最大化而很少考虑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再加上缺乏完备的黑土地质量保护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制约了耕作者对黑土地的保护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前土地管理法中对土地保护的责任落实主体为各级人民政府[3],缺乏对耕作者耕地保护的责任约束,因而进一步弱化了黑土地保护的责任。
2.2 黑土地质量日趋下降
近年来,黑土地的利用强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降低了黑土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是在公主岭、北林区及其东北地带的黑土地,由于对其高利用而轻管护,耕地质量问题突出[4]。以黑龙江省为例,该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1982年相对下降41%,保水保肥能力降低,严重制约了黑土地的生产力水平。有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每降低0.5%,产量将相应降低至少15%以上。耕作者为了增产就会加大化肥的施用量,其最终结果将会造成土壤性状的恶化及农产品质量的下降,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2.3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黑土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地处较高纬度,具有季节性冻融、坡长、坡缓等特点。对黑土区进行开发后易导致水土流失,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平均每年土层流失厚度一般在1~3 mm[5]。黑土区地形以广阔的平原和低丘为主,坡长一般为500~2 000 m,坡度相对较缓。黑土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因而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暴雨较多且涉及面积广,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且多发生在坡状耕地上。另外,人类对黑土地不合理的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减少耕地面积并带走黑土地表层的营养成分,进而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
3 黑土地保护对策
3.1 提高耕作者對黑土地保护的认知水平
提高黑土地保护成效的关键在于耕作者的认知态度,耕作者只有在思想上加以重视才会在今后的行动中有具体实施的动力。首先,应加大对黑土地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设置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形式营造浓厚的黑土地保护氛围,逐步使耕作者树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观念[3],自觉地参与到黑土地保护行动中来。其次,选择专业人员定期对耕作者进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培训,通过设置模范基地的形式加以推广,并且创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基金,根据耕作者具体实施的保护成效予以奖励和补贴,以提高耕作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不但要对保护成效较好的耕作者予以奖励,还要加强耕作者黑土地保护的责任约束,应对严重破坏黑土地肥力的行为加以惩戒并对社会公布,警示耕作者善待黑土地。
3.2 提升黑土地地力水平
黑土地保护的重点在于养护,借助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途径,使“减瘦”的土地“变肥”。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深切认识到黑土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东北黑土地耕地保护的建议》,并建议政府要加大对东北地区农畜牧业企业建立用养结合模式的支持力度。农牧业废弃物的绿色循环使用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升了生态效益。对牧业生产所产生的粪便和农田秸秆进行组合,发生作用后可以形成沼气,经过处理后的沼气能够产生天然气;分离转化沼渣、沼液后,能够产出有机肥还田。同时,还要加大对黑土地质量的监测力度,设置相应的检测点来记录黑土地质量的走向变化。
3.3 抑制水土流失
对于黑土地水土流失的治理要做到因地制宜、分层施策。首先,将传统的顺坡种植改为水平横坡垄,为了分解夏秋季节的暴雨压力,可使顺坡垄略加倾斜来减少水土流失;其次,对于坡度较缓的区域主要以短坡种植为主,作物带间隔的区域可以种植牧草以增加地表的绿植覆盖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最后,对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由于其地力、肥力较差,因而提倡采取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休耕方式,使该区域的黑土地休养生息以实现保护耕地和修复生态的目的[6-7]。
4 结语
在当今疫情背景下,各国几乎都面临着潜在的粮食危机。据李保国院长提供的数据,东北黑土地所贡献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了25%,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黑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当前东北黑土区正面临着有机质含量降低、水土流失等問题,本文提出了用养结合、因地制宜治理水土流失等举措,以期能够恢复甚至提升我国黑土区的质量水平,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实现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柳五.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N].吉林日报,2020-04-08(007).
[2] 韩天富,韩晓增.走粮豆轮作均衡持续丰产的农业发展道路[J].大豆科技,2016(1):1-3.
[3] 孟凡杰,于晓芳,高聚林,等.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2):135-142.
[4] 姚东恒,裴久渤,汪景宽.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0,28(1):104-114.
[5] 韩晓增,邹文秀.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与肥力提升的成效与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2):206-212.
[6] 李然嫣,陈印军.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11):80-91.
[7] 贾洪雷,马成林,李慧珍,等.基于美国保护性耕作分析的东北黑土区耕地保护[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10):28-34.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