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20-11-17
简要:摘要: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秧苗生长试验表明,土壤调理剂能促进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600kg/hm2的处理水稻秧苗长势最好,与对照相比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

  摘要: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秧苗生长试验表明,土壤调理剂能促进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600kg/hm2的处理水稻秧苗长势最好,与对照相比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株高分别提高8.86%、9.72%、11.35%,地上百株鲜重分别提高55.78%、5.26%、50.66%,地下百株鲜重分别提高8.72%、23.48%、9.74%,土壤调理剂的应用促进了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

现代化农业

  本文源自现代化农业,2020(11):34-35.《现代化农业》(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主办的农业刊物。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每年还定期举办科技论文讲演赛,科技人员每年有多篇科技论文出版在专业杂志上,学术气氛日趋活跃。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为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为了提高产量,农业生产上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过大,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程度加剧,对农业生产及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设施栽培特殊环境条件和人为管理利用上的不合理施肥制度,致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严重,土壤生产能力呈现衰退之势。因此,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进行了土壤调理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试验。

  1、试验材料与方法

  供试沃美克土壤调理剂由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有机质≥75%,有效复合活菌数≥2亿/g,钙+镁+铁+锰+锌+碘≥400mg/kg,pH值6.5~7.5)。

  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31。

  试验于2020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水稻试验地进行,草甸土,基本养分指标为:有机质42.2g/kg、碱解氮130.5mg/kg、有效磷50.2mg/kg、速效钾215.6mg/kg,pH值5.5。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为对照(常规施肥,苗床土施肥量为尿素20g/m2、磷酸二铵30g/m2、硫酸钾20g/m2);处理2为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150kg/hm2;处理3为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300kg/hm2;处理4为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600kg/h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4次重复,每处理长0.60m、宽0.30m。4月24日播种,播种前3d把调理剂拌入土壤中,浇透水,待播种。分别于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测定株高、地上百株鲜重、地下百株鲜重。

  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试验结果与分析

  a.不同调理剂用量对水稻秧苗株高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一叶一心期到三叶一心期,施用土壤调理剂的处理株高均高于对照,且随着调理剂用量的提高株高呈增长趋势,土壤调理剂用量为600kg/hm2的处理株高最高,与对照相比3个时期株高分别提高8.86%、9.72%、11.35%。

  b.不同调理剂用量对水稻秧苗地上百株鲜重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一叶一心期到三叶一心期,施用土壤调理剂的处理水稻秧苗地上百株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随着土壤调理剂用量的提高地上百株鲜重逐渐提高,调理剂用量为600kg/hm2的处理秧苗鲜重最大,与对照相比3个时期秧苗地上百株鲜重分别提高55.78%、5.26%、50.66%。

  c.不同调理剂用量对水稻秧苗地下百株鲜重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一叶一心期到三叶一心期,施用土壤调理剂的处理地下百株鲜重高于对照,随着土壤调理剂用量的提高,地下百株鲜重呈增长趋势,调理剂用量为600kg/hm2的地下百株鲜重最大,与对照相比3个时期秧苗地下百株鲜重分别提高8.72%、23.48%、9.74%。说明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了水稻的地下百株鲜重。

  3、结论

  土壤调理剂的应用,可以提高秧苗素质[2,3],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600kg/hm2的处理水稻秧苗长势最好,与对照相比,一叶一心期、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秧苗株高分别提高8.86%、9.72%、11.35%,地上百株鲜重分别提高55.78%、5.26%、50.66%,地下百株鲜重分别提高8.72%、23.48%、9.74%。

  参考文献:

  [1]张德华,娄厦,刘慧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地位及潜在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25-530.

  [2]杜小凤,王伟中,文廷刚,等.不同水稻苗床调理剂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46-49.

  [3]段立华,刘佳蔚,梁喜龙,等.水稻秧苗调理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9,47(2):6-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