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对策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8-04-24
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独立成为一个重要产业,社会经济逐步成为信息经济,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本文主要探讨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已独立成为一个重要产业,社会经济逐步成为信息经济,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本文主要探讨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陕西农业科学

  《陕西农业科学》1955年创刊,是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主要报道农、林、水、土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新品种的介绍和推广,研究综述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刊登农业领域试验研究、讨论与建议、实用技术及经济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每逢单月25日出版,用户可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向本编辑部直接订阅。

  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产业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研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信息化基地为载体,以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信息市场培育、农业信息人才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制定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强化农业科技、教育、经济信息网络建设。

  l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个动态演进过程中,信息化逐步上升为推动世晃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新标志。~个国家的信息化程度代表着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这个国家在2l世纪生存与发展的实力与地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已经作出了积极响应,提出了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作为其中一个部分的农业信息化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向农业渗透,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最终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业信息化就是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如今,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程度依然比较低;与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而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也关系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水平。那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水平究竟有多高?农业信息化中的各种信息因素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1.2研究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全面推广应用,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全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过程。农业信息化预示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有利于实现农业信息传输手段的现代化,为农业和农业企业的管理提供大量完整的、准确的、及时的信息,从而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措施。我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1994年12月,农业部又提出了跨世纪的农业信息化工程——“金农工程”即“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建设计划;2005年至U2007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一条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正值“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且亟待解决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增长迫切需要新的推动力,农业信息化恰好为此提供了难得而又宝贵的机遇。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来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可以了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提供科学、客观、学术论文投稿全面的评价基准。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I.3.I国外研究动态

  农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己被广泛应用,包括农业硬件设施的操作、农业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推广普及以及农产品市场经营等各个领域。国外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进行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处理、自动控制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来看,国外农业信息化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主要以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发展到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数据和图像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和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从信息化的经济学角度则重点研究了信息的商品化、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农业信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市场信息的传播、农业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1.3.2国内研究动态

  农业信息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宽,包括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许多相关领域。因此,我国农业信息化侧重于多角度研究。近几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研究不断深入,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比较分散,大多侧重于技术层次,如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有些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业经济角度的研究虽有所进展,但尚未形成体系。其中梅方权1侧重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影响;赵继海2侧重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进行分析;郑红维3侧重从农业信息发布的角度进行研究;其它学者也都从不同方面对农业信息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在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定性分析农业信息化现状的较多,定量分析其现状的少之又少:探讨农业信息化指标测度体系的较多,但具体运用其对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并不多。根据所查的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山西大学蔚海燕2004年曾在《晋图学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文章,具体运用波拉特法测度了1994--1998年问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刘春年博士在《科技进步与对策》上发表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关联因素分析”,在蔚海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相关因素的关联度,具体测算出我国1999--2002年间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因此,不论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度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应该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使我们能够寻找一条适合国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

  1.4研究内容

  本文在探讨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涵义和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着手通过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来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接着论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从信息化的~般理论入手,对其内涵进行阐述,接着探讨了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利用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来定量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在此,首先阐述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意义,研究了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方法,接下来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另外还分析了几种信息因素与农业产值的关系。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

  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措施与前文提到的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着严格的针对性。这些措施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借鉴,全方位地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积极性解决对策。

  第六部分结论。

  1.5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服从于研究对象和目标,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本文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对农业信息化的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给出信息因素与农业产值的回归模型;另一方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定性研究。②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吸收了前人的众多研究成果。

  1.6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数据的收集以及因数据的不完备所导致的分析结果与现实的差异。另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个极为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分支领域和复杂的相关因素,而本文无论是分析能力方面,还是研究深度上都较为有限和肤浅,因此,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推敲和实践验证。

  2.农业信息化概述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己席卷全球,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信息时代,信息成为超越物质、能量的主要资源。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必然要与信息化同步,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

  2.1.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到“信息化社会”。但梅棹忠夫未对“信息化”概念做出完整、准确的概述。关于信息化的概念如何去定义,在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也作过较长时间的讨论,形成以下一些代表性的认识:(1)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来生产,获取、处理、存储和利用信息“。(2)信息化就是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而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3)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迸的过程。(4)信息化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转变过程。1997年,我国召开了全国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Ⅲ上述几种代表性定义的着眼点和界定方式各有不同,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全面或以偏概全之嫌。一般认为,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信息资源: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在量的积累上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即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有效利用和繁衍信息;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②信息观念:指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中都自觉做到重视信息、利用信息。信息观念深入人心是各领域广泛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条件之一。⑧信息技术:迅速增加和扩展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之广泛渗入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不断地与其他技术融合产生各种新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益和效率。④教育水平: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观念的形成和强化等依赖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发达的教育水平则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关键因素。⑤信息共享:要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共享。⑥运动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应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对社会经济产生正面影响。概括说,就是使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特性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充分地发挥作用,逐步形成以它们为基础的社会实践的新流程、新结构、新功能和新观念。信息化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现象,它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信息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2.1.2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新产物,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准确地理解农业信息化概念,科学地定义农业信息化,下面选取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来加以考察。(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贾善刚认为: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应该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旧。(2)农业部信息中心刘忠岫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的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傻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业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3)山西农业大学吕晓燕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5)薛亮,方瑜等人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以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和替代不可再生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物质、能量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以提高物流速度和效率,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调控性,使农业生产在机械化上实现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m。以上列举的几种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定义,从定义方法上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定义可称为“描述性定义”,主要是从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出发来阐明农业信息化的。比如第一种。第二类定义可称为“功能性定义”,注重阐述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本质或根本作用。第三类定义可称为“综合性定义”,也就是综合运用了前两种定义方法,不仅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功能、作用,还列出了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发达的农业信息产业,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1.3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从农业信息化众多定义中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农业信息,土地、气候、水、生物等都是农业的资源与环境,农业信息更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网络和各种各样的动态的农业信息资源库,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变化。(2)农业生产和管理信息化叫。农业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农作物的生产,家禽的养殖,灌溉管理,农业环境检测等活动。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者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和农业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使农业在人1:3和资源的双重制约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农业科技教育信息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交流和扩散,加速农民提高科技和文化水平的进程。(4)农业生产资源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将有助于缓解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5)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就是要求全国农村部门的信息工作都能实现计算机联网,同时使用先进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方便中央和各级决策机构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农村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变化,把农业人口变化,农民收入水平,科技教育普及程度,乡村道路建设,能源,通讯,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状况等等信息及时公布于众,最终有助于政府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

  2.2农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必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信息化己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信息化作为新的生产力,对推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巨大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也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一般说来,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②信息对农业质能资源具有优化作用,传统农业是质能型的,信息农业是知识型的。信息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资消耗、人力消耗、资本消耗,以较少的投入创造更多的财富。⑧信息促进了农业资源在更加广阔的时间、空间流动。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动农业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生产、分配、流动和重组,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能,有效地解决农业资源的稀缺问题,农产品的生产过剩或农产品短缺等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2)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换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也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任务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结构调整是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种植比例的变化,它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信息化将作为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农业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得以提高,粗放型的高消耗生产模式将被高度集约型优质低耗的“绿色”生产模式所替代,最终形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次的梯形产业结构。

  (3)有利于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信息化使得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加快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另外随着信息网络的健全与完善,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必将跨越时空的限制,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获取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大大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4)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经营管理水平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农业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各,一卜方面。农民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盲目跟风上,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弓1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另外,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建立适合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销售农副产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以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最终使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

  (5)有利于提高广大农业劳动力素质,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一般来说,农民素质越高,对信息和市场的把握能力越强,增收的可能性就大,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一方面可以使农民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较便捷地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传播,使农民更多地关心和了解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再者,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够推动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的就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把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民手中,从而使农村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单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少,而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等智力劳动以及信息服务的人会越来越多。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业结构的改善,无疑促进了农民增收。

  (6)有利于农业的国际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农业迎来了一个全面竞争的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要同时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面对的是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的有力竞争。而我国农业整体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成本高且质量难以有效控制。同时我国在争取尽快加入WTO时在农业方面也作了较大的让步,这些无疑影响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农业产品很难融入到国际市场。在此情况下,我国必须借助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精准化投入,科学化筛选、贮藏和加工,同时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和改进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从起步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问。近几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向农业的渗透力量越来越强,与农业的结合程度也日益紧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涉农网站约有6389个,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全国农业网站体系基本形成,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基本上已经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各个主要方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863”计划智能计算机课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开发出高产型、经济型、优质型的实用农业专家系统200多个;农业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已达百个,涉及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2003年“数字农业技术专项研究”启动;2005年“金农”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可研制工作有序启动等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如何评价和测定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找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3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农业信息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尺。在此,通过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来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3.1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意义

  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其重要意义有如下几点:

  第一,可以充分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到20世纪七十年代,农业信息化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上,随后到20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业信息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美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已经高于工业81.6%,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也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毋庸置疑,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上与发达的欧美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第二,可以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基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基准。马克卢普和波拉特法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民账户体系的统计指标,按照知识产业或信息部门构成的原则逐项挑选出信息部门,将信息部门的增加值从社会总增加值中划分出来,从而形成对信息经济的测度,也就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变化。所以,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也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并提供~个较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基准。

  第三,可以了解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通过选取的指标测度分析农业信息化的水平,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目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测算各个指标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贡献大小,从中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闯题。

  第四,可以为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提供依据。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准确地把握新兴信息技术为农业所提供的发展机会,为正确制定与调整本国、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提供重要的依据。

  第五,可以丰富和完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目前,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虽然已经日趋完善,但在测度某一产业信息化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与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指标体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适于本国情况的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也应该改革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使之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但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面还没有提出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使得在衡量农业信息化水平、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指导农业信息化建设时缺乏依据。所以,在此有必要先对国内外关于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的选取提供依据。

  3.2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

  信息化己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水平是对一个区域内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定量描述。它能够从数量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现有水平、信息发展潜力和揭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信息化水平高低已成为2l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方法或模型有二、三十种,但没有建立~套科学、权威和系统的方法体系。下面就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作一比较研究。

  结论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要想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业效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就应当建立新的农业信息观,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选择适应中国实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和农业信息化的经验。代化,以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