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通过对互联网+、生态文明的建设等详细的描述来介绍的,本文资料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网络体系;建议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技术支撑。对生态环境监测体制进行改革,也是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天地一体、陆海统筹、信息共享、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使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等于增强,最终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水平。
1新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
1.1“互联网+”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互联网正在融合发展中,国务院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互联网+”的绿色生态发展,要积极的开展主要生态要素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实现你生态环境数据的开放共享[1]。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规模要足够大,能尽量的覆盖各要素、各地区和各时段;而且还要保证监测数据具备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比性,质量足够高;保证监测信息能共享、能联网和能应用。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指出,用大数据改进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1.2重大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定这些重大制度和执行这些重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网络体系,只有充分的利用高质量的检测数据,才能够构建过程严管、源头严防、后果严惩的约束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的风险呈高发趋势,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综合提高生态环境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3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发展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概念,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的割裂。这也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的理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检测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了对生态环境比如森林、大气、海洋、土壤、草原等要素进行统筹监测,需要对位于上游和下游、陆地和海洋等各个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整体的布局。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开展相关的示范工作。
2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监测网络分割
目前,我国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门来对同一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造成了监测部门的重叠交叉。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职能一般分散在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监测网络也是由这些部门与不同的法律问题进行管理,具体见图1。比如气象、环保、交通三个部门对大气监测网络的监测就存在着部分的交叉,类似水监测就设计了八个部门。同一生态环境要素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监测,其布网密度、覆盖范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方面比较不同,以至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可比性,也常出现监测结果差异较大甚至是矛盾的情况,这对于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来说非常不利。
2.2中央和地区的监测网络分离
目前我国的监测网络是多张国控网同时运行,运行的费用是由地方来承担。根据行政层级将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为地方网和国控网。再往下细分就是县级网、地级网、省级网,每个网络都是由政府来建立并负责运行的[2]。另外,中央的财政配套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国控网的高效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中央将大部分的国控监测任务委托给地方监测机构,但是财政保障不足,地方监测机构承担了和能力不相符的任务,难以保证监测质量。除此之外,国控网的独立运行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其中环保部门的国控网受到影响最大,中央对地方的政府环境绩效进行考核时,需要相应的监测数据,而这些监测数据由地方机构提供,而地方机构的编制又是有地方的政府负责,在这种体制下,监测数据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在所难免。
2.3政府的监管能力落后
政府的监管能力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能力落后。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主要是由质检部门来进行监管,在进行专业化监测服务时,又受到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监管。这里存在三个问题:①部门直接行使管理权时,出现不协调的状况;②相应的监管权力法律依据缺乏;③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健全。
2.4监测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仪器不够先进,进口仪器的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监测过程受到遥感数据源(见图2)的制约、大数据分析受到体制制约等方面。
3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措施
3.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的统筹布局
由上文所述的相关问题可知,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筹布局。比如,要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网进行有机整合,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网络纳入到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中,而且相应的地方网络也一并纳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信息发布,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又比如,由中央主导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国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运行等方面的事权属中央,国家提供人力、资金等保障;再比如,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由独立的机构来管理,这个部门要独立于各部门之外,不受地方政府约束,由国务院直接负责,改变传统的体制弊端,将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公正权威。
3.2多张生态环境检测网并存发展
将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职能进行分离,按对应的部门、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划分,和相应的特定管理需求对应,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3]。①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进行优化调整,比如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调整;②对地方和中央在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方面的事权进行划分,比如在现有监测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专门监测领域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事权划分,对地方和中央的权责进行明确,建立执行性很强的问责机制。
3.3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
首先要对政府的监管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将政府对环境监测服务的购买力度,加强,积极的鼓励社会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另外,增强质检总局对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比如从国家的层面要求专业监管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管理和进行资质设定。
3.4加大大数据体系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支撑
①必须要尽快的对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进行构建。比如制定相应的“互联网+”专项规划;②进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云平台的搭建,对生态环境监测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相应的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设备和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③促进云计算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加大监测设备的研发力度,建立健全的生产数据信息技术标准,实现仪器和设备的互联互通。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新形势作出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芹,程会强,高世楫.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10).
[2]阴琨,王业耀,许人骥,金小伟,刘允,滕恩江,吕怡兵.中国流域水环境生物监测体系构成和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4(10).
[3]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0(01).
作者:王晋 盛敏敏 单位:铜陵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推荐阅读:《生态环境学报》
《生态环境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式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刊源,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为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发刊周期是一月三次,上中下三期(三旬)。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